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辽宁相声以会创作敢创新在全国刮起强劲东北风

2022年02月24日 09:14    来源:辽宁日报    杨 竞

  提要

  2022年2月15日晚,沈阳中街古色古香的鼎泰茶社里,相声表演艺术家杨振华用相声助力冬奥,表演了自己最新创作的冬奥主题相声《金虎闹神州》,现场观众笑声不断,掌声热烈。86岁的杨振华依然在为辽宁相声的传承奉献自己的力量,他期望辽宁相声能再创新的辉煌。

  相声这种曲艺形式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辽宁相声在作品创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就创作而言,辽宁相声反映现实生活和发挥相声讽刺作用方面超越了其他地区,同时,辽宁还拥有一批优秀的相声表演人才,小立本、杨海荃、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这些相声表演艺术家和他们影响广泛的作品使辽宁相声享誉全国。

  《社会主义好》创相声史上新类型相声轰动全国影响深远

  相声由宋代的“象声”演变而来,“象声”,原指模仿别人,到晚清时期,相声已形成了现代特色和风格,是用笑话、滑稽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按表演人数分为对口相声、单口相声、群口相声、相声剧等。中国相声有三大重镇:北京、天津、沈阳。

  新中国成立后,在辽宁为相声打下一片天地的是从天津来到沈阳的“小立本”。1954年,小立本应邀到辽宁的沈阳、抚顺一带演出。他个头不高,长了一张小孩儿脸,说话童声,招人喜爱,极有人缘。到沈阳前,小立本在天津已小有名气,他的柳活儿很好,贯口也不错。擅长的段子有《学评戏》《大保镖》等,其中《学评戏》最拿手。他的表演轰动沈城,被市政府盛情挽留在沈阳。1958年,他与杨海荃创作并演出的相声《社会主义好》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首开中国相声史上歌颂型相声的先河,一举轰动全国相声界。

  《社会主义好》可以说是相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作品,作品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描绘了新中国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各个方面的成就,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使歌颂型相声成为相声的一种类型,与讽刺、娱乐类相声并存。

  小立本, 1961年病逝于沈阳,年仅33岁。小立本像一颗流星划过中国相声界,留下的唯有两张唱片和几张照片,还好有魏文亮和杨振华将他的相声段子传承了下来。

  与小立本搭档的杨海荃是北京人。杨海荃十几岁就在街上演出,后到东北营口、沈阳、长春等地表演。1958年,《社会主义好》演出成功后,杨海荃进入沈阳曲艺团,成为团里的台柱子。杨海荃在沈阳门徒众多,为相声在辽宁传承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辽宁相声影响达到巅峰沈阳成为全国相声重镇

  相声在辽宁有100多年历史,1949年初相声艺人自发组织成立“沈阳相声大会”,1959年沈阳曲艺团成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冯景顺、王可军等相声表演艺术家创作表演的相声在全国引起轰动,将辽宁相声推至巅峰。

  讽刺是相声艺术的生命,辽宁的相声艺术家深知其中的奥妙。以杨振华、金炳昶等为首的辽宁相声演员以讽刺犀利的风格刮起一阵东北风,由此,沈阳成了全国相声重镇。

  杨振华、金炳昶为辽宁相声写下了辉煌一页。1977年,他们共同创作并合作表演的第一个作品是《好梦不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979年,他们的代表作《假大空》荣获由文化部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奖……这些奠定了沈阳相声在全国相声界的地位。之后,《下棋》《如此大款》等段子更是典型的“沈阳风格”——敢说实话、充满讽刺、风格硬朗。杨振华与金炳昶把相声特有的辛辣讽刺功能推向巅峰,在业内他们被誉为全国相声演员里“语言逻辑性最强的一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志涛表演的《特殊生活》《百听不厌》火遍全国,《百听不厌》获第九届文华奖新节目奖,这是相声界的最高荣誉。还有常佩业、贾承博创作表演的《团结一心拿大奖》,王可军、金珠表演的《国粹异彩》,范伟创作表演的《要账》,陈寒柏、王敏表演的《求学心切》《结穷亲》,王平表演的《蛙鼓声声》《好好说话》等相声作品都在全国大赛中获得大奖。当时,大连曲艺也在全国名列前茅,相声创作和表演人才颇多,如孟繁山、范仲波、王风友等。大连相声《列车新风》当年在全国影响巨大。

  为辽宁相声作出贡献的不仅有小立本、杨海荃、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范仲波、孟繁山等老一辈相声艺术家,还有王平、陈连仲、王可军、常佩业、贾承博、范伟、陈寒柏、王敏、王振华、于琪、孙伟等承前启后的中间一代,新一代的穆凯、邵申申、肖卫星、周壮、李俊杰等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崔凯说,当时辽宁相声影响广泛,全国人民都爱听。辽宁相声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内容好,段子写得漂亮。

