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县南大街(图)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平遥县南大街(图)

2010年04月16日 14:07   来源:中国文化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1、南大街的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详细说明。

  据明成化《山西通志 建置沿革》载:“平遥县,古陶地,帝尧初封于陶,即此。”今平遥古城所在地,当属古陶地。虞舜时属并州。大禹治水后属冀州。西周时为并州属地。春秋时期属晋。战国时属赵。秦汉时属太原郡。三国时归魏,属西河郡。西晋时属太原国。北魏太武帝时,因避拓跋焘名讳,将位于今文水县西南的平陶县改为平遥县,而作为县治所在地的平陶城也随之改为平遥城。又因西羌内侵,将平遥县从今文水县西南迁徙置汾河以东的京陵县境,遂废京陵县入平遥县。作为县治所在地的平遥城,遂迁至今址。此后,历经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迄今,平遥城一直沿袭未变。平遥古城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一处处古老文明的遗址、遗迹和众多反映历史时代的古建筑物。明清时期,平遥城内由南大街、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城隍庙街等主要街道形成商业集中地。古城向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之说”,而南大街就是四大街其中之一。

  南大街全长690米,明代中叶,平遥商业逐步繁荣昌盛,南大街商业已成规模,密排着78家店铺,鳞次栉比,多为前店后寝式的四合院或多进院,院的临街铺面多为双坡硬山顶,装修豪阔,雕饰精美; 清代商业鼎盛时期,店铺种类更是发展到包含了各种行业,南大街曾经盛极一时;民国时期,受战乱和贫困影响,城内市场萧条,店容不整,一些店铺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经公私合营,多数店铺变为国营商店,有的改为民宅,一些铺面结构有所变化,少数店铺改为洋式门面,然大多店铺的传统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原状;80年代后,随着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主要商业街两旁,个体店铺蓬勃兴起,原改为民居的一些店铺恢复为铺面;进入90年代后,根据古城保护规划要求,各主要街道的店铺修葺,按照整新如旧的原则,保持原格局、原材料、原工艺;1995年,县政府将恢复南大街店铺的明清风貌列入全县十大工程之一,铺面维修突出青砖青瓦,木结构板门特色,并重新油饰彩画,制作悬挂老字号牌匾、宫灯、商幌等共耗资50余万元。

  南大街位于古城中心,古城以南大街为中轴线,遵循“左文庙、右武庙、左城隍、右县衙”的格局。所以南大街是全城的脊梁,是当年商业最繁华的街道,包含了多种行业:钱行、当铺、油业、粮行、木器行、货栈旅店、麻布行、颜料行、肉行、烟业、鞋帽业、漆行、花店业等。重建于清康熙年间位于大街中心地段的市楼,当年起着管理整个市场的作用,如今也是全城的中心和制高点,为全城的中心地带。街道左右两旁依然店铺林立,当年有名的百川通票号、协同庆钱庄、黄酒老字号“长升源”、绸缎庄“长泰永”等店铺的旧址如今依然伫立。但多数成为供游客观光的景点。

  2、南大街道(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南大街位于古城中心,古城以南大街为中轴线,遵循“左文庙、右武庙、左城隍、右县衙”的格局。所以南大街是全城的脊梁,是当年商业最繁华的街道。重商云集,招幌如林,繁华市井,其美如歌。市肆的建筑序列也构成了一曲完美的乐章,序曲从南瓮城脚下响起,在兴国寺门前出现了明快的节奏。久享盛誉的老字号——萃成海炉食铺,而今生意依旧兴隆;现代公众建筑——电影院取代了古代奉祀风俗神的二郎庙;在许多纸扎作坊里,虽少见精品,却多了花样;盛极一时的魁泰烟店旧址,进驻了新兴的行业。一座座朴素的铺面,容融着贴近人们生活的多种行业,组成了人生音韵的和谐旋律。行进到鸡市口时,街道纵横,四通八达,商家的台阶高筑,店面豪华,百业具臻,异彩纷呈,人流不断,车水马龙,一派沸腾景象,奏响了市肆的强音。

  重建于清康熙年间位于大街中心地段的市楼,当年起着管理整个市场的作用,如今也是全城的中心和制高点。在这条街道上,当年盛极一时的百川通票号、协同庆钱庄、黄酒老字号“长升源”、绸缎庄“长泰永”等店铺的旧址如今依然伫立。多数已成为供游人观赏的景点。

(责任编辑:程海宏)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视频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