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文化价值与沿革

苏州古城是依托水乡特色,采用棋盘式布局的古代区域性都城的典范,两千五百年来城址未变,格局尚存,堪称中国古代城垣活的标本之一。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古城内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和10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64处苏州市控制保护古建筑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历史街区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有些街巷、河道、桥梁的名称在《平江图》上一一对应。由城河、城墙、河道、桥梁、街巷、民居、园林、会馆、寺观、古井、古树、牌坊等历史遗存所构成的街区历史风貌集中体现了苏州古城的城市特色与价值,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平江历史街区是不断发展的“活”的历史地段,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仍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街区范围东至外城河,西至临顿路,北至白塔东路,南至干将东路,占地面积116.5公顷。
1.1河道变迁
平江历史街区作为苏州古城内最为重要的历史街区,其重要的意义及其价值所在是这里比较完整的保存了南宋《平江图》和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等历史地图所能反映的城内水道体系干支河结构的原貌和前街后河、河街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参见街区历史地图)
对照地理面貌的变化大致可把街区河道变迁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从南宋《平江图》上可知,当时古城的发展中心在中部府衙行政区和对外联系便捷的西部商贸区,因此位于古城东北部的街区是僻静的居住区,区内的河道水系尚未形成纵横交错的格局。
二是至明代,在东营街(今仓街)以东建立了青邱、席墟、狄溪、苏巷、济农5处粮仓,因此也贯通了这一地区东西向的多条横河,奠定了街区今日的河道格局。
三是至清代,苏州的丝织业主要分布在城东地区,有“东北半城,万户机声”之说。但总体而言,街区依然是比较冷僻的地区,因此这一地区的横支河仍然得以留存。
此后在1935年,1945年,1958年,1960年间不少河道被填弃,如东塔子河、卫道观河、张家桥浜、虹桥浜、菉葭巷河、大儒巷河、钮家巷河、长洲县学河。
1.2桥梁历史
水网密布,桥梁众多,平江历史街区原有桥梁41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河道填塞等原因废弃24座,今存17 座,其中大多数桥梁坐落在平江河上(参见照片01)。
表1-1 街区桥梁一览表
桥名 年代 形制 位置 备注
保吉利桥 1954年重建 钢筋混凝土单孔平桥,宽14.4米,长9米 位于平江路白塔东路,架于平江河 《平江图》、《志》均作“打急路桥”, 清代更名。
胡厢使桥 清乾隆九年重修 石拱桥, 长14.6米,宽3.7米 位于曹胡徐巷东端,架于平江河 《平江图》著录
通利桥 清嘉庆十九年重建 石平桥,宽3.5米,长6.2米 位于菉葭巷东端,架于平江河 《平江图》著录
众安桥 清代重建 石平桥,宽5.2米,长7.6米 位于悬桥巷东端,架于平江河 《平江图》著录,又名大新桥。
苏军桥 1962年重修 石板平桥 座落在南石子街东段横跨平江河 清代名众善桥,又名苏锦桥,俗称青石桥
胜利桥 1970年重修 混凝土平桥 座落在大儒巷东端横跨平江河 《平江图》、《志》均作“积庆桥”,俗称吉庆桥。
中家桥 清同治十年重建 小石板桥。宽3米,长8.1米 中家桥巷北端,通胡厢使桥 原名众安桥
北开明桥 1983年改建 钢筋混凝土板拱桥。宽8.2米,长8.3米 位于仓街北端,跨胡厢使河 《平江图》中名东开明桥。
南开明桥 1974年重建 钢筋混凝土平板,宽6.9米,长9.5米 位于仓街,跨柳枝巷河 《平江图》中名仓桥,清代更名。
通济桥 1974年重修 石板平桥,宽4米,长12米 位于混堂巷北,大新桥巷南 建于明代,又名仓桥,清代更名。
唐家桥 1982年重建 石板平桥 位于胡厢使河西端 《平江图》著录
朱马交桥 1982年重建 石板平拱桥,宽4.1米,长6.2米 位于大柳枝巷西端,跨柳枝巷河 又名朱马茭桥,清更名朱马高桥
新桥里桥 1981年重建 钢筋混凝土平板。宽2.6米,长7.6米 位于大柳枝巷石人弄
顾家桥 1976年重建 石平桥,宽3米,长6.7米 位于悬桥巷,通顾家花园
郭家桥 1962年改建 石平板,宽3米,长10.2米 位于悬桥巷
寿安桥 1960年拓修 石板平桥,宽4米,长4.4米 位于钮家巷东端,跨平江河 《平江图》中名寺后桥,清代更名。
苑桥 1981年改建 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桥,宽9.69米,长5.35米,单孔,跨度3.77米 位于干将路东端,跨平江河 相传为吴王阖闾苑囿游憩之地,故名。
思婆桥 清嘉庆十年重建 为砖式拱桥,宽3米,长11.2米 位于大郎桥巷东端,寿安桥南,架于平江河 《平江图》中名寺东桥,清初名师婆桥。
1.3街巷历史

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平江历史街区,大大小小的街、巷、弄有近80多条,而且每一条街巷都蕴藏着一段历史故事。
如钮家巷,东起平江河,西至临顿路醋坊桥南。全长410米,宽5.6米。巷南侧有河,1956年填塞筑宽路面。据《吴县志》载:“古称銮驾桥,俗称张武安君庙弄。”又传说,曾有钮状元居此,故名钮家巷。《平江图》作蓝家巷。康熙《志》作“銮驾巷”。《吴门表隐》:“吴武真宅,在钮家巷”(参见照片02)。
如仓街:南自干将路东端狮子口起,北至白塔东路,南北走向,长1124米,宽3~4米,对照平江图 ,南宋时已有此街,弹石路面改铺六角形道板路面。清代长洲,元和两县官仓所在地,有豫顺、青邱等仓,故名仓街。解放前这里一片荒凉,西北一带多茅草棚,“滚地龙”,没有一家饮食店,有“饿煞仓街”之说。解放后,仓街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建起了高楼厂房和稠密的居民区,商业网点相继设立,振亚丝织厂和染织二厂就在仓街两侧,交通量徒增,职工上下班熙熙攘攘,因而后有“轧煞仓街”之说(参见照片03)。
1.4园林
