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十四五”怎么看怎么办

2021年01月11日 07:41    来源:江西日报    季凯文 汪春翔 陈红梅 吴桂韩

  原标题:“十四五”怎么看怎么办

  季凯文 汪春翔

  推动优秀文化资源向优质文化资产转化

  文化资源只有转化为文化资产,才能更好地创造出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类型多样、源远流长,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转化的条件优越。如何将江西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优质文化资产,形成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是我省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关键所在。

  出台相关法规政策,打造一流的文化资源转化利用环境

  加强法治建设。尽早出台《江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江西省文化产业促进条例》《江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用法治思维和法律规范解决制约文化资源转化、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为文化资源转化、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出台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配套政策、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支持政策等,激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文化资源转化、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积极性。

  制定文化数据标准规范。文化数据是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重要资源,也是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基本要素。要尽早启动和参与国家制定文化数据接入、数据管理、数据访问等统一的标准规范,为公共文化数据开放共享和服务平台建设、文化产业链数据资源整合及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提供数据标准支撑。

  引导文化资源要素有序进入市场,突破文化资源转化利用的瓶颈

  加强文化资源大数据建设。组织相关机构,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加快江西文化资源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发掘、可视化应用等,以文化基因库、数据库、题材库等形式,建设政企互通、事企互联的大数据体系,为江西文化资源进入要素市场提供基础,为江西文化资源转化提供数据支撑。

  构建文化资源评估评价体系。支持文化、旅游、数据信息资讯、信用评估等专业评估咨询机构建设,对文化资源特别是物质文化资源进行价值评估,为实现文化资源产权化、资本化,有序进入要素市场提供条件。

  促进文化资源与资本要素融合。利用财政资金组建设立江西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社会资本成立专业类投资基金,专门从事文化产业领域投资,加大对江西文化资源投资开发力度;鼓励商业银行采用产权、托管经营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文化资源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江西省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实现股权融资,推动初创型、创新型文化企业在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挂牌发行私募可转债等。

  统筹文化平台建设,构建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新高地

  建设省级文化资源协同开发创新平台。推动我省文化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省内一些高校共建省级文化资源协同开发创新平台,将其打造成为江西文化资源学术研究高地、产业发展智库、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

  打造一批非遗产业化示范基地。引导地方与高校、企业签订非遗资源产业化的战略合作协议,对非遗产业化的适宜性进行评估,增强非遗资源转化利用能力,打造一批集非遗展示、传承、研究、制作和销售于一体的示范村和示范镇。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举办一系列以传承和推广为主题的非遗活动,传播非遗文化,助力非遗产业化发展。

  建设文化企业梯次培育平台。加快建立拟上市文化企业储备库和创新创业文化企业数据库。着力培育一批平台化、市场化、专业化的资源开发运营文化科技类企业,推动文化资源向产品、品牌、产业及资本转化。支持处于扩张期、经营较为稳定的中小文化企业在中小板上市;支持创新能力强、处于成长期的文化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支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文化类企业申请科创板上市。

  发力文化新基建,打造文化资源转化利用加速器

  以推动新基建为契机,提升文化资源转化效率。以产品和服务数字化、智能化为导向,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提质增效,减少低端无效供给,提升供给效率,满足新时代多样化、个性化、分众化的需求。

  以ABCD(即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定义新业态,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的“二次发育”。立足江西文化资源,大力开拓新产品、新模式、新市场,重点发展基于ABCD的新一代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拓展演艺、会展、VR/AR旅游场景呈现技术等数字新型文化业态,提升文化和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促进产业“二次发育”。

  丰富文化和旅游在线资产,实现线上到线下的良性闭环。一方面,文化和旅游企业、景区与阿里云、腾讯云等深入合作,持续打造和升级智慧旅游云联网平台,丰富和充实我省在线文化和旅游资产;另一方面,突出线上线下互动,进一步研发文化和旅游主题社交平台、系列APP应用软件等文化和旅游周边产品,重视线下精准服务和消费体验的完善,形成文化和旅游产品线上到线下的良性闭环。

