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歌剧《白毛女》、音乐《春天的故事》讲高校思政课

2020年08月06日 14:21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把经典艺术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

  不久前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经典艺术作品由于具有思想内涵、美感体验、视觉效果而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不仅有助于增强教学的吸引力、针对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观,追求更高个人趣味,提升艺术品位,感悟思想韵味。

  深度挖掘思想鲜明的经典艺术作品。经典艺术作品是人们重要的精神食粮,是美感体验的重要对象。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但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作品数量众多,也难免鱼龙混杂,在思政课教学中需要鉴别使用、遴选融入。挖掘经典艺术作品就是在注重好的思想性、正的价值观这个前提下,按照高的艺术性、强的观赏性,将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整理出来,融入思政课,以其思想引导学生、美感陶冶学生、情怀感染学生、正气充盈学生。当然,经典艺术作品的搜集整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久久为功的合力过程。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向同行专家请教、与专业人士交流,再依托艺术创作的年代,内容表达的时代进行主题范围确定、题材体裁归类,可以按照近现代史的时间节点、人物故事、重大事件、时代精神等进行归类整理,并开展理论化、系统化研究,从而建立经典艺术作品资源库,网络化集成分享体系,适应学生的接受习惯、阅读方式,以供思政课教学使用。此外,要时刻关注新作品、新创作,及时添加更新,确保资源常用常新、常新常用。

  有效运用经典艺术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是思政课“攻坚克难”的重要方面。目前全国统编思政课教材侧重于文字的概述,而因篇幅原因尚未放入视觉图画,其精彩性有所折扣。这样在思政课教学转化中融入艺术作品既是思政课教材画面的“补缺”,又是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拓展”,毕竟图文并茂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将会大大地提升吸引力、抬头率。一是要深刻了解经典艺术作品的思想穿透力,其内容表达的具体典故,作者所持的正确立场,创作渗透的真挚情感,如歌剧《白毛女》选段《北风吹》等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不论是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还是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都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革命的对象与动力,深切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二是向专业教师请教作品的艺术性,包括作品的题材构思、意境营造、情节叙述等审美洞察力的凸显,如音乐作品《春天的故事》以通俗亲切的歌词、感染力强的曲调,生动表达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绩,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诠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思政课教师在对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全面把握下,依据所授课堂知识点的相关性、紧密性,将其融入进去、介入其中,在适度营造亲临其境、置身其中的氛围下,介绍背后的故事、讲解相关的知识、阐述蕴含的思想情感,实现教学有故事性体现出味道、有视觉感体现出劲道、有思想性体现出力道。

  着力发挥艺术专业人才资源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除了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之外,还要邀请优秀艺术家走进课堂、走上讲台讲思政课,挖掘思政元素,与思政课教师形成合力,助力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一是运用艺术大家名家的权威性、影响力。艺术大家作为名人有人气,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力大,不论是讲课讲授上,还是讲座讲演中,细致解读新时代党的文艺政策方向、文艺繁荣气象,有助于学生感受伟大时代,体验辉煌成就,增强自豪感与自信心,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业之中。二是利用艺术类专家学者的带动性、引导力。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在政策支持上、在条件保障下,从专业本身出发,不断挖掘专业“思政”元素。深入挖掘艺术以美化人的动人事迹,如艺术家徐悲鸿,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用笔下的马表达觉醒的民族意识。艺术专业人士要把艺术民族化的故事提取出来,艺术科学化的案例突显出来,艺术大众化的事例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知经典艺术,在艺术背后体悟伟大时代,引导学生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毛小扬,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本文系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8SKSJ048阶段性成果)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用歌剧《白毛女》、音乐《春天的故事》讲高校思政课

2020-08-06 14:21 来源:重庆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