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解锁金文中的历史密码

2020年08月25日 08:1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邹雅婷

  最早的“中国”是什么意思?武王伐纣是什么时候进行的?西周的册命典礼要经过哪些程序?在近日开幕的“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上,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找到。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陕西省文物局、宝鸡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精选宝鸡及其周边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40余件,其中包括何尊、逑盘、胡簋等国宝级文物,带领观众走进神秘雄奇的青铜器与金文世界。

  解析神秘金文

  青铜是铜与其他金属的合金,由于器物表面氧化而生成的铜锈多呈青绿色而得名,因青铜所铸器物多用于祭祀吉礼,又称吉金。青铜器是中国商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其表面铸刻的文字被称为金文。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书风变化多样,不仅记录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也反映了不同时期、地区、族群的礼仪生活与文化偏好,刻画了上古时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轨迹。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宝鸡是著名的“青铜器之乡”,宝鸡地区出土的商周、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汇集宝鸡多家文博单位的“镇馆之宝”,并展出国博馆藏重器利簋。143件展品中有国家一级文物65件,多数展品不仅器形庄重典雅,而且铭文清晰、篇幅较长,内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近年来,以青铜器为主体解读、展示中国早期文明的展览不胜枚举。然而,从青铜器与金文的角度深入展示中国青铜时代历史、政治、社会、文化、信仰的展览却很罕见。策展人翟胜利介绍,此次展览将青铜器与金文结合,从文字的书法艺术和文化内涵角度解读上古社会的核心物质遗存,兼具知识性与可看性。展览分为金文的艺术、金文中的故事、金文中的智慧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为多个小节。在综合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策展团队对每一篇青铜器铭文都进行了释读和解析。青铜器铭文以照片、拓片、视频、多媒体交互等形式呈现在展览的各个位置,释文以简体文字对应排列,方便观众阅读、参观。

  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金文中形形色色的族徽。据介绍,商代中期开始,青铜器上出现了像画又像字的图案,专家称之为族徽,即用来区别不同部族的徽号标志。族徽文字与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有的表现的是人物形象或人体部位,有的是自然界中的山川草木、飞禽走兽,还有武器、工具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如户卣上铭刻的“户”,为单扇门的形象。《说文解字》曰:“半门曰户。”古文字中户字的本义是指单扇门,引申为房屋的出入口。

  金文从商代早中期开始萌生,其后日益繁复、丰富,至秦汉时期仍广为流行。不同时期的金文有不同的风格,大体而言,殷商金文神秘瑰丽,西周金文典雅庄重,东周金文清新繁细,秦汉金文素雅古朴。在展览的第一单元,通过按时代顺序排列的展品,可以窥见金文文字源起、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艺术面貌。

  还原真实历史

  商周秦汉时期,祭祀、宴享等礼仪活动是贵族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青铜礼器则是此类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器物。制作青铜礼器时,作器者往往将自己的宗族背景、社会活动、功名荣耀等内容铸刻于器表,铭以记之,传之后世。几千年后,这些青铜器铭文为我们提供了解锁历史谜案的钥匙,其中记载的重要人物、重要时间、重大历史事件,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和意义。

  武王征商是中国早期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陕西省临潼县出土的利簋,由周王朝的史官利所作。他因参与征商之战而受到武王赏赐,故铸此礼器祭祀其先祖檀公。利簋的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是在甲子日,并提到当天清晨岁星(即木星)当空的天文现象。铭文还指出,仅在一天之内,武王就取得了征商关键战役的胜利。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了解武王征商这一历史事件,进而认识商末周初的关键历史分野和时间坐标有着重要意义。

  何尊是此次展览中名气最大的一件文物,因为铭文中出现了迄今所见最早的“中国”而备受瞩目。“‘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是周武王灭商后祭天的宣言,意思是我们要建都于天下之中,来治理四方。”翟胜利说。尽管何尊上“中国”的本义与今天我们的专有国名“中国”差异显著,但这种提法与国名“中国”的出现仍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关联。何尊铭文涉及文王、武王的一些文治武功,更重要的是记述了与成王营建成周有关的一系列史迹,其中包括成王在成周祭祀以及成王亲口陈述营建成周的初衷等,不少内容可与《召诰》《洛诰》等传世文献互补互证。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文物,是被称为‘青铜史书’的逑盘。上面有372字的铭文,记录了从周文王到周宣王长达200余年的历史,它和《史记》《尚书》中对西周的记载是相互印证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物保护管理部主任王竤介绍说。在逑盘铭文的前半部分,西周贵族单逑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历数包括其本人在内的八代单氏族人奉事西周天子的世族事迹,同时将文王至宣王共12位周王文治武功的主要事迹也逐一罗列,堪称一部极简的西周断代史。

