国子监街:传承七百年传统文脉的国学圣地(图)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国子监街:传承七百年传统文脉的国学圣地(图)

2010年04月14日 15: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建筑特色

  国子监街地处北二环内,与雍和宫隔路相望。古朴、幽静的街区内拥有皇家建筑、王府衙署、胡同宅院、寺庙祠堂等众多珍贵的文物古建筑,独具特色的街区风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使大家在品味古老街道神韵的同时,领略国学圣地的风范。

  孔庙和国子监两座彼此相邻的建筑,总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孔庙在东,国子监在西,呈现“左庙右学”的传统建制。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建筑群。该建筑是东城区最大的古建筑群,在北京古建筑群中也是名列前茅。建筑规格高、建筑风格独具特色的孔庙和国子监,处处景观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其整体布局的建筑结构,保留了元、明、清各代的风格。

  国子监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两侧为二厅六堂。辟雍为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为皇帝讲学的地方。辟雍南侧有东西御碑亭和一座金碧辉煌的琉璃牌楼,牌楼前面题刻“圜桥教泽”,后面题刻“学海节观”,是乾隆皇帝亲自题写。

  孔庙也是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崇圣祠,东西两侧还有神厨、宰牲亭、神库、持敬门、致斋所等,整座建筑规模宏大,凸显皇家气派。正门先师门仍保留着元代的建筑遗风,斗拱硕大稀疏,朴拙简洁,庙内的建筑原是青色琉璃瓦盖顶,清乾隆年间改为黄琉璃瓦。

  文物古迹

  在国子监街上,还保存着一些文物古迹。国子监大门对面,有复建的砖砌一字影壁。孔庙大门对面,有一座宽大的琉璃八字影壁。在孔庙大门两侧各有下马碑一座,上面以满、汉、蒙、藏、回、托忒六种文字写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碑文,提示着人们对孔子的尊敬。国子监土地庙在国子监街国学胡同31号,是一座祭祀韩愈的寺庙。火神庙位于国子监街78号,建于清嘉庆七年,主要建筑有庙门、大殿、正殿及东西配殿,主要供奉关帝、财神、鲁班、药王、药圣各一尊。火神庙东侧的国子监街40号原为灶君庙,是中国古代供奉灶神的地方,现山门已拆,两座殿宇尚存,归方家小学使用。循郡王府坐落在国子监南侧的方家胡同13号,原为乾隆帝第三子永璋的府宅,现为东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

  文化要素

  国学文化——“国学”一说,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一般认为,国学是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和主体。国子监、孔庙作为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成为了推崇以孔孟儒学为核心的国学文化最为直观的载体和表现。

  科举制度——明、清时期,最高一级的国家考试,是在紫禁城内保和殿举行,统称“殿试”。凡殿试录取的人均为进士,这些进士的名单全部被刻在石碑上,即所谓“进士题名碑”,这些石碑就放在孔庙内。就读国子监和科举考试是并行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祭祀孔子——大钟鸣响、琴萧悠扬。舞生秉羽而立,歌声执芴唱颂,身着朝服的主祭官恭敬的举爵献酒……这是孔庙举行盛大的祭孔乐舞表演的场景。作为一种庙堂艺术,整个典礼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六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绒布唐”坐落在这条街上,至今已相传五代。绒布工艺起源于清朝入关以前的军队中,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绒布唐”民间工艺,是从清朝中后期开始的,至今约有160年历史,被专家誉为北京近代民间玩具的“活化石”。2006年,“绒布唐”被评为北京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知名度

  国子监街因其独具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影响力,是国学文化、科举文化的物质载体,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国学文化的日益兴盛,国子监和孔庙越发受到海内外游客的青睐。先后接待了德国国防部长、泰国亲王、日本司法大臣、意大利内政部长、法国前总理等重要客人的参观。在奥运期间,接待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夫人等重要宾客。瑞士联邦主席库什潘在参观孔庙国子监后在留言簿上写道“在这里我们了解了中国行政管理的思想体系”,拉脱维亚总统扎特列尔斯留言:“一个民族的智慧,是这个民族最宝贵的东西”。

