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看得见发展又要留得住乡愁

2020年08月12日 08:22    来源:法治日报    余东明

  骤雨初歇,池塘蛙声一片,沿石板桥拾级而上,迎面而来的是黛砖青瓦小雨巷……这里便是位于上海市奉贤区的吴房村,是上海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被誉为新时代的“世外桃源”。有人会问,“魔都”乡村长啥样?答案就在眼前;“魔都”乡村怎么建?回答是人民乡村人民建,人民乡村为人民。

  奉贤区位于上海南部,三分之二的面积为农村地区。近年来,这里以乡村振兴为契机,走出一条国际大都市背景下的“人民乡村”建设新路子,积累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乡村振兴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我们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打造‘既要看得见发展,也要留得住乡愁’的人民乡村。”上海市奉贤区区委书记庄木弟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打造人民乡村要着好“三色”,即法治底色、文化润色和人民本色,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法治底色

  提交资料、现场办理,养殖大户老吴在奉贤区政务服务大厅当天就拿到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这要是以前,至少要10个工作日。在农业领域推行“先证后核”,是奉贤首创,这一举措入选2019年度奉贤区“十个一切”改革优秀案例。

  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记者注意到,奉贤区出台了一系列法治保障举措,如“金盾365”行动、设立优化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发布本市首份区域性“法治营商环境评估指数”等,在提升地区法治化核心竞争力上下足了功夫。

  当下,奉贤被列为上海南部中心城市,三分之二的区域被纳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              

    处在上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振兴,农村要发展,农民的腰包要鼓起来,这就离不开一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和高效的法治政府建设。”奉贤区副区长王建东说。

  为了提升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奉贤牢牢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制发《关于推行奉贤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的实施意见》,举办奉贤区法治建设专题研修班、“三合一”行政诉讼庭审旁听讲评现场教学等活动,将基层干部学法用法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普法对象从区级干部到村居干部“一竿子插到底”。

  同时,当地还大力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立体化普惠式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等举措,将乡村治理纳入制度的笼子,广泛培养村民和农村干部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人民乡村”建设着好“法治底色”。

  “基层法治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更离不开法治保驾护航,因此‘人民乡村’建设必须在党建引领下,用法治的视角和渠道聚焦民生民意,解决民困民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奉贤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龙华说。

  文化润色

  “做善降之百祥,做不善降之百殃”“说话要说诚实话,行为处事要端正”……在南桥镇杨王村,全村924户人家的门前分别粘贴有924条家风家训,村里多年来坚持开展家风家训评选活动,大大激发了村民的创作热情。

  杨王村曾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1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多年来,奉贤区一直致力于推动以“贤文化”为核心的德治。相传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中的言偃字子游,晚年回到江南传道讲学,最后一站就落脚在奉贤,深受当地百姓尊崇,“奉贤”之名也由此而来。

  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奉贤区形成了以“敬奉贤人、见贤思齐”为内核的地方特色文化——“贤文化”,“敬贤、学贤、齐贤”的文化风尚业已蔚然成风,这也给“人民乡村”建设润以德治之色。

  “道德是一切良法善治的基石,村民的道德素质提高了,就能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的产生,增加社会的和谐元素。”奉贤区司法局副局长褚玉兰说。

  在“贤文化”的基础上,奉贤进一步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推动制定“美丽乡村·美丽约定”村规民约,成为村民实现自治共治的行动指南。

  记者注意到,这些村规民约既关注农村“三块地”改革、村庄规划、集体资产分配流转等发展问题,又重视美丽家园建设中的生态问题,还不忘提升乡村精神文明,最后还制定违约惩戒条例,增强约定的规范性和约束力。目前,全区170个村实现“美丽约定”全覆盖。

  此外,当地还大力推动法治文化建设,线上线下拓展空间,使得法治文化元素随处可见,触手可得,成为基层法治建设的润滑剂和催化剂。

  “文化浸润在‘人民乡村’建设中具备三大作用,一是实现法德兼治、四治融合的整合作用,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事半功倍的效能;二是实现基层善治、贤治的导向作用,劝人向善向贤以规促治;三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秩序维持作用,正民心树新风。”奉贤区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文权说。

  人民本色

  不久前,吴房村一期改造工程竣工,不少村民搬回新屋,住了大半辈子的乡下农村眨眼成了“世外桃源”。而在改造初期,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了改造工程的“梗阻”。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让村民一时无法接受、房屋改建设计方案众口难调、违法建筑集中清理面临难题……

  “想要改善居住环境,但又不愿率先‘吃螃蟹’,只有深入调研倾听民意,才能做好群众工作。”青村镇党委书记陈建国说,镇上多次开展专项调研,建立一户一档,发挥人民调解优势,村委干部、人民调解员、法治明白人带头签约,并向村民宣讲政策、释法说理,最后打消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可以说,破解乡村“老、小、旧、远”居住难题,都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今年年初,奉贤区作出了全年乡村振兴的总部署,要求立足国际大都市,把改革作为第一要务,要有颠覆性思考,要有革命性举措,加快速度提高质量,大力实施“项目聚焦带动”战略,打响“三园一总部”的产业融合品牌。

  同时还要求加强社会治理的创新能力,在“进”上下功夫,尤其在农民增收、农业资产变工商资产、总部经济建设上攻坚克难;在“快”上下功夫,在空间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上快速推进。

  “不论是新片区的核心区建设,还是长三角活力新城的打造,奉贤的社会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人民乡村’建设的有效推动,我们要持续用好法治牵引力、文化感染力和人民凝聚力,来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创造‘新时代、新片区,奉贤美、奉贤强’新高峰新奇迹!”奉贤区区长郭芳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既要看得见发展又要留得住乡愁

2020-08-12 08:22 来源:法治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