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延续冬奥红利,发展乡村冰雪经济?

2022年02月17日 09:18    来源:农民日报   

  嘉宾

  乔榛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海 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天平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持人

  李竟涵 赵新宁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让“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成为现实,各地抢抓冬奥机遇布局冰雪产业,赋能冰雪经济。我国地域条件差异明显,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冰雪经济?怎样充分发挥乡村的优势、补齐短板?发展乡村冰雪经济,对构建双循环格局会有怎样的影响?未来前景又如何?本期对话邀请到乔榛、李海、马天平三位业内专家,就发展乡村冰雪经济的现实条件、焦点难点、实现路径、未来前景等进行深入探讨和解析。

  冬奥会对我国冰雪产业最大的影响就是将冰雪消费推动到大众消费层面

  主持人:与欧美冰雪运动强国相比,我国的冰雪运动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当前,我国冰雪产业发展状况如何?

  乔榛:冰雪产业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函数,是伴随冰雪运动兴旺发展起来的产业。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冰雪运动也处于自发状态。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直接带动了冰雪运动兴旺,也推动了冰雪产业发展。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直到2021年底,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5亿人,整个冰雪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788亿元,较2020年增长50.56%。

  马天平:我国冰雪产业相比欧美,呈现出“高起点、高增速、高潜力”的特点。我相信这一态势将继续保持。冰雪文化旅游、冰雪休闲、冰雪娱乐作为一种寒地冰雪经济,是一种特色的新型的生态旅游、时尚休闲方式,全社会很多人都有兴趣试一试,体验正在铺开中。我国相关的冰雪配套保障设施将进一步完善,如住宿、餐饮、医疗、安保、交通等将跟随升级。到那时,人们对冰雪产业的体验将进一步提升,冰雪产品和服务体系的完善也将进一步刺激消费。

  主持人:近几年,冰雪经济开始加快发展。此次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更是让冰天雪地变成了金山银山,让冷冰雪变成了热经济。您认为,此次冬奥会对我国冰雪产业发展历程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海: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前,大家对冰雪运动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第二阶段是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呈现总体上升的态势,以冰雪为主题的旅游小镇、冰雪制造企业和冰雪旅游园区纷纷开业,人们消费热情高涨;第三阶段是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冰雪运动复苏阶段,2020年底,在全国上下的齐心努力下,我国冰雪产业开始逐渐复苏,冰雪运动人次上涨至2090万人次。

  从这三个阶段来看,冬奥会对我国冰雪产业最大的影响就是将冰雪消费推动到大众消费的层面,尤其是在第三个阶段,北京冬奥会为后续的冰雪运动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加速了我国在冰雪高新技术等装备制造领域的换挡升级。

  乔榛:“冬奥会效应”将更大程度地激发全国人民的冰雪热情,从而产生巨大的冰雪运动需求,为冰雪产业聚集巨大的发展潜能。这种国际大赛效应在许多国家有过成功的经历,基于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其效应会更大。冬奥会自成功申办到举办,积累起来的冰雪基础设施建设和冰雪运营经验,为今后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提供了重要基础,为我国冰雪产业发展开创了一个良好开端。同时,冬奥会加强了我国冰雪运动与世界冰雪运动的交流,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的优势和不足,也使我们更有效地发掘我国发展冰雪产业的潜力。

  高质量冰雪产业的根本要求与战略立足点是建立完善的冰雪产业内需体系

  主持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带来各地冰雪旅游人次激增,以及南北互联、四季持续的国内大循环格局。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发展乡村冰雪经济,对构建双循环格局会有怎样的影响?

