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之美,存于山水间

2020年05月18日 09:19    来源:解放日报    彭薇

  在湖南张家界岩河风景区内,有这样一面心形湖泊,自然成形,如同镶嵌在山间的宝石,当地人称它“天使之泪”。近日,张家界岩河风景区向全球发出征名,为天坑湖泊取名。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风景,是大自然的“馈赠”。作为地质奇观之一“天坑”,分布在全世界各地。它是怎样形成的?人类敲开天坑之“门”,又有哪些奇妙的故事?

  天坑属喀斯特地貌

  张家界岩河风景区的天坑湖泊,四周林木茂密、峭壁环绕,属于喀斯特地貌。险峻的地形如天然屏障,少有人踏足,至今保持着原始生态面貌。

  这一“天坑心湖”是由摄影爱好者在附近航拍时偶然发现的,已在抖音、微博上引发不少人关注。据初步测量,整个天坑深度约200米,湖面面积超过200平方米,湖水四季恒温,碧绿清澈。

  天坑,是指“发育”在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的一种周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喀斯特负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形成于碳酸盐岩层中的天坑共有两种成因类型:塌陷型和冲蚀型。

  塌陷成因的喀斯特天坑是由地下河强烈的溶蚀侵蚀作用导致岩层的不断崩塌并达到地表而形成。它的发展由地下到地面,经历了地下河洞道、地下崩塌大厅、地表天坑几个形成阶段。塌陷型天坑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主要类型,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如小寨天坑、大石围天坑群、小岩湾天坑、龙缸天坑等。冲蚀型天坑是在特殊的地质、地貌与水文地质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落水洞式或盲谷式天坑。目前,全世界仅发现了两例。

  2001年之前,类似地貌在全国各地有不同叫法,如“龙缸”“石院”“石围”“岩湾”等,而天坑只是对重庆奉节县小寨天坑这种景观的特称。2001年,我国学者正式提议将这种喀斯特地貌命名为“天坑”。如今,“天坑”用汉语拼音“tiankeng”通行国际,这是继峰林(fenglin)和峰丛(fengcong)之后,第三个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术语。

  仿佛步入另一个世界

  在地质学的知识谱系中,喀斯特的峰丛、峡谷、石林被称为正地形,溶洞、漏斗、洼地、地下河被称为负地形。对不少旅友来说,负地形地貌藏着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可能比正地形更为精彩。

  位于陆家嘴的上海中心大厦是高层地标式摩天大楼的典型代表,如果乘电梯前往顶层,不少人会有这样的感觉:整座城市好像迅速“下沉”,就连420.5米高的金茂大厦和492米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也瞬间“落”入脚下。你知道吗?就连上海中心大厦这样的摩天大楼,比“小寨天坑”仍旧“矮”了34米。

  作为喀斯特负地形的奇观,小寨天坑位于重庆奉节县小寨村的一座1300多米高的大山之中,坑深666米左右,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天坑。旅行爱好者、复旦大学文学学士尹学龙曾在《地名古今》中这样描述行走于小寨天坑的感受:陡峭,在视觉中夸大了绝壁的深度。越是俯身探望,越是加剧了深不可测的绝望感。在壁间栈道下行了很长时间,好几次感觉快到了坑底,近前一看,下面仍然黑乎乎一片……天越来越小,坑越来越深,光线越来越暗,坑中的植物全变了模样,在地面上认识的花草不见了,一些奇异的藤蔓和蕨类逐渐增多,仿佛进入另一世界。

  在他看来,天坑地缝,在塌陷中昭示着山与水的生死之恋。断崖、陡坡、滚石,对于山,是粉身碎骨的陷落;对于水,却是飞速流泻的宝贵地势。山体崩塌,换来地下河的兴盛。水借陡峭地形奔流而下,势不可当。

  在广西百色,还有一座自然成形的“天坑博物馆”——乐业大石围天坑。作为罕见奇观,乐业大石围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这里分布了24个大天坑,而且分布非常密集,整体分布在乐业20平方公里范围内,堪称世界之最。

