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前文旅发展一方面加速推进与科技的跨界融合,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数字文旅发展渐入佳境;另一方面,产业内容与服务日趋个性化、精品化。
据前不久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报告(2021)》:2019~2021年间,数字文化经济投融资活动逐渐恢复活力,其投融资次数在经历了自2017年以来的连续下降后,2021年开始回升。数字文化经济的投融资活动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活动中次数的占比始终超过60%,成为文化产业投融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文旅产业该如何抓住数字经济机会,助力高质量发展?文化金融市场又将迎来哪些新机遇?
行业革命:场景化+创意的双向赋能
疫情倒逼文旅加速数字化发展步伐,从云展览、云演艺再到云旅游等等,“万物皆可线上化”逐渐成为文旅消费共识。
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119064亿元,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9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由此可见,数字文旅产业占比较高,平均增速较快。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廖理在日前召开的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文创金融之夜上表示,文旅与科技的融合正在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而这也对行业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需要形成场景化的发展思路,即在线上线下寻找到有效的文旅应用场景,搭建新的平台,聚合产业链上下游,以形成新的数字文旅生态体系和消费场景;二是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对产业的赋能,在智能化发展阶段,文化、旅游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产品要重视文化创意,发挥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赋能机制。
借助科技和创意的力量,故宫数字养心殿得以让游客沉浸式探访古代帝王勤政之地,巨型“雪花”形主火炬台在2022年北京冬奥开幕式上大放光彩,在文艺展演、文博、城市亮化、旅游景区等领域,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的场景正在加速发展。
在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兼发言人、完美世界教育董事长王雨蕴看来,未来文旅景区的发展方向将会是动态游戏化景区,并成为一个个现实与虚拟融合的入口。这些都将给文创、文旅行业带来超越时间与空间尺度的发展机遇。
代际消费:新需求背后的新格局
今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其中,20~29岁,30~39岁,40~4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7.3%、19.9%和18.4%,高于其他年龄段群体;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达26.8%,互联网进一步向老年人渗透,而10~19岁未成年网民占比则占比达13.3%。
“在原来的很多模式下,我们的发展空间已经接近了顶点,这方面亟需新的技术来拓展新的赛道、新的发展空间。”在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海看来,中国网民的规模数量已接近天花板,很多大的互联网平台的增长速度也渐趋缓慢。加之网络上APP产品的数量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很多细分行业的发展已进入到相对垄断和聚焦的阶段。
而从行业发展的维度来看,文旅消费需求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Z世代或者互联网原住民的占比在急速提高,其在文旅方面的需求不断地增强,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并呈现出便捷化、个性化和精品化的特征。
据悉,Z世代在文旅消费方面的需求主要体现为:关注国潮文化,关注沉浸式、共情式娱乐体验,乐于拥抱新兴技术等。差异化、沉浸感和快迭代成为以Z世代为主力消费时代文旅项目发展的三大趋势。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此前也表示,随着互联网在未成年群体中的高度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当代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社交、娱乐工具,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代际更替的过程中,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正倒逼消费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技术应用:构建跨越式发展新格局
在去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专门强调“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线上演播、数字艺术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丰富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的数字文化产品供给。”“推进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 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等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应用。”
“数字文旅产业离不开技术基础端的支撑。基础技术未来会进入到一个跨越式的大发展格局之中。同时,技术要在合法合规的发展脉络下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吴海表示,在跨越式发展的主线之下,会有很多新的发展机遇。如沉浸式、交互式技术会进一步支撑文旅新场景的开拓,智能物联技术也会在智慧服务、智慧运营管理、智慧营销等方面推动更多应用场景的打造,包括数字文旅“新基建”等。
而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安全、流媒体盗版等数字文旅发展过程的常见性问题,同样亟需通过技术手段来进行化解、防护。
元宇宙在数字文旅中的应用同样不能忽视。从去年以来,除了各大互联网公司在布局元宇宙,一些城市在元宇宙上的角力与较量也悄然展开。北京国信中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展钰堡表示,元宇宙将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逻辑,它的可持续性、可创造性、可连接性、实时性、兼容性会支撑到整个产业经济的发展。从市场角度来说,未来元宇宙的发展将会是一个产业变革的过程。
金融活水:大小兼顾 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立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企业既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优质内容及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类项目的投入,这就要求文化企业灵活运用各类金融工具满足更多元的资本投入需求。
根据《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报告(2021)》,从IPO企业数量看,2021年共有37家文化企业完成首发上市,数量与2020年持平。但是和市场整体情况相比,我国文化科技企业自我国注册制改革后,不足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总数的5%。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岑表示,我国文化产业上市主体运用资本市场明显存在不充分问题。文化企业需要通过提升公司治理与财务战略能力,更好地利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改革带来的红利,获取金融资源以满足公司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诉求。
在廖理看来,金融可以从两个方面助力文旅产业和科技融合,一方面金融可以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能力,推动要素流向效率更高,内容创意能力更强的产品。另一方面则可以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与文旅产业一起寻找并构建新的场景,为新场景下的平台和主题提供资金、交易、风险管理等多维度的金融服务。
诚然,金融助力文旅发展需要扶大扶强,但对于一些小而精的项目与产品同样需要给予充分关注,对于优秀的发展中的中小微文旅企业而言,如能便捷对接“文景贷”“创意贷”等金融产品,亦是不可多得的“源头活水”。(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