  李海:“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实际作用远远大于三亿人,因为冰雪运动的辐射效应是远远大于仅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的。一个小朋友参与冰雪运动的背后是整个家庭的旅游流动。内循环主要是冰雪制造产业、冰雪培训、冰雪服务业等各方面业态的内循环,比如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红利的助力,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市场风向,“互联网+”模式激发发展潜能。冰雪产业的内循环会上升到一种文化氛围的培育上,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冰雪文化类的消费将蓬勃发展,构建冰雪文化立体化传播体系。

  马天平:国内大循环中,乡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格局,背后要求完善冰雪市场内需体系与推动创新升级。高质量冰雪产业的根本要求与战略立足点,即是着力打通冰雪产品生产、冰雪收益分配、冰雪器材人才资金流通、冰雪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梗阻问题,建立完善的冰雪产业内需体系,进一步释放冰雪内需潜力。细分来看,要求形成以去往乡村参与冰雪运动为突破口,以乡村冰雪康养业为基础,以乡村冰雪文化旅游业为核心,以城市冰雪装备制造业为支撑的城乡二元循环产业体系。

  从国际大循环看,我国乡村可充分借鉴国际冰雪小镇乡村的做法,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城乡循环效率与水平,实现在冰雪上的多个双循环相互促进,提高我国冰雪产业的竞争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引进来”与“走出去”。

  主持人:我国南北方、东西部之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协调这些差异,因地制宜地发展冰雪经济?

  乔榛:我的建议是,“南资北上,南人北游,政策扶持”。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拥有较强的投资能力,在冰雪经济兴起之际,有了较好的投资机会,北方拥有冰雪资源的省份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南方资金北上投资冰雪产业。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会对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产生越来越高的热情。协调我国地区间冰雪资源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格局,必须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包括在产业政策、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等方面,国家都应该在协调冰雪经济平衡和激活冰雪资源开发方面更多、更大地发力。

  马天平:“有所取舍、扬长避短、意识领先”。各地未必要开展所有的冰雪项目,可以先从战略上“舍去”部分项目,重点开展具有优势的项目,也可以设置优先级,先重点扶持较少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天然雪场不足的地区可以开展室内冰场运动;本地人口消费不足的地区可以结合旅游项目吸引外地游客。

  其实,较为基础的不是天然的冰雪资源,而是地域特征决定的冰雪意识。各地可以先宣传冰雪对千家万户和外地游客的价值,然后关注自身区域冰雪受众的反馈需求和意见,及时调整反馈,做到持续满足冰雪消费体验、冰雪人才培育的需要。

  主持人:按照冰雪运动发展规律,真正带动效应显著、容易形成品牌的都是小城小镇,而对大城市的影响并不明显,这就给消费转型升级大背景下的小镇经济带来了巨大发展机会。与城市相比,乡村发展冰雪经济的基础设施条件怎样?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李海:与城市相比,乡村发展冰雪经济的特点其实更加明显,主要是时效性、多元性。时效性就是乡村的冰雪经济要找好冰雪资源开发的时间节点。多元性体现在冰雪运动参与方式的多元化,既拓宽了农民的就业增收渠道,又促进了当地冰雪产业业态升级,还助推了大众冰雪运动发展。

  目前不是所有的乡村都适合发展冰雪运动,要看乡村的周边是否具有冰雪运动的流量,像亚布力滑雪场、长白山万达滑雪场等很明显对于周围乡村形成规模性消费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所以,我国的乡村冰雪经济还是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基础设施建设要找准资源优势的高地,资源优势要力争匹配优质的冰雪运营资源,只有资源和运营实现优势配比,才能拓宽乡村冰雪经济的路子。

  马天平:冰雪是一种生态产品,乡村的冰雪资源以及与冰雪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发展冰雪经济具有天然的生态优势。部分乡村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如果与冰雪结合,强化冰雪文化,可以带来更丰富隽永的冰雪体验。例如湖北省神农架滑雪集群、湖南省大围山滑雪场等一批乡村冰雪资源项目,已经取得示范效应。但我国乡村发展冰雪经济存在的缺口是基础配套设施条件尚不发达,例如交通不便,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体系和体验不够成熟等。

