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市的文旅产业如何复苏

2020年08月13日 10:38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潮州旅游业加速复苏,专家建议 把握文旅新趋势 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是今年最旺的时刻了!”上个周末,潮州古城里,游客熙来攘往,百余家民宿客栈一房难求。

  潮州是国内著名旅游城市,在疫情期间旅游业断崖式跌落到冰点。随着大环境持续向好,市内游、省内游、跨省游逐步放开,曾一度按下“暂停键”的潮州旅游业,不断加速复苏,暑期更是迎来了久违的旅游旺季。

  经此一“疫”,潮州旅游市场有哪些变化,如何进一步复苏回暖,未来如何走向更良性发展之路?

  现象

  加速复苏 一房难求

  “久违的感觉,一房难求!”8月8日,湘桥区古城民宿客栈的300人微信群里,坐城客栈经营者刘泽华的这一声感慨引发不少同业者的共鸣。

  熬过了疫情带来的旅业“寒冬”,直至立秋时节,潮州旅游市场才真正有了“春暖花开”的景象。

  酒店、客栈、餐饮业最能感受到这份“回暖”。

  “本来以为这个暑假没什么人流,没想到满房了。”木棉公馆客栈负责人陈泓感觉旅游市场恢复得比预期好多了。他名下有3家民宿客栈,连续两个周末都住满了,近期整体入住率达到七成。

  牌坊街旁的观韩酒店有41间房,近期在周五、六都销售一空,即便到了周日也能卖出30间房。

  “整个旅游市场恢复得很快,比我们预想的好。”湘桥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暑假来临,客房入住率大大提升,周末基本稳定在80%,非周末也在50%—60%之间,因疫情影响而至低谷的客房价随着游客大量到来逐渐提高。

  老城潮菜馆老板娘姚洁珊也感受到旅游高峰的来临,“去年要到8月才是高峰期,但今年7月下旬开始感觉游客就多了。”她的店里恢复往昔的热闹,周末有时甚至需要等位。

  周末的晚上,牌坊街上人流穿梭,不少商铺里客似云来。上东平路,原本预备春节前开张的“潮州老东关”游客驿站因疫情一直未能开业。近期正式开业后,一批又一批的旅行团游客进站休息小憩,品潮州单丛茶、老香黄水、甜汤等。

  潮州广济桥是游客游玩的热门选择。潮州广济桥文物管理所所长余小洁介绍,上个周末每天均有三四千人上桥参观,游客人数约为去年同期八成。

  古城的热闹也辐射到周边。位于韩江东岸的桥东街道社光村,重新开张的乡村走廊美食街迎来了不少食客,“生意还不错。”社光村党总支部书记陈金中欣喜地说。

  原因

  形势向好 游兴大增

  “突然就热闹了”是不少人对潮州古城这段时间的感受。

  事实上,“热闹”并非突然降临,而是一个逐渐恢复的长期过程。

  随着疫情形势的逐步向好,今年2月底开始,潮州各景点景区陆续开放。潮州市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金牌导游朱嵘认为,近期跨省跟团游放开,是国家传递给旅游业界包括旅游者的一个积极信号:出游大环境相对安全。

  “克服了心理的障碍,出行旅游才会水到渠成。客观上旅游市场已经走过了‘不能作为’的‘寒冬时节’,市场现正进入一个缓慢修复的过程。”朱嵘表示,那些“憋”了半年的出游冲动,自然希望得到释放,正值暑假期间,潮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令人交口称赞的各式美食,正吸引各方游客到来,“应该说,近期古城的旅游人气是今年以来最旺的。”

  此外,各地政府及文旅相关企业为了刺激、推进旅游业复苏,推出了不同形式及力度的宣传、补贴以及让利促销政策,客观上降低了游客的出游成本。不少游客借着暑期难得的机会,拖家带口出游。