  胡簋是周厉王制作的祭祀礼器。它造型雄奇,纹饰诡谲,体量巨大,有着“簋中之王”的美誉。史书记载周厉王奢侈专横,被国人暴动赶下台,最终客死异乡。然而胡簋铭文讲述了周厉王尊崇上帝与祖先,昼夜尽心经营先王事业。另有胡钟铭文记录了厉王出兵征伐,大获全胜。这些铭文描绘了一个与史官笔下的暴君相差迥异的形象,为我们重新认识周厉王提供了宝贵资料。

  展现社会风貌

  展览中的青铜器铭文还记录了仪式典礼、财产交易、法律诉讼等内容,重现了商周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十三年逑鼎铭文是关于西周册命典礼最完整的金文记述之一。全套鼎共10件,与逑盘出于同一个窖藏,鼎内壁铭文详尽记载了周宣王四十三年单逑接受册命的整个过程。“授王命书”“受册,佩以出,返纳瑾圭”等细节,是册命典礼的重要内容,但被多数册命金文所节略,这篇铭文则详加记述,非常珍贵。

  卫盉铭文记述了西周时期土地交易的一宗典型案例。铭文涉及当时的土地交换价格、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土地交换的仪式及主持人、具体执行授田的过程等,使我们对西周中期的土地制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土地所有权的转移仪式,最初要由王官主持,但后期王官不再参加,说明土地开始逐步转向私有化。

  从金文中还能看出古人对时间的认知。古人很早就注意到月亮的盈缺变化,并以此纪时。周人沿用商人历法,一年设12个月,岁首即正月。除此之外,还将一个月划分成“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四部分。周人认为月初这段时间比较吉祥,一些重要的庆典活动常常放在这几天举行,所以金文中的“初吉”比其他月相记录要多出不少。

  祭祀礼器的铭文一般会在结尾写上祈福吉语,表达对于未来的美好期盼。如“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是典型的西周金文嘏辞,意为希望子孙世代昌盛,将家族荣耀发扬光大,将此器物永远流传、珍用。在周代宗法社会中,个体与宗族休戚相关,个体代表着宗族荣耀的传继,宗族则象征着个体生命与荣宠的延续。这种观念世代传承,成为今天华夏儿女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卓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浙江:当好文物的“守护人”      2020年08月21日
  • · 西安坍塌的明秦王府城墙怎么样了?      2020年08月12日
  • · 三星堆再出新文创      2020年08月05日
  • · 千年古塔地宫被盗之谜      2020年08月03日
  • · 河北阜城发现一唐代中晚期古墓      2020年07月29日
  • · 蜀王死后,古蜀遗民去哪儿了?      2020年07月23日
  • · 风雨中,他们守护“彩虹”      2020年07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解锁金文中的历史密码

    2020-08-25 08:1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最早的“中国”是什么意思?武王伐纣是什么时候进行的?西周的册命典礼要经过哪些程序?在近日开幕的“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上,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找到。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陕西省文物局、宝鸡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精选宝鸡及其周边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40余件,其中包括何尊、逑盘、胡簋等国宝级文物,带领观众走进神秘雄奇的青铜器与金文世界。

      解析神秘金文

      青铜是铜与其他金属的合金,由于器物表面氧化而生成的铜锈多呈青绿色而得名,因青铜所铸器物多用于祭祀吉礼,又称吉金。青铜器是中国商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其表面铸刻的文字被称为金文。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书风变化多样,不仅记录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也反映了不同时期、地区、族群的礼仪生活与文化偏好,刻画了上古时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轨迹。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宝鸡是著名的“青铜器之乡”,宝鸡地区出土的商周、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汇集宝鸡多家文博单位的“镇馆之宝”,并展出国博馆藏重器利簋。143件展品中有国家一级文物65件,多数展品不仅器形庄重典雅,而且铭文清晰、篇幅较长,内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近年来,以青铜器为主体解读、展示中国早期文明的展览不胜枚举。然而,从青铜器与金文的角度深入展示中国青铜时代历史、政治、社会、文化、信仰的展览却很罕见。策展人翟胜利介绍,此次展览将青铜器与金文结合,从文字的书法艺术和文化内涵角度解读上古社会的核心物质遗存,兼具知识性与可看性。展览分为金文的艺术、金文中的故事、金文中的智慧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为多个小节。在综合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策展团队对每一篇青铜器铭文都进行了释读和解析。青铜器铭文以照片、拓片、视频、多媒体交互等形式呈现在展览的各个位置,释文以简体文字对应排列,方便观众阅读、参观。

      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金文中形形色色的族徽。据介绍,商代中期开始,青铜器上出现了像画又像字的图案,专家称之为族徽,即用来区别不同部族的徽号标志。族徽文字与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有的表现的是人物形象或人体部位,有的是自然界中的山川草木、飞禽走兽,还有武器、工具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如户卣上铭刻的“户”,为单扇门的形象。《说文解字》曰:“半门曰户。”古文字中户字的本义是指单扇门,引申为房屋的出入口。