  主持人:过去不少农村都有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的经验,而发展乡村冰雪经济与其他乡村旅游有什么不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李海:冰雪经济属于新兴经济,与传统的农家乐等营收方式不同,其主要的区别在于季节性、消费综合性、资源稀缺性,季节性体现在冬季期间建立起相应的保障体系;消费综合性在于这是一项具有门槛的体育消费活动,涉及到安全、救援、培训、餐饮、交通等方方面面的消费行为;资源稀缺性还表现在自然资源和地方政府招商、投融资的力度上,还有就是具有专业性的经营团队。农村开展冰雪旅游,可以依托于乡村自身的自然资源。要避免盲目发展冰雪产业,需要地方政府在债务方面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乔榛:已有的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因为发展乡村冰雪经济与其他乡村旅游有很大不同,冰雪旅游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点,存在着一些资源配置的难题;冰雪旅游需要的投资大,回报期长的特点,难以形成较强的投资激励;冰雪旅游的配套难,限制了冰雪旅游从体验型向休闲型转化。为此,规划下一步乡村冰雪旅游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要注重解决好冰雪旅游资源跨期有效利用问题,既要为冬季冰雪旅游提供支持,也要为夏季消夏旅游提供服务;要注重营商环境的改善,为社会资本投入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要注重冰雪旅游服务人才培训,提供素质高、服务好的大量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服务人才。

  推进冰雪旅游与民俗文化融合,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冬季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主持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现代化步伐的加快,释放出量级可观的消费和投资需求。那么,如何更好地将冰雪旅游与乡村文化发展相结合,从而推动乡村文旅综合全面发展?

  李海:充分推动冰雪运动全方位融入农村社区。通过“冰雪大篷车”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等形式,向民众普及冰雪知识、传递冰雪乐趣。让参与冰雪运动的游客理解农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利用冰雪运动集中展示乡村振兴成果。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冰雪智慧空间等,提升村落居民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马天平:从文娱不分家看,推进冰雪旅游与民俗文化融合。增加冬季旅游产品创新,丰富冰雪旅游供给,开展滑雪橇、滑爬犁、看冰灯、打陀螺、雪地摩托、雪地拔河、雪地足球、冰钓等民间民俗冰雪娱乐活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冬季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从文旅融合看,应不遗余力地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核”,寻找乡村冰雪文化的差异化亮点。创新冰雪旅游的思路,不仅要打造好看的冰雪艺术精品,更要突出中国冰雪旅游的地域特色,增强冰雪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善于利用互联网思维,拓展推广乡村冰雪文化的思路,通过“好看”“好美”“好玩”的视觉体验,激发人们对冰雪旅游的自发源动力。

  主持人:发展乡村冰雪经济,对乡村生态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李海:冰雪运动有利于发挥生态优势,凸显我国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优势,从全球看也是得天独厚的,合理得当地对冰雪运动进行规划对于生态是有利的。冰雪经济是生态经济,把冰雪产业做大做强,不仅就冰雪谈冰雪,应把省内冰雪资源与省外冰雪资源统筹起来,将冰雪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典型形态,走无污染的生态发展道路,推动冰雪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时段、全地域、全方位联接。

  马天平:冰雪经济可促进农业、农村、农民三者的系统性正向互补式发展。优质的乡村冰雪生态带来旅游,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知晓收入来源于生态保护,则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来。农民收入增加意味着地方政府收入的增加。政府因为成为收益者,将增强其保护农村生态和发展乡村冰雪旅游的职能意识,这也为政府提供了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农村传统产业结构的改革新思路。冰雪如果让农民家庭和地方政府实现互补性正反馈发展,使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得到有机补充和升华,农业资源的利用将更有效。

  当然,要注意在发展乡村冰雪旅游时防止生态破坏。进行冰雪基础设施建设时,如建设宾馆餐厅、开辟上山通道时,可能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对农村生态造成负面影响,这些都要提前做好规划和预防。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构建满足家庭度假的“大冰雪”模式

  主持人:北京冬奥会是发展冰雪经济的一个有利风口,这个风口过去了,冰雪经济还能很好地发展下去吗?您认为,怎样使冰雪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把冬奥会的短期流量变成冰雪经济的长期有利影响?

