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的未来

2023年03月01日 09:09    来源:大众日报    于国鹏

  最近一段时间,正在山东美术馆举行的“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持续火出圈,山东美术馆也成了热门打卡地。2月25日,周六,下午1点多钟,等待入场的观众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

  统计数字显示,展览自今年1月7日向公众开放以来,截至2月24日,已有超过40万人次观众前来观看,其中不乏“二刷”“三刷”甚至“N刷”的。在现实与虚拟、当代与传统、人与自然、科技与艺术的连接中,似乎每个人都能从展览中“刷”到自己的兴趣点。

  熟悉的陌生感

  越来越多的城市举办双年展,但这些展览“讲故事”的方式各有不同。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说:“双年展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表征,是城市文化的诉求、追求和希望。双年展强调个性和地域性。”

  聚焦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很多观众正是因此而来。他们希望从作品的地域性中感受那种天然亲近感,期待从作品的个性中寻找一种陌生感和新鲜感。

  柯佳敏创作的《谜·城》,以竹、不锈钢为材质,重点勾勒出四门塔、济南绿地中心这两栋建筑的模样。四门塔是一座单层亭阁式石塔,有“中国第一石塔”美誉。这座塔建于隋大业七年,即公元611年,饱经1400余年历史沧桑。济南绿地中心则是一座现代建筑,顶部皇冠造型似趵突泉三股泉水喷涌而出,与散落的商业建筑群形成泉、石、水相映成趣的形态格局,体现着济南活力澎湃的现代生活。一老一新,见证着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过往今生。

  不少人对这两座建筑都非常熟悉,然而,当他们站到《谜·城》这件艺术品前时,在方与圆、直线与弧线交织而成的艺术意境中,又能体会到一种历史与现代、世俗与超越的奇妙交响。

  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的主题之一是“多样性”。从展出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周围客观世界的多样性,还能感受到主观思考和表达的多样性。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顺着不同的理念去思考,会得出大不一样的结果。那么,这些角度差别有多远,结果差距有多大?去看过展览的人,会有深切体会。

  比如,展览中还有一件以四门塔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顾黎明创作的《四门塔》。与《谜·城》中的相对写实相比,这件作品对四门塔进行了抽象化表达。

  有的观众站在这件作品前琢磨,把作品中的四门塔与自己印象中的四门塔反复比较,仍然露出困惑的表情:如果不看作品的名字,真认不出这是四门塔。

  对于作品的创作初衷,顾黎明接受采访时进行了细致阐释。他说,《四门塔》由表现塔内四个佛像朝向的方向,延伸到人类精神感知的四个方位。创作中采用了抽象艺术和触觉艺术的表达方式,比如说,在画面中用沙子作为一种触觉,加上拼贴等手法,刻画四门塔局部的机理并扩大化。

  顾黎明解释说:“右边这张,这个圆代表了一个佛形象,是一种空间、一种轮回;左边这张,将极简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碑拓艺术相结合,去探索和讨论怎么能把西方的抽象艺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转换结合。”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红色文化的表达与诠释,在本次双年展中也占据了显著位置。艺术家王雷的作品《新长征路上的凯歌》,以报纸为主要材料,经过精心编织,做成军大衣、军帽、草鞋。军帽、军大衣居中,260双草鞋围绕四周有序排列,形成了一件极富创造力又很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呈现出对于革命年代的独特视觉记忆。作品以新鲜的创意,传播弘扬红色传统、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让人追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无限延伸的可能性

  现代科技手段的加入,让艺术表达在传统领域延伸出广阔空间,让作品获得令人耳目一新的丰富性和可能性。

  “站”在《凝望星空》这部作品中,面对正面巨大的屏幕,大地五彩斑斓的景色迅速从眼前掠过,再加上地面上流动的投影,左右两边直立通顶的镜面折射,观众不由自主会产生一种飞翔感。置身其中,有的观众说:“感觉脚步都轻飘飘起来。”

