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经典名著影视改编的国际传播力

2021年04月06日 11:31    来源:文汇报    胡月

  在传统经典的传播中,需要构建一个与观者共通的“我们”,并在“我们”这一共同体中进行互动。找到经典作品中共通的个体叙事,从个体叙事的角度唤起情感,触发共鸣,在跨文化的经典名著传播中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影视改编一直是经典名著传播的重要途径。纵观我国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西游记》和《三国演义》出现频率最高,形式最为多样,方式也最为复杂。这不仅体现在国内的影视剧中,也体现在世界范围内。

  国外对于我国经典名著的影视改编始于上个世纪。日本早在1940年就拍摄了电影版的《孙悟空》,其1978年版《西游记》更是成为世界第一部《西游记》电视剧。需要注意的是,国外对于我国经典名著的改编,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这些改编基本上都对原著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与再创造。例如,日本改编的《西游记》影视剧倾向于日式娱乐片,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拍摄的电视剧《新猴王传奇》除了保留人物名字,其他均进行了改编。这些对于我国经典名著的解构和重构,充满了对原著的异化,以戏谑、仿拟的挪用重新叙事,往往体现的是改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取向和价值内涵,并未成为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渠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名著改编影视剧的海外传播力,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命题。

  加强文化产品输出意识

  用中国声音解读中国故事,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原著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应该看到,近年来,我国影视剧出产数量和质量迅速提升,题材和角度日益丰富多元。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中非影视工程”的建设,《媳妇的美好时代》《甄嬛传》《延禧攻略》《白夜追凶》等影视剧相继出口海外,辐射约200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就四大名著的拍摄制作而言,近期的多次翻拍,在影响力和口碑方面,均无法同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作品相提并论,在国际上的传播范围和效果相对有限。因此,在新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需加强文化产品的输出意识,重现经典作品的生命力,进一步增强民族经典名著的国际影响力。

  以大数据驱动内容生产

  大数据驱动的影视剧制作,以数据挖掘为基础,并需要系统性的数据分析。首先,分析国外受众的特征数据,包括人口学统计的地域、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收入情况等基础信息。其次,分析国外受众的观看行为数据,包括国外受众的影视剧观看时间、选择的终端设备、观看地点等。再次,分析国外受众的内容偏好,包括对于我国经典名著的认知程度、接受度最高的故事和人物等。这些数据都有利于创作出更符合国际社会需求的影视内容。同时,大数据的应用并不意味着,在我国经典名著的影视改编传播中对于西方中心叙事一味迎合,而是在重视用户需求的同时,避免用户中心主义的出现,在适应本地化思维和国际表达的同时,坚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话语体系的内核,体现我国文化交流的品位、格调和责任。

  传统文化意蕴表达共情

  由于各国地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需求的差异,我国经典名著的海外传播遭遇到许多文化差异的困境。为更好地提升经典故事的国际叙事能力,避免文化隔阂带来的误读,在坚守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发掘故事中的人类共同经验和情感,能进一步缩减内容的距离感,提高接受度。

  从目前国际上广为接受的中国故事来看,与社会个体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记忆、观察和想象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中国故事输出的主题融合了传统文化价值和社会变迁带来的创新,已经逐步由宏大的国家民族叙事转变为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层次表达,形成了更为丰富的故事体系。

  在对于传统故事的改编中,需要体现不同地域观看者的共同情感。这种共情通常来自共识,只有当影视剧所传达的情感和体验与观者作为个体产生联系时,才能实现从认知、理解到认可的过程。在传统经典的传播中,需要构建一个与观者共通的“我们”,并在“我们”这一共同体中进行互动。找到经典作品中共通的个体叙事,从个体叙事的角度唤起情感,触发共鸣,在跨文化的经典名著传播中尤为重要。

  总之,我国名著的影视改编,需要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民族特色和世界潮流结合起来,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推广开来、传播出去,提高文化展示的话语权和文化交流的主动性。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如何提高经典名著影视改编的国际传播力

2021-04-06 11:31 来源:文汇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