  事实上,疫情发生以来,潮州文旅系统确实在不断积极应对。在疫情防控的空挡期里,潮州不断推进文化场馆建设以及旅游服务提质升级。如打造“博物馆之城”“百家修百厝”“左翼文化运动潮州英杰”等文旅品牌,推出一批历史文化、乡村生态、红色经典旅游线路等,同时升级公共文化旅游体育服务建设。

  今年6月,“春暖花开·潮州有约”2020年潮州文旅行业大型宣传系列活动启动,推出价值2000万元的惠民门票和消费券,提振文化旅游消费市场。近期,潮州市还将对45家重点文旅企业发放应对疫情专项奖补资金共计439万元。

  朱嵘认为,相对于往年暑期的旅游市场,今年的“热度”明显逊色不少,但随着低风险地区的跟团出游条件日趋成熟,旅游行业逐步向好的趋势不变。

  趋势

  追求品质 转型升级

  随着跨省团队游的放开,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潮州迎来了一批批团队游客,广济楼前举着旅行社旗子的团队一波接一波。

  朱嵘观察到,目前市场上呈现两极分化,一种是“人气团”,即特价团、购物团,在当前的旅游业复苏初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种是追求出游品质的“定制包团”,其中“中高端小包团”和“学生研学旅行团”的市场份额日渐增大。朱嵘认为,这是件可喜的事情,说明本地的特色旅游资源正在成为潮州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引领着城市旅游品位的整体上升。

  经过了大半年的蛰伏,现在的大环境允许开展组接团业务,旅行社自然会积极地拓展相关业务,想方设法增加业务量,以弥补、减少上半年亏损。

  也有旅游业观察人士指出,当前存在一些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低价团,例如9.9元游南澳,9.9元东山岛、福建美食一天游等。该观察人士表示,这些所谓的特价团其实是购物团,属于“行业公害”。

  对此,政府部门已经有所行动。7月16日,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公安、交通、市场等部门执法力量,对辖区旅游购物点进行了专项执法,突击检查旅游购物点3家,旅游团队5个、导游人员4名。

  除了特价团之外,还有大量自驾游、高铁游的散客。

  来自深圳的舒女士选择潮州作为一家人春节后第一次出游的目的地。“以前会在‘五一’期间到远一点的地方旅游,但是今年有疫情,担心人多,不敢出来玩。”舒女士说,“以前不会考虑来潮州这么近的地方玩,但是这次来走走,感觉很新鲜,值得来一趟。我以后还会再来的。”自驾初游潮州,舒女士一家便喜欢上了这座悠闲、安静的古城。她说,潮州不仅文化昌盛,还有很多美食,让人意犹未尽。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潮州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量省内游客和周边游客。

  在朱嵘看来,随着近年来潮州外围大交通的不断改善,以及城市旅游宣传力度的加强和配套设施的完善,以自驾游、高铁游为主体的自由行游客逐年增加。他认为,这说明游客出游正日趋个性化,全域旅游的理念正在潮州得到有效的落地施行。

  展望

  后疫情时代

  旅游业如何良性发展?

  旅游业可谓潮州第三产业的龙头,在这次疫情中遭受重创。走过“寒冬”之后,潮州如何加快复苏旅游市场,保障旅游业长期良性发展?

  重视规范经营和人才培养

  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是基础。“现在的旅游市场,就如一个大病初愈的人,很难经得起再次‘被暂停’的打击。”朱嵘认为,珍惜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自觉遵照上级部门发布的工作指引,规范执行日常的安全操作,应成为行业共识,避免因为个体的疏忽或不重视,给全市的疫情防控工作添乱。

  “首先确保企业能‘活下来’,再谋求日后‘东山再起’。”朱嵘建议各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展自救,把握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适时调整经营模式,鼓励员工积极拓展业务,想方设法增加业务量,尽可能把疫情对企业造成的亏损降到最低。

