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展、观文博已经成为上海都市旅游新选择

2023年05月18日 15:23    来源:解放日报   

  当下,上海拥有162座备案博物馆、98座美术馆,每年举办的文博美术展览超过2000场。前不久刚刚落幕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总观展人数逾42万人次,很多游客拉着行李箱甚至“打飞的”赶来上海博物馆。看美展、观文博,已经成为上海都市旅游的新选择,成为人们来上海、爱上海的一大理由。

  博物馆与人民、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关系,以及博物馆日益扩增的影响力,正在成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有力支撑。目前,上海正以“大博物馆计划”为引擎,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之都”。

  家底丰厚

  备案博物馆162座

  一系列数据表明,在上海,与城市互利共生的博物馆,正通过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回应时代之变、人民之需。

  2021年,上海市博物馆、美术馆共接待观众2267.6万人次;2022年,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先后迎来建馆70周年,层出不穷的“现象级”大展吸引了无数市民游客前去打卡。

  截至今年5月,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62座。约15万人、39平方公里拥有一座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免费开放博物馆131座,国家一、二、三级馆29座。国有博物馆121座(其中文物类馆51家、行业类馆70家),非国有馆41家。

  在全国范围内,上海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入选中博热搜榜的“十大热搜博物馆”,另有奉贤区博物馆、上海震旦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大学博物馆入选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

  文博场馆数量上的优势也为上海的市民、游客带来更丰富的文博“福利”。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沪上125家博物馆免费或半价开放。其中,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免费开放。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观复博物馆等半价开放。

  这一天,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将推出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书法家王振的“壮游与长歌——莫言/王振 两块砖墨讯特展”。莫言说:“这是一种‘文墨共生’的状态,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原生面貌。”刘海粟美术馆制作了系列节目“一件”,“请出”3位古代大师赵孟頫、米友仁、沈周以及3件重磅文物,每天邀请3组创作嘉宾对文物进行现场再演绎。

  “历史的文物和艺术的历史犹如一把‘万能钥匙’,观众可以用这把独特的钥匙尝试打开自己的感性认知和审美能力,去解锁世界的多元文明,去对话人类的伟大心灵。”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说。

  走进生活

  不出社区看展览

  今年,上海市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随着博物馆走进市民生活,申城涌现出不少“博物馆荣誉市民”。

  年过七旬的上海市民胡行方,喜欢称呼自己为博物馆的“编外员工”。2010年,他做了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世博会结束后,他又参与上海城市志愿服务站、世博会博物馆、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志愿服务。临近退休时,胡行方婉拒企业的高薪返聘,全身心投入志愿服务。从此全年365天无休,成为“全天候志愿者”。十三年来,他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10515小时。

  张然、张梓萱母女是上海玻璃博物馆的拥趸。从女儿张梓萱读幼儿园开始,母女俩每到假期就会来到上海玻璃博物馆。“玻璃博物馆在我女儿心里埋下关于美、想象力、人类所创造的美好的种子。在这座博物馆里,孩子们懂得要为梦想去不断努力、不断创造。”

  可以说,玻璃博物馆伴随女儿的成长,母女俩也见证着该馆不断焕发新生。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原址是一座废弃的工厂,如今成为有着璀璨光华的网红博物馆。张然说:“为什么我们喜欢上海玻璃博物馆?理由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这是一座融入我们生活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张然看来,玻璃博物馆有大量交互性很强的展品,对孩子们非常友好;整个博物馆设施完备,适合举家出行。“这是一座社区化的博物馆,一座市民身边的博物馆。”

  在上海,市民身边的博物馆越来越多。甚至于,文博展已经办到社区的停车棚里。来自浦东新区东昌小区的社区志愿者老陈,因此成为“博物馆荣誉市民”。

  老陈所居住的东昌小区,原本有个简陋的停车棚。2020年,在陆家嘴社区和上海大学博物馆的共同努力下,停车棚变身为“星梦停车棚”,甚至成为一座社区博物馆,展示过三星堆博物馆、龙门石窟博物馆、中华艺术宫等专业级展览,而老陈正是该社区博物馆的沪语志愿讲解员。

  “不出社区就能看展览,不限时间可随时参观,难怪大家都喜欢。”老陈说,家门口的社区文化艺术,有活力、接地气,大家一起参与,氛围特别好。

  未来可期

  打造博物馆之都

  从小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博”基因也深深植入许多市民的血液中。这其中,就包括市民庄瑜。

  “小学一年级,妈妈带我去了人生中第一座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巨大的马门溪龙打开我的博物馆世界。初中,班主任带大家参观了离学校不远的中共一大会址。高中,我和小伙伴去上海美术馆,感受东西方油画的魅力。大学,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里的沉浸式展示,让我明白文物的叙事方式可以如此多元。”庄瑜回忆。

  庄瑜如今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的一名教师。工作以来,她已为近百座博物馆设计了研学任务单,开设近30场公益性博物馆教师工作坊,并为师范生专门设立博物馆教育主题训练营。“对我而言,博物馆是我从小到大的心系之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越来越觉得上海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能多元化学生的人生、伴随他们成长,也更坚信博物馆可以和学校一同写好‘立德树人’的育人大文章,成为永远鲜活的‘大思政课堂’。”

  配合一些展览主题,上海的文博场馆常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回馈广大市民。“江南文化讲堂”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项目。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建君曾参与“文人雅集和江南曲艺”主题讲演,“自古以来,文人雅集总是依托于诗文书画的闲适氛围。这样有声有色的雅集让观众缅怀过往、穿越古今,仿佛历经一场多彩人生。这也是专业的美术馆、博物馆存在和衍生的别样意义”。

  上海的“文博热”还辐射到长三角地区甚至全国。每到假期,看美展、观文博,已经成为上海都市旅游项目首选,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上海感受独特的人文气息。

  今年,上海博物馆携手英国国家美术馆举办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开展3个多月以来,观众观展热情居高不下。“五一”假期,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百川汇海——江浙沪皖海派绘画名家精品联展》,中华艺术宫推出的《居然水中间——近代以来的江南景观美术作品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推出雷蒙·德巴东在中国的首展——“现代生活”,临港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举办的《众流归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受赠藏品展》等文博展,成为市民游客假日休闲体验新喜好。

  去年12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以上海博物馆为平台的“大博物馆计划”应时而生。“大博物馆计划”之“大”,重在建设大场馆、引领大科创、配置大资源、打造大品牌,更好地发挥上海博物馆的引领和平台作用。与此同时,上海市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之都”,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功能完备、体制完善的博物馆体系,赋能上海城市软实力的全面提升。具体举措包括:建设文化地标,打造世界级博物馆大集群;强化资源配置,构建博物馆双循环新格局;营造一流环境,激发博物馆创新创造活力;深化文旅融合,提升博物馆传播力影响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成琪)

看美展、观文博已经成为上海都市旅游新选择

2023-05-18 15:23 来源:解放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