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湿地的“后申遗时代”考题

2021年07月07日 09:43    来源:解放日报    于量

  两年前,江苏盐城收获了一块“金字招牌”: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审议,将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我国首个、世界第二个沿海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面积达20余万公顷的盐城湿地却地处人口稠密、经济活跃的城市中。如何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对于坐拥世遗这块金字招牌的盐城是一大考题。

  申遗成功已过去整整2年,“后申遗时代”的盐城做了些什么?

  6月26日,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传来好消息。经过专业观测记录,权威专家认定,与申遗前对比,两年间条子泥湿地鸟类“家族”进一步壮大,新增22个种类,已记录鸟类达410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71种。

  好消息的背后,是保护工作的加码。2020年4月,为了帮助前来觅食的候鸟就近找一块躲避涨潮的歇脚栖息地,根据专家建议,东台沿海经济区在离候鸟觅食区最近的围垦养殖区专门辟出720亩的区域,投入百万元进行微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并实行封闭管理,打造了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

  栖息地营建完成后,大批春迁候鸟来此落脚,其中还有勺嘴鹬。这种喙部形似小勺的“呆萌”小鸟,全球仅余200余对,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是世界上最珍稀的鸟类之一。在这块栖息地,共记录到勺嘴鹬80只,达全球种群数量的26%。此外,还记录到小青脚鹬1150只,此前全球最高纪录不足千只。

  东亚—西澳大利亚是全球候鸟迁飞区中最繁忙、最重要的一条迁徙通道,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盐城的这块湿地在这条通道的正中间,是候鸟的“加油站”。这片湿地不仅对于中国,对于全世界都有重大意义。

  记者赴盐城再访曾经的申遗办主任吴其江,他有了新身份,去年5月,经江苏省委编办批复同意,盐城正式成立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吴其江出任主任一职。从申遗办主任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吴其江身份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盐城迈入“后申遗时代”的工作重心。

  当年在筹备申遗的过程中,吴其江曾受到这样的“灵魂拷问”:究竟是人重要,还是鸟重要?现在,盐城上下对这个问题达成了共识:都重要。湿地要保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要求发展。世界自然遗产不仅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还有着特殊的经济价值和综合效应。除了持之以恒地保护,如何合理利用亦是一道思考题。

  最容易想到的“利用”,就是搞旅游。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名声在外,盐城围绕湿地的旅游开发有先天优势。吴其江也坦言,关于生态旅游,盐城“一直在想”,有部分县区已经率先动起来了,但是尚未真正落子。在吴其江看来,目前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上还是老套路,有些不得要领:“人到了,逛一圈,看一看,拍两张照,发个朋友圈,打个卡就结束了。没有讲解,没有体验,除了告诉你这里是世界自然遗产,其他什么都感受不到。”

  吴其江认为,与普通的旅游景点不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开发更强调专业性,要最大限度地向游客展示自然遗产的价值。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保证直观浅显。这对于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湿地分布于盐城沿海多个区县,由南至北跨度达到200余公里,跨行政区域的统一规划也是一大问题。吴其江说:“规划之外,未来一定要统一的品牌形象、统一的宣传策略,同时又要在不同的区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才能避免雷同。”

  盐城湿地有全球最大的辐射状沙脊群。高潮位时,看上去是海里的一片浮岛;低潮位时,则完全没入水中。“这样的自然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背后的故事其实有很多。如果有专业导游在现场进行解说,再结合游客亲眼所见,体验就会很好。”吴其江说,“自然遗产地的旅游开发,关键是创意。慢慢想,动作慢一点,不是坏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黄海湿地的“后申遗时代”考题

2021-07-07 09:43 来源:解放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