历史街区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参见照片04),它位于城东小新桥巷6号和8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耦园布局别针,匠心独到,虽为中型园林,尤能做到小中见大,比例尺度十分贴切,内涵情趣更为深刻,不仅是中型园林佳品,更有诗情画意的东方文化精髓。。
1.5寺观
在干将路路旁有长洲县学大成殿(参见照片05),它创建于南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即广化寺改建,元明几经重修,即所谓“旧学”。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迁现址,以福宁万寿寺改建,即所谓“新学”。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后为长洲、元和二县学。现存大成殿为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32米,进深6檩17米,高约18米,扁作梁架,四周有外檐桁间牌科,前设月台。
平江路卫道观前16号内有卫道观,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保护单位。吴中旧有三清殿两座,除玄妙观外,另一座即此观,规制宏大(参见照片06)。
1.6会馆
明清时期,各地商人为维护自身的利益组织各种会馆和公所。会馆是商人们存货、居住和议事的重要场所,公所则是同行业中办理善举、议定行业条规章程、实施行业管理的组织机构。平江历史街区有两处规模性会馆:
一是全晋会馆,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旅苏晋商集资兴建于阊门外山塘街半塘桥畔。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毁于兵火,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重建于今址(参见照片07)。
二是安徽会馆:位于临顿路南显子巷。其明代为洽隐山房,清代改为皖山别墅。太平军驻苏时曾为某王府邸。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李鸿章任江苏巡抚时,改建为安徽会馆,并于西侧建程公祠,改园名惠荫。苏州知府蒯子范又加增修,扩建园西北部。十三年,巡抚张树声又于程公祠西建安徽先贤祠(即昭忠祠),同时重整圆池,遂有“惠荫园八景”之称。近几十年来,会馆长期用作学校,现为第十五中学。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参见照片08)。
1.7名人故居
平江历史街区内有着11处名人故居,它们代表着历史街区曾经的兴旺。
表1-2 街区名人故居一览表
名 称 别 号 等级 街 坊 地 点 说 明
顾颉刚故居 宝树园 市级 20 顾家花园4、7号 史学家(1893—1980)
洪钧故居 桂荫堂 市级 20 悬桥巷27、29号 清同治状元,兵部侍郎,外交官(1839—1893)
钱伯煊故居 钱氏医寓 市级 20 悬桥巷23、25号 中医妇科专家(1896-1986)
潘镒芬故居 端善堂 控保 20 大儒巷46、48、49、51、52号 黄河治理专家(1893—1953)
韩崇故居 宝铁斋 控保 20 大儒巷迎晓里4、6、8号,一弄4号 清同治金石学家。
潘祖荫故居 竹山堂、攀古楼 控保 20 南石子街6、7、8、10号,迎晓里12号 清光绪军机大臣(1830—1890)
郭绍虞故居 照隅室 控保 21 大新桥巷12、13、20号 学者、文学家(1893—1984)
唐纳故居 马宅 控保 21 胡厢使巷40号 记者、影评人(1914-1988)
沈秉成故居 耦园 省级 22 小新桥巷6、8号 清代安徽巡抚(1822—1895)
潘世恩故居 留馀堂 市级 28 钮家巷3号 清朝宰相(1769—1854)
艾步蟾故居 饴德堂 控保 28 萧家巷15号 吴中名医(1854—1933)
二、街区保护前的历史风貌
虽然平江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中历史格局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保护工作开展前它已经面临着衰败迹象,有着以下5种明显特征(参见照片09)。
1、传统民居破旧,人口过密,居民居住条件差。
传统民居以木结构为主,由于年久失修,加上蚁害、潮湿等因素影响,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另外,老建筑缺乏独立的厨房、卫生间等设施,不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再加上多户合住、户均面积较小等因素,造成在原有的院落内搭建简棚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正常的采光和通风,在消防上也存在较大隐患。
2、管线老化,功能不全,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街区内道路系统以小尺度传统街巷为主,宽度较窄,且线型曲折,保护传统街巷空间与满足现代交通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另外,供水、排水、供电等设施均不完善,尤其是供电以明线为主,蜘蛛网式的线网既影响环境风貌又影响用电安全。
3、河道受到污染,环境质量差,不协调建筑多,街景杂乱。
街区内河道纵横,但是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中,由于水闸阻隔,河水很难流动产生自净效果。街区内公共厕所、垃圾箱多沿河设置,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同时,街区内插建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多层住宅,与街区风貌有较大冲突。
4、文物古迹数量众多,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街区内需保护的文物古迹有75处,需改善的历史建筑更是占到40%左右,保护工作面广量大。建筑物普遍缺乏维护,缺乏专项管理和维护资金。由于历史原因,产权归属分散,不利于合理的保护与利用。
5、街区用地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
由于历史原因,街区中分布有几处特殊用地和多处工厂,有的体量庞大,对街区环境造成破坏,有的占用文物古迹,对古建筑保护不利,有的则加大了对街区交通的压力。
(责任编辑:程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