      金文从商代早中期开始萌生,其后日益繁复、丰富,至秦汉时期仍广为流行。不同时期的金文有不同的风格,大体而言,殷商金文神秘瑰丽,西周金文典雅庄重,东周金文清新繁细,秦汉金文素雅古朴。在展览的第一单元,通过按时代顺序排列的展品,可以窥见金文文字源起、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艺术面貌。

      还原真实历史

      商周秦汉时期,祭祀、宴享等礼仪活动是贵族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青铜礼器则是此类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器物。制作青铜礼器时,作器者往往将自己的宗族背景、社会活动、功名荣耀等内容铸刻于器表,铭以记之,传之后世。几千年后,这些青铜器铭文为我们提供了解锁历史谜案的钥匙,其中记载的重要人物、重要时间、重大历史事件,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和意义。

      武王征商是中国早期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陕西省临潼县出土的利簋,由周王朝的史官利所作。他因参与征商之战而受到武王赏赐,故铸此礼器祭祀其先祖檀公。利簋的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是在甲子日,并提到当天清晨岁星(即木星)当空的天文现象。铭文还指出,仅在一天之内,武王就取得了征商关键战役的胜利。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了解武王征商这一历史事件,进而认识商末周初的关键历史分野和时间坐标有着重要意义。

      何尊是此次展览中名气最大的一件文物,因为铭文中出现了迄今所见最早的“中国”而备受瞩目。“‘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是周武王灭商后祭天的宣言,意思是我们要建都于天下之中,来治理四方。”翟胜利说。尽管何尊上“中国”的本义与今天我们的专有国名“中国”差异显著,但这种提法与国名“中国”的出现仍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关联。何尊铭文涉及文王、武王的一些文治武功,更重要的是记述了与成王营建成周有关的一系列史迹,其中包括成王在成周祭祀以及成王亲口陈述营建成周的初衷等,不少内容可与《召诰》《洛诰》等传世文献互补互证。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文物,是被称为‘青铜史书’的逑盘。上面有372字的铭文,记录了从周文王到周宣王长达200余年的历史,它和《史记》《尚书》中对西周的记载是相互印证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物保护管理部主任王竤介绍说。在逑盘铭文的前半部分,西周贵族单逑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历数包括其本人在内的八代单氏族人奉事西周天子的世族事迹,同时将文王至宣王共12位周王文治武功的主要事迹也逐一罗列,堪称一部极简的西周断代史。

      胡簋是周厉王制作的祭祀礼器。它造型雄奇,纹饰诡谲,体量巨大,有着“簋中之王”的美誉。史书记载周厉王奢侈专横,被国人暴动赶下台,最终客死异乡。然而胡簋铭文讲述了周厉王尊崇上帝与祖先,昼夜尽心经营先王事业。另有胡钟铭文记录了厉王出兵征伐,大获全胜。这些铭文描绘了一个与史官笔下的暴君相差迥异的形象,为我们重新认识周厉王提供了宝贵资料。

      展现社会风貌

      展览中的青铜器铭文还记录了仪式典礼、财产交易、法律诉讼等内容,重现了商周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十三年逑鼎铭文是关于西周册命典礼最完整的金文记述之一。全套鼎共10件,与逑盘出于同一个窖藏,鼎内壁铭文详尽记载了周宣王四十三年单逑接受册命的整个过程。“授王命书”“受册,佩以出,返纳瑾圭”等细节,是册命典礼的重要内容,但被多数册命金文所节略,这篇铭文则详加记述,非常珍贵。

      卫盉铭文记述了西周时期土地交易的一宗典型案例。铭文涉及当时的土地交换价格、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土地交换的仪式及主持人、具体执行授田的过程等,使我们对西周中期的土地制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土地所有权的转移仪式,最初要由王官主持,但后期王官不再参加,说明土地开始逐步转向私有化。

      从金文中还能看出古人对时间的认知。古人很早就注意到月亮的盈缺变化,并以此纪时。周人沿用商人历法,一年设12个月,岁首即正月。除此之外,还将一个月划分成“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四部分。周人认为月初这段时间比较吉祥,一些重要的庆典活动常常放在这几天举行,所以金文中的“初吉”比其他月相记录要多出不少。

      祭祀礼器的铭文一般会在结尾写上祈福吉语,表达对于未来的美好期盼。如“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是典型的西周金文嘏辞,意为希望子孙世代昌盛,将家族荣耀发扬光大,将此器物永远流传、珍用。在周代宗法社会中,个体与宗族休戚相关,个体代表着宗族荣耀的传继,宗族则象征着个体生命与荣宠的延续。这种观念世代传承,成为今天华夏儿女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卓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