  辽宁相声人会创作敢创新的本事不能丢回归剧场是未来相声发展的重要选择

  杨振华是集创作、表演于一身的优秀相声表演艺术家,是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是辽宁乃至东北相声界的领军者。他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相声创作和表演,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已写了100多段相声,他的创作题材广泛,讽刺相声占大多数,《假大空》《好梦不长》《下棋》等作品家喻户晓。他非常重视传承,注重培养后备人才,为辽宁相声打好根基而努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全国的小剧场相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北京、天津、江苏、陕西、山东、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相声演员都组建了自己的相声社团,纷纷回到剧场演出,而辽宁相声还稍显冷清,曾拥有巨大优势的辽宁相声何时才能再展雄风?

  杨振华着急了,做好传承工作才能使辽宁相声东山再起。2017年10月26日,杨振华收徒仪式举行。这一年,杨振华一下收了13个徒弟和学生,这一举动惊动了全国曲艺界。杨振华说:“我收徒是想培养一批相声人才,让他们扛起辽宁相声的大旗!”徒弟和学生们则表示,一定会为学习相声、研究相声、传承相声、传播相声做出我们最大的努力。

  杨振华深知,相声是要不断变革的,这些年,他不断地学习、钻研,又积累创作了100多段新相声,“学无止境,学习应伴随一生。即便是现在,我仍能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正因如此,回过头来再看自己年轻时创作的作品,总觉得里面有很多遗憾。”

  虽然已经86岁高龄,但每逢重要节日,他都会亮相舞台。小立本、杨海荃、金炳昶、王志涛都不在了,他只能说上一段大单口,他参演的场次总是一票难求。杨振华说:“我不是来演出的,我是给年轻相声演员站脚助威来了。”

  杨振华演出的节目都是他近两年创作的新作,内容多为自嘲。比如2018年的《笑笑笑》、2019年的《幸福中国》、2020年的《一声令下》、2021年的《金牛送福》、 2022年的《金虎闹神州》 ……杨振华的作品紧跟时代热点、紧贴百姓生活,在引人发笑的同时又令人深省。

  辽宁相声人会创作敢创新的本事不能丢。杨振华说,相声要与时俱进,相声演员不仅要会表演,而且要会创作,要用相声语言讲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成琪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辽宁相声以会创作敢创新在全国刮起强劲东北风

2022-02-24 09:14 来源:辽宁日报

  提要

  2022年2月15日晚,沈阳中街古色古香的鼎泰茶社里,相声表演艺术家杨振华用相声助力冬奥,表演了自己最新创作的冬奥主题相声《金虎闹神州》,现场观众笑声不断,掌声热烈。86岁的杨振华依然在为辽宁相声的传承奉献自己的力量,他期望辽宁相声能再创新的辉煌。

  相声这种曲艺形式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辽宁相声在作品创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就创作而言,辽宁相声反映现实生活和发挥相声讽刺作用方面超越了其他地区,同时,辽宁还拥有一批优秀的相声表演人才,小立本、杨海荃、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这些相声表演艺术家和他们影响广泛的作品使辽宁相声享誉全国。

  《社会主义好》创相声史上新类型相声轰动全国影响深远

  相声由宋代的“象声”演变而来,“象声”,原指模仿别人,到晚清时期,相声已形成了现代特色和风格,是用笑话、滑稽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按表演人数分为对口相声、单口相声、群口相声、相声剧等。中国相声有三大重镇:北京、天津、沈阳。

  新中国成立后,在辽宁为相声打下一片天地的是从天津来到沈阳的“小立本”。1954年,小立本应邀到辽宁的沈阳、抚顺一带演出。他个头不高,长了一张小孩儿脸,说话童声,招人喜爱,极有人缘。到沈阳前,小立本在天津已小有名气,他的柳活儿很好,贯口也不错。擅长的段子有《学评戏》《大保镖》等,其中《学评戏》最拿手。他的表演轰动沈城,被市政府盛情挽留在沈阳。1958年,他与杨海荃创作并演出的相声《社会主义好》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首开中国相声史上歌颂型相声的先河,一举轰动全国相声界。

  《社会主义好》可以说是相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作品,作品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描绘了新中国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各个方面的成就,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使歌颂型相声成为相声的一种类型,与讽刺、娱乐类相声并存。

  小立本, 1961年病逝于沈阳,年仅33岁。小立本像一颗流星划过中国相声界,留下的唯有两张唱片和几张照片,还好有魏文亮和杨振华将他的相声段子传承了下来。

  与小立本搭档的杨海荃是北京人。杨海荃十几岁就在街上演出,后到东北营口、沈阳、长春等地表演。1958年,《社会主义好》演出成功后,杨海荃进入沈阳曲艺团,成为团里的台柱子。杨海荃在沈阳门徒众多,为相声在辽宁传承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辽宁相声影响达到巅峰沈阳成为全国相声重镇

