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春节新景观:“村晚”线上开花

2021年02月10日 07:39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李国新

  今年春节,疫情阻挡了人们回家过年的步伐,许多人舍亲情防疫情、舍小家为大家,一改中国人千百年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习惯,响应号召,就地过年。回家过年,图的是感受亲情、乡情中的年味,人在异乡过大年,乡思乡情乡愁何以体味?牛年春节,火爆“云端”的“村晚”成为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慰藉了游子的乡思乡愁,展现了农村的欢乐生机,丰富了节日的文化盛宴。

  “村晚”源于“乡村春晚”。40多年前,在浙江丽水市庆元县一个叫月山村的小村庄,几个喜欢文艺表演的农民模仿央视春晚自编自导自演了“月山春晚”。2007年,描写“月山春晚”的通讯报道入选浙江省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式过年之文化样本”开始被传颂。10多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丽水以“乡村春晚”打造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2016年春节前后,新华社、央视对丽水“乡村春晚”做了集中报道,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向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场直播,“乡村春晚”开始走出丽水,传遍全国,走向世界。

  “乡村春晚”的本质特征是农民群众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农民以节庆为载体对乡土文化的演绎和表达,是农民对本土文化生态环境的塑造,它深度契合乡村振兴中实现乡风文明的时代要求,还是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有效抓手。近两年,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推动下,“乡村春晚”开始向“村晚”嬗变:由节庆活动向常态化活动转变,由“年年演”向“天天演”延伸,由“舞台演”向“云端播”升级,由“现场看”向刷屏幕扩展。“互联网+”造就了“村晚”的新形态,满足了传统春节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眷念,显示了传播快无障碍的强大威力,适应了疫情防控期间文化享有非接触、少聚集的要求,成为牛年春节文化盛宴中的新景观。

  今年春节期间的线上“村晚”,体现出了许多与时俱进的新特点。首先,它折射了“村晚”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的新景象。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在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乃至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乡风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建设等大力推动“村晚”发展。文化和旅游部也将广泛开展“村晚”活动纳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点任务。“村晚”渐渐在全国乡村遍地开花,成为乡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为春节期间“村晚”线上开花奠定了基础。

  其次,国家级媒体参与,极大地提升了“村晚”的传播力度。今年春节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开展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多种媒体持续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累计200小时以上、横跨东西南北中的《我的“村晚”我的年》接力直播,并整合资源形成《我们的宝藏“村晚”》《咱们“村晚”精彩多》《农家院里过大年》《“村晚”云联播》《“村晚”我推荐》《“村晚”好物市集》等形式多样的专题板块,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前所未有。连同不少地方性网络、电视、新媒体对当地“村晚”的直录播,春节期间足不出户欣赏全国各地乡风乡韵、年节年味成为现实,活跃在乡村的农民演出活动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走进千家万户。

  三是深度挖掘“村晚”负载着的乡土文化基因、内涵特色,体现了引领示范作用。《农家院里过大年》将天南海北农家小院的欢声笑语、闹年景象如实摹画、尽收屏幕;《我们的宝藏“村晚”》以嘉宾对谈的方式,讲述东北大花棉袄、潮汕“舞大鹅”“舞蜈蚣”等堪称“村晚”宝藏的文化意蕴;《“村晚”好物市集》是乡村特色物产、美食的网上大集,让人们尽情体会一方风土怎样创造了一方物产、一地美食。这些专题的深度挖掘,已经把“村晚”的表演展示拓展到了对乡土文化的解读和体验。

  当我们送走新冠肺炎疫情,回首牛年春节,一定会留下对“村晚”陪伴人们就地过年体味乡情的深刻记忆,同时也会发现,这样一段特殊时光,竟也成了推动“村晚”和互联网新媒体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节点。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牛年春节新景观:“村晚”线上开花

2021-02-10 07:39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