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艺”

2021年03月08日 08:11    来源:工人日报    方大丰 王鑫

  原标题: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全国劳模的角色间自如切换,黄小玲一直在为“让更多人认识醴陵陶瓷”奔走——

  三“国”演“艺”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世界上最高烧制温度的制瓷工艺,黄小玲对于这项传统技术爱到了骨髓。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陶瓷艺术大师等角色间频繁切换,“忙碌”成了黄小玲的标签。如今,黄小玲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让更多人认识醴陵陶瓷”的奔走中。她很少谈及自己的艺术成就,内心更多是怀着对同行的那份职业同理心。

  2月24日,正月十三,湖南省醴陵市陶瓷工业园的“醴泉窑”门口挂着大红灯笼,依然是过年的氛围。

  黄小玲沏着茶,手机一会儿就响,总有忙不完的事情。索性她将接受采访的事“甩给了”一旁的湖南省陶瓷艺术家吴晓涛。

  “她就是这样,在醴陵陶瓷艺人圈里出了名的喜欢管事,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他举例说,有次黄小玲出差去北京,一个企业家找她订购花瓶,她却把在北京打拼多年的一个醴陵陶瓷艺人推荐给了人家,要知道黄小玲也有自己的公司。

  吴晓涛说,好艺术家是“德在艺先”,黄小玲其实是在“为整个醴陵陶瓷业忙上忙下”。

  四季同春

  2020年,黄小玲参评全国劳模。醴陵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廖宏力亲自为她写了推荐材料。

  写完,他赞叹说,黄小玲不一般,是三“国”演“艺”,在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陶瓷艺术大师的角色间自如切换。

  “忙碌”成了黄小玲的标签。

  这不,当时还有一周就要去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她还在修改想提交的三个建议,她想尝试的艺术创新也还没完成,她还操心给醴陵陶瓷产业搭建一个衔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市场的平台……

  黄小玲喜欢用“春天”来形容她的梦想。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世界上最高烧制温度的制瓷工艺。

  黄小玲对于这项传统艺术爱到了骨髓,“一年学不会,十年离不开”。她认为,无论是行业还是个人,“创新是永远不能停下来的”。

  “我想把油画和水彩技法融合起来,氤氲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在醴泉窑二楼一间看起来有些空旷的设计室里,工作台上摆着颜料未干的两个瓷板斗方,是她刚刚利用接受采访和接待客人的间隙,溜上来画的。

  鹅黄嫩绿的朦胧色块,溢出春天萌动的生命气息。

  《紫藤花》《竹报平安》《满园春色》等数十件获大奖的作品,亮晶晶、水灵灵,晶莹剔透,春意盎然。

  单纯直率的心性与釉下五彩瓷的温润、剔透浑然融合,她在陶瓷艺术上藏着太多“春天梦想”。2019年,她实现了一个多年的梦想——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收藏。这组巨型瓷板画,主题就叫作“四季同春”。

  为手艺人争地位

  在醴陵,从事陶瓷产业的人超过20万,黄小玲曾是一家街道企业的陶瓷工人。她的父亲也是陶瓷工人。“出身陶瓷世家”,这个标签对于醴陵很多陶瓷艺术家来说,其实是“祖传”的谋生饭碗。

  经历了几次企业破产后的下岗,黄小玲和丈夫周金炎梦想有自己的窑。2000年,他们实现了这个梦想,命名为醴泉窑,这是小时候他们经常去挑水的老井的名字。

  3年后,周金炎带着一批货和黄小玲要参评的两个瓶子,坐火车去北京参加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的首次展览。“路上还打坏了一个。”周金炎谈及创业时的艰难,风趣地感叹。

  “幸存”的“虞美人”花瓶,摘取了银奖。听到这个惊人的喜讯,黄小玲说:“这个月工人的工资有着落了。”乐坏了的周金炎也慷慨了一把,跑去买了半只北京烤鸭。

  第二年,黄小玲去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家拜访,惊喜地发现,她的“虞美人”花瓶,收藏在他家中。韩美林告诉她,这是评委唯一没有打感情分的作品。韩美林写了“后来居上”四个字送给她。

  这四个字,成为她继续前行的激励。

  名声日盛的黄小玲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让更多人认识醴陵陶瓷”的奔走中。

  2009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在商定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审会举办地时,黄小玲“冲上去”发了言:“醴陵的老艺人,坚守了一辈子,有的人已经老得走不动了。”她说着说着就哭了,请求将这次评审会放到醴陵去开。

  这份真诚打动了所有人,最终评审会在醴陵举行,黄小玲挨个帮老艺术家们收集评审材料,有14人成功通过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审。

  “为手艺人争地位,黄小玲被陶瓷界称为‘土匪婆’。”吴晓涛忍不住这样夸了一句。

  瓷女

  “2019年带领醴陵陶瓷艺人全国各地办巡展,共办了9场。”湖南省女陶艺家协会秘书长朱醴说,从搬运到布展,每次黄小玲都亲力亲为。

  “女陶协”也是黄小玲2014年发起成立的。

  朱醴认为,是黄小玲的勤奋和真诚汇聚了她在艺术上和行业内的影响力。

  有一年,去景德镇搞展览,直到快结束,两个在景德镇打拼的醴陵艺人的作品还没售出去,黄小玲反复推介,最终把两人的作品推销出去了。黄小玲说:“一花独放不是春,每一个艺人都值得尊重。”

  一些多年流落外地的艺术家被黄小玲“感召回来”,邓文科、朱占平等大师把醴泉窑当成了创作基地。现在,醴泉窑已有25个大师工作室。

  “退一步,我们都是手艺人”。黄小玲很少谈及自己的艺术成就,她内心更多是怀着对同行的那份职业同理心。

  “2014年,恩师病危入院,弥留之际,家人跟他说‘咱们回家’,老人躺在床上没有反应,家人又说‘我们回工作室看看吧’,老人马上点点头……”一次,在全国两会上接受采访的黄小玲说了恩师陈扬龙的故事,“师父的精神支撑力就是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也鼓舞着我们。”

  瓷女,是黄小玲很喜欢的“雅号”。 有人说,对醴陵的瓷艺史进行整理,黄小玲必然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瓷女这一称号,十分恰当。

  已经51岁的黄小玲,被朋友认为越来越有趣了。

  “一起在外面玩,她还能爬树。”律师石伟特别喜欢黄小玲的另一面——大声笑,大口吃肉,充满生机与活力,为人大气、乐于助人。

  “她是一个勤奋的人,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简单锻炼后就进入创作室。”周查是在北京经商的醴陵人,认识黄小玲之后,“义务”当起了她在北京出差时的司机,时间长了,就知道了更多手艺人的不易,“她创作时尽量少喝水,怕水喝多了上洗手间耽误时间。”

  “一个人如果不是真的热爱,不可能这样坚持下来。”周金炎有些酸酸甜甜地调侃,“她这个人,做妻子是不太合格。只会做一个菜,炒鸡蛋,洗衣服经常把手机也扔到洗衣机里……”

  “这样的黄小玲,这样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讲不完。”周金炎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三“国”演“艺”

2021-03-08 08:11 来源:工人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