  相声在辽宁有100多年历史,1949年初相声艺人自发组织成立“沈阳相声大会”,1959年沈阳曲艺团成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冯景顺、王可军等相声表演艺术家创作表演的相声在全国引起轰动,将辽宁相声推至巅峰。

  讽刺是相声艺术的生命,辽宁的相声艺术家深知其中的奥妙。以杨振华、金炳昶等为首的辽宁相声演员以讽刺犀利的风格刮起一阵东北风,由此,沈阳成了全国相声重镇。

  杨振华、金炳昶为辽宁相声写下了辉煌一页。1977年,他们共同创作并合作表演的第一个作品是《好梦不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979年,他们的代表作《假大空》荣获由文化部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奖……这些奠定了沈阳相声在全国相声界的地位。之后,《下棋》《如此大款》等段子更是典型的“沈阳风格”——敢说实话、充满讽刺、风格硬朗。杨振华与金炳昶把相声特有的辛辣讽刺功能推向巅峰,在业内他们被誉为全国相声演员里“语言逻辑性最强的一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志涛表演的《特殊生活》《百听不厌》火遍全国,《百听不厌》获第九届文华奖新节目奖,这是相声界的最高荣誉。还有常佩业、贾承博创作表演的《团结一心拿大奖》,王可军、金珠表演的《国粹异彩》,范伟创作表演的《要账》,陈寒柏、王敏表演的《求学心切》《结穷亲》,王平表演的《蛙鼓声声》《好好说话》等相声作品都在全国大赛中获得大奖。当时,大连曲艺也在全国名列前茅,相声创作和表演人才颇多,如孟繁山、范仲波、王风友等。大连相声《列车新风》当年在全国影响巨大。

  为辽宁相声作出贡献的不仅有小立本、杨海荃、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范仲波、孟繁山等老一辈相声艺术家,还有王平、陈连仲、王可军、常佩业、贾承博、范伟、陈寒柏、王敏、王振华、于琪、孙伟等承前启后的中间一代,新一代的穆凯、邵申申、肖卫星、周壮、李俊杰等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崔凯说,当时辽宁相声影响广泛,全国人民都爱听。辽宁相声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内容好,段子写得漂亮。

  辽宁相声人会创作敢创新的本事不能丢回归剧场是未来相声发展的重要选择

  杨振华是集创作、表演于一身的优秀相声表演艺术家,是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是辽宁乃至东北相声界的领军者。他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相声创作和表演,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已写了100多段相声,他的创作题材广泛,讽刺相声占大多数,《假大空》《好梦不长》《下棋》等作品家喻户晓。他非常重视传承,注重培养后备人才,为辽宁相声打好根基而努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全国的小剧场相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北京、天津、江苏、陕西、山东、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相声演员都组建了自己的相声社团,纷纷回到剧场演出,而辽宁相声还稍显冷清,曾拥有巨大优势的辽宁相声何时才能再展雄风?

  杨振华着急了,做好传承工作才能使辽宁相声东山再起。2017年10月26日,杨振华收徒仪式举行。这一年,杨振华一下收了13个徒弟和学生,这一举动惊动了全国曲艺界。杨振华说:“我收徒是想培养一批相声人才,让他们扛起辽宁相声的大旗!”徒弟和学生们则表示,一定会为学习相声、研究相声、传承相声、传播相声做出我们最大的努力。

  杨振华深知,相声是要不断变革的,这些年,他不断地学习、钻研,又积累创作了100多段新相声,“学无止境,学习应伴随一生。即便是现在,我仍能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正因如此,回过头来再看自己年轻时创作的作品,总觉得里面有很多遗憾。”

  虽然已经86岁高龄,但每逢重要节日,他都会亮相舞台。小立本、杨海荃、金炳昶、王志涛都不在了,他只能说上一段大单口,他参演的场次总是一票难求。杨振华说:“我不是来演出的,我是给年轻相声演员站脚助威来了。”

  杨振华演出的节目都是他近两年创作的新作,内容多为自嘲。比如2018年的《笑笑笑》、2019年的《幸福中国》、2020年的《一声令下》、2021年的《金牛送福》、 2022年的《金虎闹神州》 ……杨振华的作品紧跟时代热点、紧贴百姓生活,在引人发笑的同时又令人深省。

  辽宁相声人会创作敢创新的本事不能丢。杨振华说,相声要与时俱进,相声演员不仅要会表演,而且要会创作,要用相声语言讲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成琪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