  乐业的地质构造成“S”形,而这一天坑群正好处于中部位置。岩石层随着自然变化,扩张的“地盘”越来越大。大石围天坑中,最大宽度600多米,深度也有600多米,四周皆是悬崖陡峭,其整体形状好似一个火山口,直插云霄。天坑内,植被覆盖率高,是飞禽的自然栖息地。如果碰上大雾天,天坑增加了许多神秘感。

  神秘村落隐居于天坑中

  形形色色的天坑,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力量。可是,在云南昭通,有一处特殊的天坑——大锅圈天坑,它是世界上唯一有人类生活的天坑。

  大锅圈天坑的直径600米,四周也是悬崖峭壁,海拔约1440米,天坑平均深度120米,最深的地方达150米,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型铁锅。在这个天坑底下,还隐藏着一个小小的村落。村子只有8户人家,有30多人。这里有茂密的植被、清澈的流水、陡峭的山崖和新鲜的空气。人们在此播种采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过着质朴简单的生活,就像生活在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最初时,大锅圈天坑没有通往外界的路,人们出行都靠绳索。据当地老百姓说,1953年,一批麻风病人被送到大锅圈隔离治疗,于是天坑里就有了第一代居住者。再后来,他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一代代延续。后来,这里修出一条羊肠小道,当地政府又将一条通往一个溶洞的土路硬化,方便村民与外界沟通。一些人走出天坑,投入外面的世界,而一些老人一辈子没离开过这里。

  根据资料显示,中国北京、南美洲、非洲等地较为有名的回音壁或回音谷,其最长回声也不过8秒。而站在大锅圈天坑里高喊一声,喊声由近及远传送,回声持续时间在20秒以上。实地走访中,大锅圈天坑的信号也让不少旅行者感到稀奇:在天坑顶部时,手机没有信号,可走到100多米深的天坑底部,手机信号满格,通话质量良好,发微信、收邮件也很顺畅。有人猜测说,大锅圈天坑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信号接收器,也许天坑内存在的某种金属元素帮助接收了卫星信号,但具体原因还需专家实地考证。

  天坑内与珍稀动植物共眠

  神秘又壮观的天坑,让人不断有探索欲望,吸引了专业摄制组的到来,制作了关于天坑主题的纪录片,用镜头将天坑的神秘与峻美呈现给公众。

  2017年5月,央视科教频道摄制组来到陕西汉中天坑群,历时40多天艰辛的实地拍摄,取得素材长达344个小时,制作纪录片《汉中天坑》。对摄制组来说,最奇特的经历要数洞底居住三天两夜,并与珍稀动植物同眠。这里的禅家岩地洞河天坑被国内外专家称为最美天坑,底部分布着大大小小49个溶洞。在坑底溶洞内拍摄,吃住活动全靠头灯和手电照明,大部分时间处在漆黑环境中,是真正的“暗黑之旅”。

  他们一路发现、遇见奇特的动植物。比如在岩壁生长的植物“粉叶报春”,这是天坑特有的植物。苔藓及周围的一些附生植物与它是共生关系,叶子背面有金黄色的粉末,所以叫作“粉叶报春”。还有一只从未见过的动物跑来偷吃食物,给寂静的夜晚带来了乐趣。这只动物长得像老鼠,但太大;又有点像兔子,但耳朵又小了点。它的肚皮上的毛是白色的,背上是灰棕色,眼睛像大熊猫,也有黑眼圈。后经专家确定,这种动物叫白腹巨鼠,是一种珍稀的啮齿类动物,被录入世界珍稀濒危动物红皮书里。这种动物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下才有,生活在洞穴当中,昼伏夜出,以植物性的食物为主。

  当山河的瑰丽与人文秘境的面纱被逐一揭开时,峻美风光让人赏心悦目,而完整保存来自这份大自然的创造,亦是人类的使命。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天坑”之美,存于山水间

2020-05-18 09:19 来源:解放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