  保护与管理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指导下,东城区重视与加强了对17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功能定位研究,制定了“十一五”期间《东城区文物资源保护利用中长期规划》和《东城区文物建筑抢险修缮及保护利用中长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历史文化保护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建筑进行分类保护和整治,有针对性地选择旧城内最具历史、艺术价值的街区、胡同、景观和院落实施梯次保护,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现状和生存环境。

  “十一五”以来风貌保护工作继续有条不紊地推进。2006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孔庙、国子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工程,政府投资1.2亿元对原建筑进行了全面整修,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历史原貌。2007年,东城区又投资3900余万元,在专家指导下,对国子监街进行全面修缮。鉴于国子监街的重要历史地位,特聘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了整治方案。本次整治以最大限度还原国子监街古朴风貌为目的,在铺砖修路的基础上,实现强、弱电全部入地。同时,为了烘托国子监的整体风貌,营造宁静、悠远的文化氛围,在国子监街上增设了夜景照明和音响设备。本次夜景照明的设计、安装,充分遵循“突出文物,营造氛围”的原则,采用节能、绿色、安全的照明和音响设备。通过夜景照明和音响设备的安装,使国子监街的夜晚,成为了北京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同时东城区编制了国子监的具体修建性保护计划,根据国子监地区独有的浓厚国学文化氛围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东城区专门成立由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安定门街道办事处、区旅游局、区文委等相关单位组成的调研小组深入挖掘国子监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保护的基础上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2008年,东城区完成了国子监街的风貌保护。

  改造后的国子监街古朴大方、干净整洁、面貌焕然一新,使其真正成为了既有北京古老文化风貌特色,又有现代文明气息的新街区。

  经济文化活力

  东城区在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中本着“内外兼修”的原则,一方面加大对国子监街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不断挖掘地区历史文化内涵,扩大国子监、孔庙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影响力,营造国学文化氛围,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与文化遗产的传承。

  2000年初,依托孔庙、国子监的文化资源,联合中华孔子学会,开办了“国学启蒙馆”、“国学育德馆”。通过选择《弟子规》、《三字经》等适合青少年特点且内容健康、符合时代需要的传统启蒙读物,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和教育,原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担任“安定门国学馆”名誉馆长;2004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以提高地区文明水准为宗旨,以群众性创建活动为载体,依托国子监街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开展了“传承历史、播撒文明、做圣人邻里,当首善使者”的主题创建活动;2004年,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孔子研究院等单位共建国学文化社区,在国学圣地——孔庙举行了“实践人文奥运、建设国学文化社区”共建合作签约仪式。同时,为弘扬国粹艺术,开办了国粹馆,为地区戏曲爱好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使他们在家门口就有展示的舞台,让广大的戏曲爱好者们在表演的同时求真、求美;2007年,与北京大学共同创办国子监大讲堂,该讲堂依托北大丰富的国学人力资源与国子监、孔庙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优势,由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主讲,使所有渴望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广大市民都可免费听讲。截止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20讲,参加人数1500余人。同时,为了落实市、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区建设要求,安定门街道与国子监中学牵手建立了安定门街道市民学习中心,不同程度的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2008年,在国子监街23号,创建了街道级残疾人“温馨家园”,进一步完善了对地区残疾人的服务功能,实现了残疾人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并为北京残奥会献上了一份厚礼。

  结束语

  历史悠久的国子监街,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和传统文明的发展历程。明、清时期,国子监培养的是高级政治、管理人才,如今,国子监地区是人文奥运计划“两线五区六景”中的一区,同时,地处于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区内,享受国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及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

  如今的国子监街古朴大方、干净整洁、面貌焕然一新,使其真正成为了既有北京古老文化风貌特色,又有现代文明气息的新街区。走在这样的国子监街,那郁郁葱葱的绿荫,那弥漫于心的书香,使我们原本急促的脚步也渐渐缓慢下来,心中的浮躁、喧嚣洗涤一空,从容的享受这里特殊的宁静。我们在这里仰视国子监三朝先贤的光辉,那悠久的历史光耀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浸润了胡同的一砖一瓦,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古老的国子监街更赋予我们繁衍与继承的使命,我们将不负历史的重托,进一步传承并光大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让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相映成辉,让我们的街区融入世界文明最宽广的对话中。

(责任编辑:程海宏)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视频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