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三方观察丨虚拟人来了,文旅人准备好了吗?

2022年11月17日 11:52    来源:中国经济网   

  如果说元宇宙还在路上,那么虚拟人已经走到了我们面前。

  一位身穿古代服饰的大眼睛卡通少女,在动画版的莫高窟里向人们讲述千年石窟的过往。少女名叫“伽瑶”,取材于敦煌壁画,原型是声音婉转如歌的神鸟“迦陵频伽”。“伽瑶”是敦煌研究院精心打造的虚拟人,希望用人格化的内容传播敦煌文化。

  虚拟人,不再只是前卫的科学技术,而从实验室出来,走进人类社会,并和我们发生交流互动。这背后,一种新的模式正在诞生。

  虚拟人来了,文旅人准备好了吗?

  政策利好 市场需求旺盛 产业迎来高速发展

  2700亿元!这是艾媒咨询《2021中国虚拟偶像行业发展及网民调查研究报告》和量子位智库发布的《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给出的预计,到2030年,我国虚拟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当前虚拟人产业处于前期培育阶段。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列入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今年11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提出到2026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总体规模(含相关硬件、软件、应用等)超过3500亿元。

  8月份,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的《北京市促进数字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提出,到2025年数字人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这也是国内出台的首个数字人产业专项支持政策。行动计划对虚拟人各应用场景做了具体规划,比如,虚拟人结合数字消费领域、虚拟人结合文旅、虚拟人结合品牌营销等,不仅为公司的虚拟人运营与技术发展指引方向,同时也将转化为巨大商业成长空间。

  而在日前举行2022世界VR产业大会上,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我国虚拟现实投融资规模涨幅超过100%,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虚拟现实相关企业超过1万家。有媒体报道,国内一家头部UE4制作团队一天能收到10多个虚拟人项目需求订单,有时候高达20多个。

  政策的利好,需求的增加,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成熟发展的加持,使中国虚拟人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中。

  数字人与城市文旅融合 打造精神消费目的地

  再顶端的技术,最终还是要落地。

  2022年4月底,青岛市迎来了首位城市虚拟人“青岛小嫚”。这个虚拟人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形象,还能做很多事情。“她能够拥有服务于城市的多种能力,比如城市主持服务、城市AR伴游、城市公益、文旅文博研学、城市单位IP合作等等功能,这也是我们通过元宇宙助力青岛数字经济发展,并进一步赋能实体经济的尝试。”金东数字创意数字人研发负责人彭辰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谈及创作的初衷,彭辰透露,数字人是通往元宇宙大门的钥匙,同时也是AI的具象化形态之一,而青岛是一个既美丽而又前沿的城市,自公司打造的元旦青岛电视塔AR灯光秀成功破圈以来,青岛元宇宙受到国内外很多人的关注,“那时大家就希望青岛元宇宙能有一个数字代言人。”

  “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给她的定位是城市级别的IP,相对于市面上大多数商业数字人IP,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毕竟千人千面,审美不一,她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因为既需要有城市特色与属性(也就是标签化),还需兼顾不同人群的审美,同时我们又希望打造一个介于真实与二次元之间的超写实数字人,这种数字人可以较好规避3D数字人的‘恐怖谷’理论。”彭辰感慨道,“当时从0到1工期十分紧张,虚拟IP设计十几稿,模型制作更是推倒重来不知道多少个版本,才开发出‘青岛小嫚V1.0’,也就是我们当时在青岛啤酒节期间正式发布的版本。现在我们已经将青岛小嫚升级到V3.0版本,人脸细节、服装、神态、动态都有大幅度提升,之后我们还会不断对她进行迭代升级,让她更加的自然与真实,并且在线下场景中我们希望她拥有‘最强大脑’,小嫚早已具备AI语音聊天及各类场景导览与讲解服务的能力,接下来我们将提升她感知与情感表达的相关能力,然后以虚促实以虚强实,协助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

  青岛小嫚自发布以来,先是通过最美海岸线影片全面推广青岛城市,引起全网热议,通过媒体大规模报道,在国内外形成很好反响。后登陆青岛中山路裸眼大屏,让原本沉寂已久的中山路人流瞬间达到了10年以来的最高峰。

  “青岛小嫚”的成功让金东公司尝到了甜头,他们准备在这一领域继续深耕细作。利用元宇宙相关的一系列技术,打造“文旅元宇宙产品体系”,让数字人成为链接人与文旅目的地、文旅新产品的新渠道、新介质、新载体,重塑文化体验。

  据了解,金东公司正在考虑通过历史人物等数字人形象作为地方文旅宣传载体,“想象‘李清照’带你游览,线上漫游与实时交流,名人邀约,了解历史人文,再比如通过线下数字人实时演绎的方式,古今对话,寓教于乐,这类创意形式突破了传统游览和宣推模式,提供了适和当下环境的基于IP为主题及特色线上引流线下聚流的文旅模式。”彭辰信心满满,“城市数字人不仅具有城市IP效应,它还可以结合各类场景,比如通过AR观光车、MR体验等XR虚实融合方式扩展文旅消费体验的边界,游客可以穿梭于虚实之间;通过沉浸式展览、演艺、夜游、集市、餐秀等线下沉浸式体验产品体系,综合打造颠覆传统投建运模式的数字场景,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文旅新体验。”