  此外,行业间还应加强自律,无论是旅行社、酒店、餐饮、运输部门都应倡导良性竞争,避免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不少行业的发展节奏,也改变了一部分人的职业规划。朱嵘观察到,近几个月来,行业间的人员流动较之前频繁,因为长时间没有开工而造成的业务生疏,需要重新充电或入职培训。疫情后的经济重启,各行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是关键。朱嵘认为,政府应重视培养第三产业人才,特别是包括导游在内的一线服务人员,为旅游市场重回良性发展的轨道积蓄、培养人才。

  此外,朱嵘还建议相关部门优化“引客入潮”激励方案,激发本地旅行社的积极性,让更多的游客通过旅行社的努力推介来到潮州,也使潮州更多的旅行社能享受到激励政策的红利。

  发展高品质、低密度、深体验旅游市场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教授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在“六保”“六稳”背景下,文旅业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凸显其价值。政府有关部门应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消费,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

  吴志才认为,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传统景区的“边界”趋于模糊,无边界旅游成为趋势。因此,应打造主客共享的旅游生活场景。构建城市公园体系绿色空间,休闲街区游憩空间以及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三馆一站”文化空间,通过公共服务与文化旅游功能的叠加实现价值裂变。

  同时,还应加快“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建设,让旅游公路本身成为旅游目的地,实现“来而能游、游而能乐、乐而能返”。

  吴志才表示,传统的“圈山圈水收门票”模式难以满足游客需求,传统“买买买”+“拍照打卡”的消费方式正在改变。越来越多家长更注重孩子的旅游体验,研学游、文化游、乡村体验游、乐园游等主题旅游受到市场青睐。同时,游客的脚步越来越多地从购物场所走向文博场馆,日益追求文化和旅游消费的个性化、特色化、品质化。

  “交互式、沉浸式的旅游产品因为能够创造独特体验而受到热捧。”因此,从市场的角度看,吴志才建议提供更多更好的低密度、高质量、深体验的文旅产品。

  这也对智慧旅游建设提出新要求。吴志才认为,应综合运用5G、人工智能技术等,构建旅游智慧应急信息共享体系,实现旅游安全管理防范前置;推动景区智能化建设,实现“闪入园”“云排队”,为无接触式旅游提供可能。作为游客,则要尽快适应预约制、非接触服务方式的转变,倡导文明、健康的消费新方式。

  一线故事

  一家文旅企业的疫情应对之道

  8月8日下午,紧挨着牌坊街的英聚巷6号,载阳茶馆里满是外地来的客人,喝茶、听潮曲、看潮剧,他们在“潮”味的茶香和曲乐中感受着潮州。

  老板廖奕铭则坐在茶馆隔壁的办公室里——茶馆太热闹了,他想安静一点。疫情期间,茶馆曾经一度安静得可怕,如今,热闹重现,茶馆重新走上经营正轨。

  精准预判:与员工共克时艰

  廖奕铭入行已有10年。早在2009年,他便着手将家里的老宅子改造为客栈,这便有了潮州首家由清代建筑改建的客栈——载阳客栈。此后又陆续开了载阳茶馆、宰辅第客栈。

  妻子龙素玲对廖奕铭充满钦佩,“他判断得好准。”这不仅指的是廖奕铭对潮州旅游大环境及趋势的判断,也是指他在疫情之初便判断出对旅游业的深远影响。

  “很多人很乐观的,以为元宵节就可以做生意了,我觉得不可能。”春节前,廖奕铭结合武汉封城的决定、病毒的潜伏性、不确定性来看,他认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疫情,旅游业或许要到国庆才能恢复。

  当时,不少民宿客栈选择关门并辞退部分员工,有的甚至要转让。廖奕铭觉得,客栈、茶馆是要长期营业的,不能完全关闭,但长期保持满额人员的话,企业负担会很重,因此要尽快做好前期几个月的止损。