  创新人才培养举措,为加快文化资源转化提供智力保障

  加强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组建江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结合江西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统一的核心课程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支持高校文化和旅游相关交叉专业建设,提升文化管理专业中文化创意课程的占比;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相关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鼓励各地举办非遗类文艺作品征集、文艺节目展演等各类评选评比活动,推动非遗人才脱颖而出;设立一批非遗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非遗培训基地,培训技艺传承人;鼓励应届毕业大学生投身于非遗传承事业,增强非遗传承队伍创新活力。

  打造人才交流平台。结合文化资源转化利用实际以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举办人才对接会,引进一批紧缺的高端文化创意及产业管理人才;鼓励各地依托文化资源举办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培训班、文化创意沙龙、学术交流会和研讨会等,提升江西文化人才的创新水平。

  (作者分别系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苏区振兴研究院副教授)

  把系统观念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陈红梅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广大高校工作者要按照《建议》中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大部署,遵循系统观念的内在规律与实践要求,把系统观念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系统观念,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求我们把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贯通起来审视,把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谋划,思考和研究现有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特点和规律,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管理、改造或创新体系,使它的存在与发展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达到更加优化的目标。

  突出整体性,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突出整体性,就是要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各部分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规律,统筹考虑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推动实现各项改革及其内部各要素互联互动、协同发力,从而达到整体的最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系统推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了部署,对新发展阶段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作出新的阐释和布局。为此,高校要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立德树人工作的新要求,围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对标对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首先,要把理论武装体系作为目标体系,在构建理论武装体系中突出加强政治引领、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价值引导,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其次,要把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等子体系作为内容体系,统筹做好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等育人体系的“规划图”“施工图”和“施工方案”。再次,要把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等子体系作为保障体系,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加大马克思主义学者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力度,构建科学测评体系,完善推进落实机制,健全督导问责机制。

  强化层次性,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成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分紧要的任务。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比以往更为严峻和复杂,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比以往更为重要和紧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必须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实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首先,要重点强化高校党委的领导统筹,落实主体责任,定期分析高校思想政治领域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点任务落实,为体系构建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组织基础。强化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加强班子建设、健全集体领导机制、提高议事决策水平,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落实党建带团建制度。其次,要在落实“三个一系列”上取得关键性突破。即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完善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等;设立一系列专项经费,如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等;纳入一系列评价指标,把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的重要指标,并纳入政治巡视、地方和领导班子考核、领导干部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再次,要强化协同保障机制。秉持“大思政”理念,树立“大思政”格局,强化党政协同、师生协同、校内校外协同,将久久为功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设定工作周期,分年度、分条目研究制定推进各责任单位落实的工作台账。

  体现开放性,汇聚学校和社会各方合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依托社会,使大学生在接触社会和实践的过程中锤炼思想、走向成熟。《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等重要讲话精神的集中体现。因而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等活动;多方位提高师生素质,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因地因校制宜,发展素质教育,形成有效的实践模式,努力汇聚起高校自身和社会各方的更大合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吴桂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把“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把“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确立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新阶段,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历史表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失去了重要基础。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人类优秀文化具有传承性,先人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在当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源头。近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相互融合的产物。在新时代新阶段,我们一定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当代价值,展现其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在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近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独特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新阶段,我们必须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发扬斗争精神,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筑起牢不可破、固若金汤的精神防线,既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又在永远铭记、世代传承红色精神族谱中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不断引领人民精神生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前进,使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在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这是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讲,都应自觉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在新时代新阶段,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以平等、包容、开放的态度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善于在多元共存、共融、共生中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努力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注重“中国元素、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灵中坚定和平理念、坚定共同发展理念,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推动共同发展的强大力量,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副处长、副教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江西:“十四五”怎么看怎么办

2021-01-11 07:41 来源:江西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