  数字虚拟人给地方文旅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文旅发展模式。有趣的数字人玩法,可以通过赋能城市,激活年轻人,打造一个 “精神消费目的地”,与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形成共鸣。

  数字人IP商业化创新才能走深走远

  人是万物的尺度,而由人工智能控制的虚拟人最终还是要通过IP商业化才能走深走远。

  记者通过了解发现,目前虚拟人正在进入演出、旅游景区、游戏等领域,改变、甚至颠覆了某些领域的发展模式。2022年江苏卫视的跨年晚会上,以邓丽君为原型的虚拟人与周深合唱了一首《小城故事》,“复活”的邓丽君歌声一出,令观众不禁泪目。从这个角度看,虚拟人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人与物记忆的情感载体。

  据中国传媒大学推出的首份《中国虚拟数字人影响力年度发展报告》,目前,虚拟数字人主要分为虚拟偶像、虚拟主播、企业IP三大类别。“技术只有被转化成产品或者内容才能被用户感知,目前阶段的虚拟人和内容的商业化方式还相当有限,以直播、代言、演绎等为主,处于探索阶段,未来进入到‘虚拟+产业’阶段,针对垂直行业、垂直场景去进行适配和运营的虚拟内容的商业化会迎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谈到虚拟人的IP商业化,作为虚拟内容的平台型服务方,万像科技创始人&CEO 夏冰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如果你只把虚拟人当作营销工具,那不仅很难和真人相比,想象空间也会很小。”早在两年前就进军虚拟人IP领域的上海有吉数娱创始人胡语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以其原创的虚拟人IP白知来为例,谈到了虚拟人IP商业化的创新,“除了常规的视频形态,已经成功尝试了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在虚拟直播里的应用,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在线下场景中的应用,通过虚拟空间在会议和展会中的应用,通过AI智慧化技术在客服对话场景中的应用,未来还会通过和硬件结合在景点中生成可以互动体验的产品,想象空间巨大。”

  “随着技术的完善、成本的降低和艺术的开拓,怎么想象虚拟人的艺术发挥,都不过分。艺术是社会窗口,虚拟人的艺术表现,必然会加快其进入其他经济社会领域的步伐。未来虚拟人以怎样的艺术与相关行业融合,值得关注。”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孙若风说。

  孙若风认为,从发展方向上看,虚拟人IP商业化运营应走的路径主要有三个。一是日常化。将经过提炼的各类艺术元素、符号,通过触觉、嗅觉、味觉等种种感官系统,融入现实中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层面和环节乃至于细节。二是生活化。这个“生活”是广义的,是人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三是大众化。虚拟技术的发展,有望通过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为社会性的广泛参与提供更多的便利。虚拟人有可能把越来越多的各类人群变为其中的主角。

  前途无可限量 问题依然存在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虚拟数字人行业的发展热潮。对此,孙若风非常冷静,他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现在有个矛盾现象:一些人认为虚拟人泛滥了,升“虚火”了,另一方面,很多虚拟人正纷至沓来。“从理论上说,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将来人人能够拥有一个甚至多个虚拟人。现在这几个‘人’就算多了?不是虚拟人多了,而是因为它们没个性,长的一个样。”孙若风进一步说,“强调虚拟人的个性化,要遵循文化产品在内容上求新求变的本质特征。作为一种精神成果,最忌雷同化、千人一面。只有个性化,才能避免空泛的符号化、标签化。”

  孙若风表示,未来的虚拟人,一定会在帮助实现人的目的,包括实现文学艺术目的上发挥作用,而且前景不可限量。但虚拟人对艺术主体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也不能忽视。一是主体分离与人格分裂。虚拟人代表个体的人,其多种社会角色的变化,会造成精神上转换的困难,由此带来主体的分裂。而且,大众性的入戏与出戏之难,会引发新的精神问题和社会问题。二是自由与控制的悖论。虚拟人显然给个体的人带来更多自由,但有可能成为一些平台和算法的奴隶,更有可能成为沉湎于虚拟世界的囚徒。三是文化平等与文化鸿沟。从趋势上看,科技的正常发展,总能让社会大众受益。近年来,惠及大众的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获得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拜科技之所赐。但受限于各种技术的集成和基础设施的支撑,特别是虚拟人的每一步演进都会带来成本的居高不下,在一个时期内会挡住它走向大众的脚步,这是政策制定者从一开始就要给予充分关注的。

  作家刘慈欣曾经说过,“人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向外通往星辰大海,一条对内通往虚拟现实。”虚拟人最终能给文旅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我们尚不得知,但正如孙若风所言,“科技是双刃剑,人类总是在付出代价过程中前行,虚拟人来了,我们面对同样的问题。用得好,它就是先进生产力,反之,就可能带来种种问题甚至灾难。现在重要的是趋利避害,让它造福于人类,采取的手段就是人文引领、法律规范、标准协同。人打造虚拟人,实际上是人与虚拟人的一场共同修为。” (中国经济网记者 成琪)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文旅三方观察丨虚拟人来了,文旅人准备好了吗?

2022-11-17 11:5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