  艺术家王刚创作的这件作品,从材质上来说是沉浸式影像装置,时长约10分钟。他说:“这个作品通过影像营造出一种无限变化、神秘莫测的视觉心灵空间,让观众获得时空交错的新奇体验。”

  加入这些科技手段,当然并非只为了简单获取那种飞翔感。“这原本不是一个声光电结合的作品,而是一个纯粹的大地艺术作品,为了更鲜明地体现当代性,我采用一些最新的科技手段参与创作。”王刚说,2015年至2017年,他在新疆木垒县、沙湾市创作的大地艺术系列作品,包含七个巨大的人像面孔,总计约70万平方米。之后,又拍摄四季景色变化的视频,融合成这部作品。

  他说,大地最大的特点是变化,生生不息。大地艺术是以大地为材质,天地人融为一体的作品,借山势地貌,一半人为,一半天成。大地即作品,作品即大地,是天地宇宙原语言的表达。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语言,大地艺术的原语言能够穿越时空,与天地相通。荒野的原始厚重,强烈撞击着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文明。“重回土地,凝望星空,我看到,艺术与大地的美浑然一体。面对浩瀚的宇宙,谦卑地从大地中汲取能量,艺术才有超越时空、承载灵魂的可能。”

  现代科技手段的加入,能让观众从这些作品中感悟一种别样的思考方式。或许大多数人都曾思考过这样一些问题:我到底在哪里?我和这个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外星球是什么样的?将来如果到了外星球,会看到怎样的场景?这些问题很烧脑,也没有标准答案。

  师丹青的《平行进化的花园》就提供了寻找答案的一种思路。这是一件有声音的12通道影像作品。在作品中,他虚构了一系列外星植物,形成一个时空交织的花园,表达个体与环境共生的理念。

  在艺术家看来,受地球上不同自然条件影响,万物生长并演化出多样性。如果其他类地行星也具备生命的条件,这个演化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艺术家与植物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共同创作了一系列虚构星球上的虚构植物。每一株数字植物的形态,都是虚构的,是由天文学上有存在可能的双星星系、极旱极寒、低重力等星球环境推演而出。艺术家通过计算机上环境和生长参数的变化,对虚构的外星植物进行美学创作,并对每株植物赋予性格气质。

  现代科技手段的加入,让艺术表达在新的领域有了大展拳脚的新空间。这一类作品对未来世界的“剧透”,令人百味杂陈。对于未来,由于充满不确定性,总会让人有一些期待,有一点儿兴奋,又会有一些不安。看剧的时候,我们都不喜欢有人“剧透”,但是,对未知的未来,要是真有人能剧透的话,希望能透得多一些。

  田晓磊的作品《神话》,就是这样一件试图“剧透”未来之作。由30个扑克牌一样的LED屏弧形排列而成的这件作品,运用混合、错位等方法,意图用创造标本的方式进行一场思维游戏,最后形成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虚构标本系统。

  在田晓磊的想象中,后人类时代,人类能够摆脱自然演化规律,利用科技主动改造身体的硬件和软件,人的演化呈现多元、主动的趋势,计算机甚至帮助人类制订演化方案,人类逐渐脱离了人类的物种,并演化出多种差异化物种。

  田晓磊表示,“在我的设想中,人的未来会走向插件化。比如说现在我们越来越依赖的手机,慢慢就会变成人身体中的一个器官。”如果按这个方向走下去,将来“人会变成一个特别丰富的物种”。

  他说:“这是一个系列计划,我打算持续做,大概70到100个人的形象,然后以一个后人类博物馆的形式展出,像百科全书一样。”

  艺术家展开这种大开脑洞的思考,显然并不满足于创造一件新的艺术作品。那么,观众看过这样的作品,又会怎样想,会不会顺着这样的思路想得更远?对这类问题,艺术家们表现得非常洒脱:那是观众自己的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成琪 )

“剧透”的未来

2023-03-01 09:09 来源:大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