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式口罩,多元文化万花筒

2020年05月18日 12:51    来源:环球时报    宇同

  印度的文化和宗教以多样性闻名于世,疫情当前,大家都需要佩戴的口罩在印度也是多姿多彩。

  各种“朱噶”口罩 

  印地语有个词汇——“朱噶”,意思是利用现有的简陋条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据印度《浦那镜报》报道,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卫生部门官员在疫情早期就号召人们用手绢来替代口罩。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早就朱噶出了各种替代品。如果手绢可以当口罩,那这个防护标准很容易达到,印度传统服饰就自带了遮面功能,可以帮到那些没有条件购买口罩的人。

  印度人使用手绢的比例远比中国人高,在我国随着面巾纸的普及,使用手绢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但在印度因为人们一般习惯用水来进行便后清洁,所以手纸和面巾纸基本没啥用武之地。相应的,人们也就更习惯用手绢来擦鼻涕。尤其是男人,出门基本都会带着手绢。疫情以来,在必须戴口罩时,比如在商店排队,许多印度男士是用手绢代替口罩遮面的,很像武侠片中的蒙面大侠。

  而对于印度女性来说,利用自己的服饰遮面就更方便了,用纱丽、头巾或者披肩都能够简单做到。先说说纱丽,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南亚地区传统服饰,纱丽是每位印度妇女的必备品。其实所谓纱丽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就是一条5米多长、1米多宽的长方形漂亮布料。穿的时候将纱丽围在腰间,末端搭在肩上,不用一针一线,却能尽显女性美态,而且也不存在是否合身的问题。仔细想来,纱丽其实就是体现朱噶精神的一个范例。据说在古时候,纱丽的末端并不是到肩膀为止,而是要继续向上,将女性的脖子和头脸全都遮住。在现代比较传统的农村地区依然会有类似习俗,要求妇女外出的时候用纱丽将头发和脸都遮起来。

  头巾和披肩也是印度女性常见的服饰,既可以遮阳,也能够御寒,现在还增加了口罩的功能,在排队买东西的时候常能够看到女性用头巾或披肩遮面,真可谓是“一衣多能”的“防疫先锋”。从头巾的称谓来看,就有“古恩哈特”“古姆塔”“奥德尼”等七八种名字,这也可以看出印度女性的头巾跟当地的语言一样丰富多彩。

  锡克教男子的难题

  从印度传统宗教文化来看,印度有些人天然就属于戴口罩的适宜人群,而有些人则正好相反。

  印度女性是天然适宜戴口罩的人群。从印度的传统来看,人们提倡妇女遮面,主要目的当然是避免男性看到女性的容貌而产生邪念。据说在古时候,奇托尔王国的帕德玛瓦蒂王后就是因为没遮面才引来敌国国君的觊觎,最终招致亡国之祸。中世纪以来,印度上层社会普遍接受并实施了深闺制度,女性外出必须遮面逐渐成为一种行为规范。还有一种说法是妇女经常用带有馥郁香气的化妆品来美容和护发,外出的时候遮住头面可以阻挡香气外溢,而这些气息会招来恶魔和邪气。印度耆那教教徒出门也是用白纱遮口的,因为他们推崇绝对的非暴力和不杀生,“戴口罩”为了不伤害小飞虫。

  而锡克教的男子则是天然不适宜戴口罩的那群人。首先,锡克教男子按照教义规定都要蓄须,试想留着一蓬大胡子戴口罩怎么可能严密。其次,锡克教男子是必须要缠头的,而缠头巾一般是要将耳朵全部或大半遮住的,这样一来,常见的挂耳式口罩就没法戴了。由此看来,如果印度警察在街上逮到锡克男子不戴口罩恐怕很难施以惩罚。因为印度法律对这种因为宗教习俗而产生的违法违规还是很宽容的,根据印度交通法,所有人骑摩托车必须佩戴头盔,但锡克人可以例外,原因是没有头盔能够大到可以套在锡克缠头巾的外面。在军队也是这样享有特殊待遇,锡克士兵可以不戴军帽,而是佩戴与军装同色系的特制缠头巾。

  东西方遮面的不同

  有人总结过,欧美等西方国家的人不爱戴口罩是有其传统原因的,因为东西方有文化差异,看东方古代的侠客夜行的时候都是黑巾蒙面把口鼻遮住;而西方却相反,不管是义侠佐罗还是蝙蝠侠,他们更习惯使用眼罩,而不遮口鼻。不论其玩笑成分有多少,这种现象却是真实存在的。而在印度,在某种特定场合下我们却能够同时看到这两种遮面方法,那就是——婚礼。

  在印度婚礼上,按照习俗新郎和新娘都是要遮面的。不同的是,新娘是按照东方习俗戴面纱遮住口鼻,挡住脸的下半部分;而新郎则是有点像西方习惯那样,不遮口鼻,而用类似冠冕一样的东西遮住眼睛。新娘遮面的目的是表示忠贞,寓意是美丽的容颜从此只允许自己的新郎可以随意看。新郎遮住眼的目的同样也是忠贞,寓示着这个男人已经“名草有主”了,从此以后眼睛不能乱看其他姑娘了,只能盯着自己的老婆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印度式口罩,多元文化万花筒

2020-05-18 12:51 来源:环球时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