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博物馆

2023年05月19日 09:18    来源:河北日报    刘采萍

  今年5月18日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在“博物馆日”逛逛博物馆,业已成为全世界热爱历史、爱护文物、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们,向往和喜爱的庆祝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精彩纷呈的良好态势。根植于燕赵大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河北各级各类博物馆,同样迎来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铺展开更亮丽、更精彩的画卷。

  通过不断挖掘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不断创新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河北的博物馆,正以新面貌、新格局,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源源不断贡献着独特的文化力量。

  与此同时,到身边各具特色的博物馆里触摸历史,感受古老文明和优秀文化的陶冶,赓续红色血脉,也正在成为公众越来越熟悉的美好生活场景——

  “文博粉”正在年轻化

  5月14日上午9:30,河北博物院沐浴在明朗的初夏晴光中。来自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的二十多位大学生,举着旗帜兴高采烈合影后,迅速赶到博物院南门排队——他们从网上得知,为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河北博物院组织了丰富的活动,同学们谁都不想错过这个领略河博魅力的好机会。

  河北博物院南区负一层报告厅,一场主题为“文物赋能美好生活”的展演活动正在进行。刚刚用精彩的文物讲解带领观众遨游于战国青铜文化历史的讲解员刘可非,突然向观众抛出一个“刁钻”的问题:“这盏银首人俑铜灯,人俑的眼睛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大家面面相觑,努力回忆刚才所听内容。坐在第一排靠边位置的一位小观众,高高地举起手臂,身子使劲向前探,热切地低声喊着:“我知道!我知道!”

  他叫李梓睿,石家庄市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幸运地获得了文物知识问答环节的第一个答题机会。“黑宝石!”他毫不犹豫地讲出自己的答案。刘可非的表情既惊喜又欣慰:这个文物“知识点”在大约五分钟的讲解中一闪即过,如果不是很专注地聆听,是难以记住这一细节的——看来,这位观众是个“小小文物迷”。

  “如何用古代算筹表示阿拉伯数字”“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比例铜版建筑图‘错金银铜版兆域图’,如何标示东西南北方向”……接下来的文物知识题都不简单,许多成人观众听得满脸问号、啧啧称奇,报告厅里的小观众,却成为抢答最踊跃、回答准确率最高的群体。刘可非等工作人员在展演活动结束后纷纷表示:小观众日渐成为最热情的“河博粉”。博物馆的历史之美、文化之美、知识之美,正在他们稚嫩纯洁的心灵中,绘出最美的图画。

  就读于石家庄市合作路小学六年级的陈昱含,也参加了这场展演活动。更特别的是,她既是观众,又当“讲解员”。小姑娘穿着自己精心挑选的古典中式裙装,用流畅、生动的讲解,为观众介绍了河北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之一、1977年出土于战国中山王墓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据陈昱含的母亲介绍,她从小就对中华历史感兴趣,随家人旅行时最爱看各地的博物馆。小学一年级,这个小姑娘就尝试报名参加河博“小讲解员”的选拔,还独立撰写过河北红色文物的小故事。去年,她如愿成为河博的“小讲解员”,更是抓住假期等,努力提高自己的文物知识储备和讲解水平。父母虽然心疼孩子学习之外参加社会活动的辛苦,但依然选择支持她。“我相信她能从博物馆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到更多历史知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陈昱含的母亲笃定地说。

  “打卡博物馆”成为新时尚

  “从2011年94家,到2022年末208家,河北的博物馆数量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目前这些博物馆中的94%,也就是195家,是免费开放的……”河北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姚飞,对全省博物馆的“家底儿”了然于胸。

  2023年,随着秦皇岛市博物馆等相继开放,我省各市将实现综合性博物馆全覆盖。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至2022年十年间,全省博物馆展览数——包括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达到5000个左右,共接待观众2.6亿人次。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全省博物馆共接待观众近百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47%,创下历史新高。这些数字意味着,“走进博物馆”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在这日益壮大的博物馆观众队伍中,年轻人是最活跃和最具黏性的群体。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王雨,再次来到河北博物院“打卡”。这是她五月第二次进入河博,王雨说,这次来馆的任务是盖戳——本月河博密集推出了多套以“五四”青年节、母亲节为主题的博物馆文创章,吸引印章爱好者前来“打卡”。她在这里碰到不少和自己有相同爱好的年轻人,大家一个展台一个展台地耐心排队盖章,既丰富了文物知识,增加了对河北历史的认知,又收获了喜爱的特色章。

  王雨从背包中小心地取出一大册收藏夹,里面是今年以来她精心收集的近百枚纪念章,其中数量最多的,正是各家博物馆的文创章。王雨告诉记者,她喜欢旅游,也喜欢博物馆,这个小小爱好让她能够留住在各地博物馆“打卡”时的美好记忆,还可以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与朋友分享。为了不漏过博物馆出“新章”的信息,她还加入了几个博物馆群,变独乐为众乐,学到了不少有趣的知识。

  不仅大城市里,年轻人以“打卡博物馆”为时尚;在过去被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欠发达的一些县区,随着博物馆不断建设与完善,更多市民和游客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

