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未必能成文化地标

2020年10月22日 11:31    来源:广州日报    刘琛

  近日,有网友航拍88米世界最大苗族女神仰阿莎雕塑,该雕塑位于贵州剑河县,共耗资8600多万元。据悉,剑河县曾为国家级贫困县,于2020年3月3日退出贫困县序列,有网友质疑该雕塑系“形象工程”,不如将资金用于扶贫。

  虽然当地官方回应,建雕塑是为了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并且没有使用国家扶贫资金,原计划建设的一些附属设施已暂停建设。但一些人认为,如果当地政府将该项目资金用于脱贫更亟须的领域,该县脱贫时间或许会更早。

  事实上,最大苗族女神雕塑并不是个例,不少地方都热衷于兴建打着“最大”“最高”旗号的文化地标。比如湖北荆州的关公像就号称“世界最大关公像”。这类建筑初看或许很震撼,但细细品之却难见历史文化底蕴,有的甚至涉嫌职务犯罪,拖累地方发展。

  针对这些现象,住建部在今年9月发布了《关于加强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管理的通知》,明确要加强雕塑的管控、管理和审查。比如,严格控制建设高度超过30米或宽度超过45米的大型雕塑,严禁以传承文化、发展旅游、提升形象等名义盲目建设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大型雕塑。

  应该说,各地兴建文化地标确有需求。作为文化名片,文化地标可以更好地传播城市形象,并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但文化地标并非孤零零的存在,只有当它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时,才能展现出地标的魅力。

  漫步上海新天地,独特的石库门建筑和欧式风情建筑,集历史与现代、时尚与人文于一体,给人以美好的文化熏陶;走进成都太古里,依托千年古刹大慈寺、纵横交织的里弄和开阔的广场,商业与艺术完美融合。这些受人欢迎的文化地标并没有“最大”“最高”的噱头,而是创造性地将建筑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显得一点不突兀、不违和。

  生活是文化的土壤。有生活感的文化才让人觉得舒适。任何有活力的文化必然是源于生活,又与生活交融在一起。比如广州大剧院,以“圆润双砾”的外形设计和绝佳的声学效果,吸引了众多世界知名交响乐团和国际大师在这里登台演出,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场精彩的艺术盛宴,成为广州的城市地标和文化名片。这样的文化地标完美地融入了公众生活,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

  说到底,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要与其城市规模、城市文化、市民需求相适应,与人文景观、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才能真正成为城市实力的象征,体现一座城市的精气神。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世界最大”未必能成文化地标

2020-10-22 11:31 来源:广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