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潮之痛”凸显创意保护的短板

2021年04月01日 10:27    来源:安徽日报    胡旭

  眼下正值樱花季,很多地方不约而同推出以“着汉服,赏樱花”为主题的文创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与。近些年,汉服作为一种时尚潮流快速兴起,成为所谓“国潮”的代表性品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人大代表提出设立“中国汉服日”。根据各大电商平台发布的数据,汉服是销量增长最快的服饰品类之一,甚至有数据显示汉服销售前后一年就猛增30倍,并且以年轻消费者为购买主体。

  汉服兴起既促进了文化传承,也是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服饰产业原创设计、加快产业升级的新探索,表明了传统文化元素与潮流风尚趋势嫁接融合能够打动年轻一代,造就体现中国风格的流行文化基因。但即便是这样一个“三观”很正且前景广阔的行业,起步就遭遇侵权困扰,让很多原创者逐步失去立足根基、丧失创新活力。据披露,汉服原创设计正在遭遇侵权“寒流”,最常见的是对原创设计进行所谓的“改编”,而直接挪用原创设计的“山寨”行为也很普遍,更有甚者,公然直接抢注别人商标和店铺名称。

  汉服作为“国潮网红”,遭遇的这种“越红越痛”的困局,再次凸显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的短板。一些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在很多从业者眼中只是缺乏刚性的“道义高线”,而不是必须坚守的“法律底线”。部分行业坚持原创未必拼得过山寨玩家的现状仍然存在,这种扭曲状况就纵容了一些从业者惯于坐等别人创意,只靠所谓山寨、“高仿”甚至恶意窃取别人设计、商标等成果来“渔利”。究其根源,就在于有的坚持原创的企业尽管申请了专利,但并未得到及时和有力的保护。

  也要看到,知识产权保护在现实中还存在程度不等的重技术、轻创意的问题。文化创意因为无形、随机且难以记录的特点,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取证难”等操作层面难题。这就要求在司法实践特别是行政执法中破除“技术创新才是干货”的偏见,让文化创意产业得到更加有力的保护。

  知识产权诉讼专业性强。像汉服设计销售多是中小微企业和经营者,缺乏发起知识产权诉讼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由于很多企业和个人即便被侵权也不愿进入司法诉讼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山寨之风。去年底,中央政治局曾就加强知识产权举行集体学习并明确强调,强化民事司法保护,研究制定符合知识产权案件规律的诉讼规范。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需要探索建立简易快速的司法诉讼程序,让保护原创的法律武器易用、好用,真正做到为崇尚原创者撑腰、为创新创意护航。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国潮”何以成热潮      2020年11月02日
  • · 乔雪:让传统手工皮艺焕发生机      2020年11月06日
  • · 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更有“看点”      2021年01月19日
  • · 吕桂明:壶口瀑布守望者      2020年09月28日
  • · 宁波:创意点亮城市每个角落      2020年09月11日
  • · 网红打卡地的创意秘籍      2021年03月30日
  • · 网络文艺有创意,文化在打底      2021年03月1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国潮之痛”凸显创意保护的短板

    2021-04-01 10:27 来源:安徽日报

      眼下正值樱花季,很多地方不约而同推出以“着汉服,赏樱花”为主题的文创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与。近些年,汉服作为一种时尚潮流快速兴起,成为所谓“国潮”的代表性品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人大代表提出设立“中国汉服日”。根据各大电商平台发布的数据,汉服是销量增长最快的服饰品类之一,甚至有数据显示汉服销售前后一年就猛增30倍,并且以年轻消费者为购买主体。

      汉服兴起既促进了文化传承,也是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服饰产业原创设计、加快产业升级的新探索,表明了传统文化元素与潮流风尚趋势嫁接融合能够打动年轻一代,造就体现中国风格的流行文化基因。但即便是这样一个“三观”很正且前景广阔的行业,起步就遭遇侵权困扰,让很多原创者逐步失去立足根基、丧失创新活力。据披露,汉服原创设计正在遭遇侵权“寒流”,最常见的是对原创设计进行所谓的“改编”,而直接挪用原创设计的“山寨”行为也很普遍,更有甚者,公然直接抢注别人商标和店铺名称。

      汉服作为“国潮网红”,遭遇的这种“越红越痛”的困局,再次凸显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的短板。一些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在很多从业者眼中只是缺乏刚性的“道义高线”,而不是必须坚守的“法律底线”。部分行业坚持原创未必拼得过山寨玩家的现状仍然存在,这种扭曲状况就纵容了一些从业者惯于坐等别人创意,只靠所谓山寨、“高仿”甚至恶意窃取别人设计、商标等成果来“渔利”。究其根源,就在于有的坚持原创的企业尽管申请了专利,但并未得到及时和有力的保护。

      也要看到,知识产权保护在现实中还存在程度不等的重技术、轻创意的问题。文化创意因为无形、随机且难以记录的特点,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取证难”等操作层面难题。这就要求在司法实践特别是行政执法中破除“技术创新才是干货”的偏见,让文化创意产业得到更加有力的保护。

      知识产权诉讼专业性强。像汉服设计销售多是中小微企业和经营者,缺乏发起知识产权诉讼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由于很多企业和个人即便被侵权也不愿进入司法诉讼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山寨之风。去年底,中央政治局曾就加强知识产权举行集体学习并明确强调,强化民事司法保护,研究制定符合知识产权案件规律的诉讼规范。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需要探索建立简易快速的司法诉讼程序,让保护原创的法律武器易用、好用,真正做到为崇尚原创者撑腰、为创新创意护航。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