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不能脱离舆论搞修缮

2020年12月01日 09:45    来源:红网   

  前不久,某自媒体发表一组图片,曝光河北衡水安济桥修缮“铺设水泥砖”,引发关注,大家几乎一边倒地质疑“怎么能这样干?”记者采访了解到,“铺设水泥砖”属于主观臆测。(11月30日 《新华每日电讯》)

  网友质疑的主要方向为“为古桥铺设水泥砖”属于“破坏式维修文物”。对此,官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发网友质疑的,是安济桥中孔部分的修缮。根据史料记载,这部分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就被侵华日军炸毁,现存的中孔以上部分为新中国成立后重建,此次修缮的是重建部分,不属于破坏文物。”

  翻新重建的部分,并非破坏原有的部分,从逻辑上看并没有错。网友们的质疑似乎是“一场美丽的误会”。倘若维修工作真正能做到“修旧如旧”,甚至“修新如旧”,相信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只不过,因文物修缮工作陷入舆论危机,多多少少也给相关机构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文物保护工作该如何做到“舆论与修复”并行,值得深思。

  近年来,总一些文物修缮过程中的部分举措,被网友质疑为“破坏性保护”。可实际上,纵观历史进程,公众认识中许多的“古物”并非完全由古延续至今,“修新”可以说是常态。而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所有的细节都能说得清,且说得好,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与了解,误会在所难免。

  进一步看“修旧如旧”是许多人所理解的文物保护思路,却并非唯一的思路。法国建筑学家维欧勒·勒·杜克曾提出“修旧如初”,英国的约翰·拉斯金则提出的“修旧如现”。不同风格和目标的修复思维甚至需要修改原有的文物景观,在一些热心民众眼中难免成了“破坏性修复”,“特修斯之船”的悖论由此凸显。

  关注文物保护工作的热心是好的,可舆论的伤害也是明显的。当盲目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引发冲突的可能也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科学的文物保护工作被耽误,这与文物保护的初衷恐怕相悖。适当的质疑应当有,可不能超脱理性的界限,说白了就是“不要拿你的业余爱好,去挑战别人的专业能力”。

  反过来看,站在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角度,从事文物修复工作时,还是应当建立舆论危机的应对机制。预想可能遭遇的质疑,提前澄清。通过科学、浅显、公开的说明,化解民众误会。并吸引一部分热心民众、历史学家、公众人物参与到文物修复和宣传工作当中,让保护的声音更大,让误会的空间更小。

  文保工作与舆论关注并不冲突,如果安济桥的修缮工作合乎科学、合乎法规,还是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澄清,化解舆论疑虑。(严奇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文保不能脱离舆论搞修缮

2020-12-01 09:45 来源:红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