  张家口市蔚县博物馆,是目前我省建筑面积最大、展览面积最大的县级博物馆,建筑面积达到13000平方米,11000余件馆藏文物涉及古动物化石、陶器、瓷器、书画、金属器、石刻、织绣等多个类别。2017年,该馆的基本陈列《代蔚长歌》,获得第十四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是十个精品奖中唯一一个县级博物馆的陈列展览。

  蔚县博物馆馆长李新威,把蔚县人对这座博物馆的情感,用四个字概括:梦想成真。

  李新威在文博战线奋斗了40余年,他最早加入的“博物馆”,挤在蔚县老城区一座民居院内,后来搬入了一座寺庙。

  “过去我们文博系统常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博物馆的人气。”李新威说,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日益高涨,仅今年春节期间,从初二开馆到正月十六,蔚县博物馆日均观众数量超过3000人次,而“五一”假期的日均观众数量,更是突破了5000人次。这对于一个县级馆来说,实难想象。

  “街道边,车停得满满当当。街边卖烤串的,都被博物馆带火了。”李新威聊起博物馆现在的热闹情景,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县里的孩子家长,对认识文物、学习历史没兴趣,现在很多观众都是领着孩子参观,居民的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馆藏文物更丰富,硬件设施更完善,陈列展览更新颖,是博物馆在观众心中形象有很大改观的主要原因。在李新威看来,自己当年站在故宫博物院、国博等宏伟的博物馆前,一个美丽的梦想便生长出来——何时故乡也有一座如此神奇美妙的文化殿堂,让蔚县的孩子也能通过它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和先民的伟大创造——现在梦想已经开花结果,一步一步变为了现实。

  种下“爱上博物馆”的文化种子

  根据河北省文物局不完全统计,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前后,我省各级各类博物馆的社教、宣传活动超过200多场。这些活动主题丰富,涵盖了从中华历史到非遗传承、红色文化的多个领域;在形式上也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展现出河北博物馆人的创新意识。

  5月18日上午,三场鉴定类别和内容各有特色的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活动,分别在河北博物院、西柏坡纪念馆和邯郸市博物馆举行。这种面向收藏爱好者的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最近几年颇受网友热捧,既能发挥博物馆的专业优势,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众文物鉴赏水平,又有助于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促进民间合法收藏、科学收藏。是“盛世收藏”潮流中,博物馆发挥引导和纠偏作用的好方法、好渠道。

  灵寿博物馆5月18日启动的为期三个月的“西木佛商周车马坑实验室公众考古活动”,通过邀请观众亲赴现场,走近考古人、了解考古事,让普通人共享考古的魅力,增进公众对博物馆、对文物、对考古的了解,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注历史、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历史文化名城、成语之乡邯郸,有着3100年建城史和1500余条成语典故的文化积淀。但是,邯郸市博物馆的管理者依旧清醒地意识到:数字时代,仅仅躺在“陈列展览”的博物馆功能认知上睡懒觉,迟早会被观众抛弃。他们主动创新求变,打造了中国首个成语数字人推广大使“邯丹丹”,开发出中国首个成语地图,以年轻人最熟悉和喜欢的方式,推广邯博、宣传邯郸,在他们心中种下“爱上博物馆”的文化种子……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河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刘卫华认为,这一主题的意义在于提倡通过博物馆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健康成长,鼓励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刘卫华说,河北博物院策划的一系列活动,如讲解员的创新性讲解,展示古中山国政治风云的沉浸式演出《梦回中山》,以及表现中华古典美的舞蹈《礼仪之邦》《长信灯语》等,都是为了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展示博物馆的文化力量。

  “未来,河博还将与观众和其他社会力量,更深入地互动合作。”刘卫华介绍,5月18日下午,河北博物院联合河北省图书馆等单位举行了题为《见物——指尖上的文物之旅》的讲解活动。这是为听力障碍观众用手语讲解文物的特别服务,也是河北博物院面向特殊群体、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又一次尝试。

  遇见美好生活,博物馆未来之路

  5月17日下午和18日下午,保定市博物馆内,两场交流活动吸引了许多博物馆界专业人士。

  其中一场活动为京津冀博物馆青年座谈会,另一场为专家讲座——邀请的专家同样来自京津冀。显然,这两场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京津冀博物馆青年和广大文博从业者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文博领域走深走实,正在成为业内共识。

  博物馆可以高雅,但不能高冷。博物馆事业发展如何,反映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的积淀。而无论博物馆规模大或小、级别高或低,类型是综合性的或专业性的,都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否则便不能达成博物馆的文化使命。

  曾有专家将博物馆比作公共文化领域的“万能插座”,它包容性强,既不排斥与非遗、戏曲等传统文化融合,又能容纳数字时代的诸多新技术、新现象。甚至,当博物馆与各种流行的经济社会文化因子碰撞在一起,总能产生许多出人意料的创意火花。

  “这些年,我们很直观地看到,公众对博物馆的期待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这样的期待,倒逼所有博物馆用更多、更好、更新颖的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以前那种一个或几个基本陈列应付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做法,肯定脱离时代了。”在姚飞、刘卫华、李新威等专业人士看来,只有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河北的博物馆建设,才能实现布局更合理、特色更鲜明、功能更完备,在未来文旅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才能占据有利位置,发挥更大作用。唯有如此,广大群众才能从路人变粉丝,由“走进博物馆”而“爱上博物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成琪)

爱上博物馆

2023-05-19 09:18 来源:河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