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录取通知书有何变化

2020年08月17日 09:57    来源:解放日报   

  近日,全国多所高校对外公布了精心设计的录取通知书,有的藏着鲜花,有的附赠莲花种子,还有的开箱能“唱歌”……其实,从古至今,录取通知书的意义远超单纯通知,其所蕴含的仪式感寄托了对莘莘学子过去的肯定,对未来的希冀。那么,这份承载梦想的通知书,是如何进化而来的?

  宋代通知书上有主考官资料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生动描绘了诗人进士及第后“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状态。“金榜题名时”是古人人生四喜之一,通常官府除张榜公布外,也会制作精美的“录取通知书”。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但我国最早出现的正式的录取通知书应该在宋代。但在唐代,已出现了一种考生自己写给家人的报喜通知——泥金帖子。“泥金”手法是中国传统的高档装涂工艺,在古代,人们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一种金色涂料,用来装饰笺纸或调和在油漆中涂饰器物。

  在唐代,进士榜单有许多别名,如“金榜”“春榜”“龙虎榜”。唐代官府只用榜单公布科举成绩,并不给考生和其家人单独寄送录取通知书。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泥金帖子”并非真正的“录取通知书”,宋代的“金花帖子”则被视为正式版的“国家级”科举录取通知书,也叫作“榜帖”。

  金花帖子长什么样?古代录取通知书所用材料颇为讲究,质地有绫绸、木、纸等,考试等级越高,用材越讲究。根据史料记载,金花帖子是用当时泼洒金粉的顶级纸张“黄花笺”制成,“长五寸许,阔半之”,凸显金榜题名的隆重和喜庆。

  宋代时地方考试录取通知书叫“金花榜子”,这是州试录取通知书。州试在州府进行,通过了才有资格参加省试、殿试。“金花榜子”写在一种木板上,但非普通木板,而是经过精细加工的。

  现代录取通知书一般写的是某同学被某学校某学院某专业录取,于某日报到。而古代的录取通知书,书写内容更为复杂。“金花帖子”除了书写学子考取的功名外,还特别突出记载了主考官,包括主考官的头衔、出生年月日等详细资料,甚至还有主考官祖父和父亲的名字等。主考官都要在通知书上签下自己的姓名。

  上世纪新生名单公布在报纸上

  到了明代,考生的录取通知书被称为“捷报”或“报帖”,民间则称为“喜报”。考生考中乡试或会试,郡县都会送上捷报。我们所熟知的《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送来的就是捷报。

  在清代,首次出现了刻板印刷的录取通知书。明清时的录取通知书比较简单,直接写上考生的姓名、名次等。古代录取通知书写好后都要加盖“录取专用章”,称为“过朱”。明清时的报帖规格、尺寸更大,方便送到学子家后在厅堂升挂、张贴。

  1905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民国时期,全国没有统一考试,由高等院校自由安排入学考试的时间。相比较之前的“捷报”,民国时期的录取通知书的文化意味开始形成,古色古香,但在设计上没有现代通知书花哨。那时称录取的“同学”为“君”,且开头会有“台端”字样,“台端”是古代信札中常见的对别人的敬称,这也反映了学校对学生的尊敬。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录取新生的名字还可能出现在报纸上。西南交通大学曾晒出1953年的录取通知书,不少学校还会在报纸上刊登录取新生的名单。当年报纸上的榜单和姓名,如今成为珍贵的留念。

  寄送通知书有重要仪式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除了有“录取通知书”,还有专门的“报榜人”送达,并安排热闹非凡的仪式。

  据记载,在明清时期,送录取通知书比较隆重,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送达学子家中。“报榜人”也叫“报录人”,民间直呼为“报子”。报榜人一般不少于三人,他们骑上高头大马,高举旌旗,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十分热闹。《儒林外史》曾描写了一段报榜的情景:“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了来;那三个人下了马,把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

  因此,在古代报榜成了一份好差事,会得到一些“喜钱”。就是平民老百姓,也能排上一桌,赏些酒喝。报榜人都是俸禄低微或者没有俸禄的衙役,他们报榜讨赏,无孔不入,人称“喜虫儿”。

  中榜者收到榜帖或喜报后,一般会把它张贴在厅堂中最显眼的位置,以便让来访客人进门便看到,以此光耀门庭。一些大户人家还会将录取通知书置于本族祠堂里。

  承载学校的情怀与期许

  一张录取通知书见证了时代的新旧交替。时过境迁,如今恢复高考制度已40余年。作为历史的转折,1978级的新生录取通知书显得格外有意义。

  一份1978年9月发出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上,学生姓名、院系专业名称和报到时间都由手写填入,白纸上只有一些黑字。当年,这样被装在小号牛皮信封里的薄薄一张纸,成为大学生们的唯一入学凭证,信封里再无其他材料或物品。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学录取通知书都保持着朴素的纸张状态。

  近些年,高校录取通知书的设计不仅仅是一张“通知单”,作为给大学学子的“初印象”,录取通知书成为一种载体,增添了文化味,饱含了学校的情怀与期许。比如,有的高校多年来坚持手写录取通知书,一些书法家也加入其中,为学子助力;一些高校则采用古代书籍的印刷形式,以竖排字来撰写内容;还有的大学通知书里夹了一份手工制作的校园内的树叶标本等。

  今年的高校录取通知书又有哪些别致之处?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创意满满,因其视错觉的动画设计,学生打开时可看见内页与镂空封套的互动,日月交映,寓意在南开的每一天都将充实饱满。随录取通知书一同寄出了两粒莲花种子,蕴藏新生的力量,学校表示“希望新生将其中一颗种于故乡,不改初心;一颗带来校园,见证成长”。

  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手工定制、独一无二的“立体二校门”很精致,采用激光雕刻工艺,由30多件纸艺部件、上百个拼插结构组成。随通知书一同寄出的,还有校长邱勇的赠书《乡土中国》,他在致信中鼓励新生通过阅读根植家国热土,砥砺成长担当。

  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被学生评价为“仙气与情怀兼具”,不仅有高颜值的紫金锦盒,还有大金榜、《好事近》国潮插画、古诗词主题设计等。这份录取通知书还兼有“带货”功能,以“鲜花带货”助力脱贫攻坚,不仅暗藏着来自云南贫困县的鲜花,还承载着山区青少年的笑脸与梦想。

  上海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大礼包”搭上了一款专门设计的新生纪念版校徽盲盒。该校徽盲盒共有9种颜色,分为3大色系主题,集齐不同色系校徽可在开学时兑换一份神秘礼物。东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会唱歌”,采用礼盒形式,打开封套,“临江仙”的校歌悠扬响起,内附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齐康教授所作的大礼堂钢笔画。

  如今的录取通知书“百花齐放”,成为新时代的缩影与见证。记者 彭薇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古往今来,录取通知书有何变化

2020-08-17 09:57 来源:解放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