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坍塌背后有多少未解之问

2020年08月11日 14:39    来源:海南日报   

  连续大雨之下,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西安明秦王府城墙部分墙体近日发生坍塌,造成4辆汽车受损,4名群众受擦伤。这件事情经媒体披露后,受到舆论高度关注,迅速上了微博热搜。

  古城墙部分墙体坍塌,没有造成人员重伤,也未伤及原明代城墙夯土,这当然是不幸中的大幸。但所谓的“幸”的背后,又有一些让人五味杂陈之处:肇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历经600余年风雨的城墙遗址本体屹立不倒,而近年新筑、反复维修的城墙保护性土体、砖体却没扛住、先塌了。

  时代总是进步的,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的。与600多年前相比,现在无论是建筑技术、能力还是材料,都有了巨大的进步。按理说,现在的建筑坚固程度,也应是600多年前难以比拟的,更何况这些保护性土体、砖体本身也经过多年多次维修。可现实的问题是,上述事情还是发生了。实际上,从新华社等媒体的报道来看,这些修复性墙体此前已经出现了裂痕,换句话说,其坍塌的隐患早已存在,连续大雨或许只是直接诱因。

  很多事,无独有偶。2015年4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襄阳古城墙,在连日降雨渗透之下,发生部分坍塌,而坍塌部位恰恰是30年前翻修的那段。当地文物部门调查后得出结论,坍塌原因是之前的施工方法不当。西安明秦王府古城墙部分墙体坍塌,是不是也有类似原因?如果有,到底是哪道程序、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如果没有,又是其他什么原因?是设计问题,还是材料问题,抑或还有其他“故事”?只有把这些问题捋清,方能消除公众心头的疑云,防止引发更多的“合理性联想”。

  文物遗址,是物化形态的历史沉积,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现代人保护修复文物遗址,表达的是对历史的尊重,体现的是对传承的担当。保护修复文物遗址,需要的不仅是高超的技术,还有一颗敬畏之心。只有具备了敬畏之心,才会把每一次的保护修复当作对历史文化的致敬,竭尽全力把每一项工作都做细做好,让文物遗址传之久远,让人们在参观时“发思古之幽情”。倘若没有这样的意识,难免就会像裱糊匠一样,东糊糊、西补补,看起来也挺光鲜,短时间内可能也不会出大问题,可日子一长,问题就会暴露。经不住风吹雨打,经不起时间考验,正是一些文物保护修复的通病。

  想想看,当人们凭吊文物遗址之时,看到古人的“千年工程”“百年工程”一旁,摆着一片“弱不禁风”的保护修复工程,又会作何感想?恐怕是要为做工程的人感到惭愧的。说不定有“好事者”还会上网扒一扒,看看到底是谁做了这个工程,里面有没有什么猫腻。为做好文物保护修复计,为避免类似尴尬计,为维护地方形象计,还是请当地有关部门深入查一查,且越早越好,越彻底越好。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古城墙坍塌背后有多少未解之问

2020-08-11 14:39 来源:海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