  随后,廖奕铭召集管理层开会商议应对措施。考虑到这次疫情来得太突然,大家都措手不及,而且企业的承受能力比员工相对更强,因此大家决定足额发放2月工资,损失由企业承担,后面3个月则由企业与员工一起承担。

  疫情发生以来,廖奕铭没有辞退一名固定岗位的员工,而是选择通过人员调配,“上三分之一的班,发一半的工资。”客栈、茶馆等每个点每天派一名员工上班,开门通风、打扫卫生、打理花草等。这既让员工保有工作,又可减少人员交叉,确保安全。

  与此同时,夫妇俩迅速反应,早在除夕夜便已买好体温计和几百只N95口罩,供员工使用,先人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措施。

  龙素玲回忆道,在疫情防控期间还是有一些客人想入住,但考虑到员工的健康安全、社区的安全,他们只能婉拒。因此,直到3月底,她家的茶馆、客栈等都是零上桌、零入住。

  “过去有些事想做,但总没时间。”廖奕铭说,疫情期间,正好可以利用空挡期整理内务,维修下水道、电路等硬件设备,将员工进行再分工。

  积极促销:抓住机遇复工复产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社会慢慢进入正常运转状态。特别是4月8日,武汉“重启”给了全国各行各业更大的信心。因为前期管理得当,人员稳定,廖奕铭旗下的客栈、茶馆得以迅速复工复产。

  同时,他们还用实际行动支持配合各项活动,提前做好线上线下宣传。例如,3月底参与团市委、潮州青联、南方日报潮州新闻部联合发起的公益活动,为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制定专属“暖医卡”,向他们免费提供载阳旗下客栈任选房型2晚及载阳茶馆2次大茶台消费;7月底又为“魅力乡村·湘桥风采”摄影大赛提供载阳茶馆100元代金券40张。

  此外,他们在线上平台打折促销,还通过“载阳茶馆分享群”发布优惠活动,期望增加老用户的黏性。如在“三八”妇女节期间,群友们在朋友圈集38个赞,即可用388元够买价值1192元的四张茶台消费活动。“销量不错,卖了几十套。”龙素玲笑着说。

  对于政府的奖补政策,他们及时填表申请补贴。近期,潮州市文广旅体局发布公示,拟对45家重点文旅企业发放应对疫情专项奖补资金,宰辅第客栈榜上有名,将获得5万元奖补资金。

  期待未来:将拓展餐饮业务

  “五一”小长假,文旅业迎来小高峰,廖奕铭要求员工满员上班,进入常态化工作模式。在“五一”期间,其名下两家客栈都住满了客人,而在此时,潮州还有很多客栈处于停业状态。

  暑假开始,潮州古城客栈入住率逐步提升,在周末更是“一房难求”。龙素玲说:“8月8日是今年最热闹的一天,整个古城都没有房了,我们的房间两天前就预订满了。”

  这次疫情的来袭,客观上也让潮州古城文旅业重新洗牌。“之前积淀很多客户的优势可能因疫情被抹平,大家重新开始。”廖奕铭认为,此前想利用古城热“赚快钱”的从业者可能会因此退出,但对于坚持品牌、有长久经营计划的则是一次新的契机。

  在廖奕铭看来,疫情的影响放在今年来看是很严重的,但放在10年或更长的时空来看,“只是一个挫折,但不是致命的。”他对目前的运营恢复情况很乐观,对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

  “我对潮州未来的旅游市场是有信心的。”廖奕铭判断,接下来的国庆黄金周旅游业会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甚至更好,“潮州的旅游市场可能会再次迎来一个高速、井喷式发展的过程。”

  如今,廖奕铭已经在着手改造位于铁巷的两栋老宅子,重启原计划的“载阳家宴”,将业务拓展到餐饮领域。

  (记者 苏仕日 实习生 陈淑曼)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一个市的文旅产业如何复苏

2020-08-13 10:38 来源:南方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