  乔榛:就北京冬奥会本身来看,其短期效应是明显的,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冰雪运动,冰雪元素更多地嵌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冰雪运动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一种方式,随收入水平提高越来越成为现实。此外,国家对冰雪经济高度重视,将延续一些支持冰雪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冰雪经济的可持续注入政策红利,有利于使冰雪经济在冬奥会之后继续发展。当然,发展冰雪经济并非自然而然的结果,其需要的条件更为严格,也更难满足,必须走上理性的轨道,要有规划、有次序、有重点,避免一窝蜂、运动式发展的现象出现,避免透支冰雪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李海:应该是能很好发展下去的,冰雪产业的格局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在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组织方面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并且国家对于冰雪产业的政策也趋于完善,冰雪经济发展很有可能在后续发展中实现新突破。

  若是要将冰雪运动作为长期积极影响的经济延续下去,一是需要筑牢冰雪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商业体系为支撑建设由低端到高端的全方位冰雪产业服务体系,以此带动冰雪产业的现代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整合冰雪产业资源,推动产业链供需协调发展。完善冰雪产业的供给职能,强化产业链上游的政府职能部门和冰雪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能力,实施减免缴税、拨款专项资金、专利技术奖励、人才引进保护等激励政策,优化冰雪产业营商环境。三是构建复合型精英人才的培养机制,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马天平:要想让冬奥价值成为中国的持续性红利,需要提供更多支持条件,让红利的传导路径更通畅。例如,加快全国冰雪旅游交通一张网的构建,加快冰雪旅游景区和乡村冰雪旅游点的一体化、便利化、快捷化、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冰雪资源普查工作,建立中国冰雪旅游资源数据库,整合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冰雪、森林、草原、湿地等乡村冰雪生态旅游资源。完善滑雪场滑冰场的场地建设,在改进冰雪硬件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接待能力。拓宽冰雪旅游宣传和推广思路,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提升游客的冰雪旅游体验。

  主持人:未来,在建设高质量专业滑雪场的同时,如何实现满足家庭度假的“大冰雪”模式?同时,如何突破冰雪旅游城市的品牌建设,打造更高品质的冰雪旅游度假小镇?

  乔榛:加大对冰雪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一批设施良好的冰雪运动和旅游基地,以发展冰雪产业的思路构建满足家庭度假的“大冰雪”模式,做好配套和全产业链构建。在具体实现这一模式过程中,要着眼于打造更高品质的冰雪旅游度假小镇,为此,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冰雪旅游度假小镇;要合理规划,避免出现运动式建设现象,有条件的先发展,发展起来的做好示范;要借鉴已经运行良好的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以高品质作为立足点,以高效率作为运行目标。

  李海:不断推进“大冰雪”模式,第一,构建现代化服务保障体系;在基础设施质量提升的同时,将我国东北地区和京津冀作为冰雪产业和现代服务体系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建设不同难度的滑雪道,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使用。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引领,创新运营机制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做强装备制造,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多样化的产业主体跨界融合到小镇当中,使冰雪运动小镇建设实现最优化配置,弥补自身不足。

  马天平:实现家庭度假的“大冰雪”模式,不只需要冰雪基础设施,更要有相应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产品制造等相关产业支持,形成产业服务体系。冰雪度假小镇即是产业服务体系和产业集聚的集中场所。打造更高品质的冰雪度假小镇,要推动“政府—企业—家庭”三者协同互利,坚持科学持续发展引领,创新运营机制建设,根据冰雪资源情况,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对小镇基础设施进行顶层设计。企业作为小镇建设和运营的执行者,要依据冰雪运动小镇发展规划,明确自身在小镇管理和运营中的定位,整合场域资源,准确把握消费者对冰雪需求的细节变化,提供多样化与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版权声明:本文系农民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致电010-84395265或回复微信公众号“农民日报 ID:farmersdaily”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如有侵权,本报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如何延续冬奥红利,发展乡村冰雪经济?

2022-02-17 09:18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