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书法之美

2020年06月12日 10:25    来源:江西日报    刘颜涛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因形生意的字体,故名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已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也具备了刀笔、结体、章法三大始终影响后世书法流向的要素。甲骨文书法之美,可以从笔法、结构、章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笔法

  因为龟甲兽骨的间质和契刀的锋利,所以甲骨文的线条挺拔劲峭,别有异趣,更能体现出“书到瘦硬方通神”。甲骨文笔画主要由点、直线、弯曲线组成。其点,多拟形表意,显得含蓄蕴藉。在甲骨文字中多以字缀的形式出现。以点为例,其所表示的定义很多,如表示水滴、谷米粒、泪滴、血滴、尘土、气味、唾沫等。其形态各异,有的形同三角、米粒,有的壮似枣核、纺锤。起笔以笔尖轻轻逆入,使甲骨文更显得生机灵动而又含蓄沉稳,有画龙点睛之妙。

  其直画,线条瘦劲、坚挺、犀利、峻峭,有的用笔干净利落,有的力度稳重、入木三分,表现出“以刀代笔”的锋利与爽快,体现出“刀笔味”的凝重与古雅,达到线条遒劲秀美、气意连贯,稳重大方、气势逼人的效果。由于刀刻的缘故,甲骨文的转折少圆转,多是由两笔交接而成,因而交接处方折居多,峻骨爽气,清癯犀利。有时为了避免交接形成的圭角和雷同,在两笔交接之处,常常是笔断意连,活泼生动,自然天成。

  其弯曲笔画,也始终保持中锋的瘦劲圆浑,同样彰显孙过庭称赞的“篆尚婉而通”之美,“弯”而愈劲,“曲”而能筋强骨健,即如折钗股。于婀娜中保持刚健和遒劲,圆浑中仍不失润丽和柔媚,且刀笔流畅,气息贯通,风神毕现。而有些一笔写不下来的复杂“弯曲”,虽为分段重新起笔书写,但于接点处既不留空隙又不留接点,更是显得起伏连绵,峰回路转,曼妙多姿。

  结构

  甲骨文书法的结体,为汉字的字形之态奠定了基础,其字体以长方形为主,形体大多是5∶8和5∶3的形态,符合黄金分割率的原则。汉字是在象形字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甲骨文中,象形字占有相当的数量,一些非象形的会意字、形声字,就其构成的各个部件来说也都是以象形为母体,所以说甲骨文的象形字,真正体现了“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概括地表现出物象最基本和最富有特色的那部分。

  正是由于字体具有象形的特点,在结体上随体赋形,任其自然,而且往往一个字有很多种不同的字形体态,使甲骨文字的结构更加千姿百态。所以,甲骨文的字体结构虽以端正为基础,却不拘于端正,在字的结构上常常显示出灵活性、生动性和多样性。其形体态势的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因势而行,不拘一格,又以一个重心为基础,使其参差错落,穿插迎让,偃仰开合,顾盼呼应,动静起伏,在灵活自由、错综变化中,又显得均衡、对称、稳定。甲骨文的结体重视构形上的稳中有动、欹中有正,既能体现恣意的创作情感,又合理自然,不着雕痕,体现了书家对宇宙法则和造化神功的体认。

  章法

  甲骨文刻辞的章法,基本形式是直书,有右行的,也有左行的。我们现在书法创作的自上而下书写,自右而左排列的章法格局和传统款式,便是由甲骨文最先确立的。

  在章法布白上,甲骨刻辞的又一特点就是它注意材料的大小、形状和卜辞内容多少及卜兆纹路进行铺张。如有的多条卜辞并列,每条卜辞因字数多少的不同,行首和行尾便不齐平。有些方形字的多条卜辞,往往排叠成塔形结构,错落有致,显得美观。有的整版文辞密密麻麻,犹如繁星密布于天穹,有的布置稀疏,字与字之间距离很大,上中部留出大片空白,仿佛十五的夜晚,月明星稀,给人一种旷达恬静、神清气爽的感觉。有的文字从上直落而下,下部留有很大空间,给人一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感觉。有的则将数条辞分成数块字群,以不同的排布方式,分置于不同角落,宛如高明的军师巧布的疑阵,令人莫测虚实。

  总之,刻辞章法具有天然浑成的效果,参透着先民们对美的追求。字与字大小相间,错落有致,各个殊异,行与行参差有序,行文自然,各具姿态。纵横依其势,变化因其形。其虚实相生、率真质朴的艺术效果,极具审美价值,这正是甲骨文章法的独特魅力。

  (作者为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甲骨文书法之美

2020-06-12 10:25 来源:江西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