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美玉”,有颜值更有内涵

2022年10月02日 07:43    来源:文汇报   

  上海图书馆东馆,形似一块正在精心雕琢的璞玉,“漂浮”在城市森林之上。建筑师林婧介绍,设计灵感取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而图书馆内部空间犹如太湖石般层叠交错、相互连通,也是中华美学的演绎。

  这座可阅读的建筑可谓秀外慧中。建设之初,上图东馆便邀请来自海内外的艺术家根据场域特质为其定制了10组艺术品,将艺术之美融入内外空间。而作为海内外重要的藏书机构,上图积淀70年的一批特色馆藏都在东馆拥有“一席之地”。古籍善本、碑帖尺牍、方志家谱、西文珍本、名家手稿……在与镇馆之宝不期而遇中,阅读的内涵变得更加丰盈。

  上图东馆南门外,率先映入眼帘的是艺术家谷文达的作品《高山仰止》。艺术家取山东省内五亿四千万年前海底石床风化而成的石灰岩成作。文明是“高山”,来者是“仰止”;一开一合,承先启后。

  进入馆内,上海艺术家申凡的《往来春秋》占据了一楼中庭整个地面。这是一件水磨石艺术作品,以与图书馆有关的老旧报纸及馆藏等为素材,用黑白二色抽象演示文字,仅留下标点符号。标点是阅读的暂停之处,也是思维的留白之处,更是文字的韵律标识。记者发现,随着位置的改变,站在中庭平视,立在三层、五层俯视,会得到不同的观感。在一个充满书籍和文字的美好空间里,作品带给观者一曲无声的乐章。

  三楼中庭,是马兴文的大型雕塑作品《陪伴》。雕塑主体呈水滴状,其底座为一块将被滴穿之石,水滴在石面上不断激荡出一圈圈涟漪。主体银色水滴代表知识,金色的小水滴代表书本。水是生命的源泉,书是知识的源泉,读书使心灵得到启迪。

  艺术家刘文瑄和倪有鱼则以上图旧物为灵感创作——位于三楼北边庭的《知识之塔》由7960张昔日读者使用的图书索引卡堆栈而成,双螺旋结构隐喻生命之循环;立于五楼中庭的《求索之城》以木柜为楼、石膏为窗,八个昔日用于存放图书索引卡的文献柜在此解构与重建,仿若成为一个极简主义的楼宇,成为现代摩登城市的缩影。

  徐冰的《鸟飞了》、郑重宾的《飞石》、杨振中的《无限》、Emily Floyd的《纸鸢乘风》《Knowledge is power》……一件件为东馆量身打造的用心之作,达成与建筑共融共生、浑然天成的美感,让读者进入图书馆本身就成为一种“阅读”。

  颜值、美感有了,上图东馆在内容建设上也下了大功夫。据统计,上海图书馆现藏中外文献5700余万册(件),以前因为展陈空间有限,许多宝贝观众无缘得见。东馆的投入使用,特别是馆内设置的22个主题空间,使一批重量级馆藏从库房走到了台前。比如,位于七楼的“典册琳琅”馆藏精品馆常设展是上图馆藏精品的首次长期集中展示,其中展出的北魏神龟元年(518年)写本《维摩诘经》为敦煌遗珍,是上图最古藏品。

  位于东馆五楼西侧的美术文献馆特别选取馆藏中与建筑相关的30余件碑帖,推出“石不语——碑帖艺术与建筑文化”展。其中,仅传世碑帖中“金字塔尖”的国宝级文物《九成宫醴泉铭》,就集齐了四欧堂本、龚心钊藏本、张廷济跋本、费念慈藏本等多个珍稀版本,艺术、文献价值之高令人惊叹。

  位于四楼中庭南区的家谱馆,从现藏的四万余种家谱中遴选出孔子、归有光、钱锺书、贝聿铭等22种名人家谱;而名人手稿、老唱片等上图特色馆藏,在东馆也都有对应的主题馆。“上图的家底如此深厚,东馆值得一来再来!”观众留言道。

  (记者 李婷)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林中美玉”,有颜值更有内涵

2022-10-02 07:43 来源:文汇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