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培育一批“带货”主播 促进线上消费

2020年05月15日 10:1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5日讯 为加快培育发展线上业态,着力促进线上消费,推进商务工作智能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更高质量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日前,重庆市商务委员会正式印发《加快发展线上业态促进线上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实现“上网触电”全覆盖,网络零售额突破1500亿元、网上消费额突破2200亿元,初步形成业态丰富、服务范围广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线上业态体系和线上消费环境,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点击查看更多政策原文

  围绕丰富完善一批线上业态、培育壮大一批线上主体、打响做靓一批线上品牌、构建一套有力的支撑服务体系、营造一个放心的线上消费环境等主要任务,《实施方案》提出,围绕重庆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发展汽摩、食品、火锅等行业或细分市场深化运营的垂直电商。培育一批“带货”主播,建设一批直播电商供货基地,推进基于优质内容传播的内容电商发展。探索发展无人超市、无人商店、无人餐厅等新零售业态,推广应用VR“线上试衣间”等线上体验模式,积极建设沉浸式体验的超级体验店。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

  《实施方案》强调,引导传统拍卖深化新技术应用,推动“互联网+拍卖”建设,拓展行业空间,提升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网店建设、营销推广、视频美工和代运营等服务业,提升线上发展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个性化订制、柔性化生产”模式,打造“小而美”网络品牌。规范发展“网红经济”,鼓励以短视频、直播等社交媒体新形式重构营销模式。推动“云批发”“云生活”“云旅游”“云海淘”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塑造重庆线上品牌形象。

  为进一步提升提升线上生活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培育网络文学、影视、艺术等互联网数字内容产业,大力发展网游、手游、直播等在线娱乐产品,做大数字娱乐规模。加快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推进旅游企业和旅游电商合作,积极开发移动端APP、PC端电商销售平台等,提升全方位线上线下精准营销服务水平。鼓励支持相关机构、创意设计企业针对历史遗迹、文化古迹、著名景区、博物馆、图书馆等,开发一批虚拟再现产品,培育虚拟再现服务和体验消费。

  以下为政策原文:

  各区县(自治县)、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商务主管部门:

  现将《加快发展线上业态促进线上消费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

  2020年4月10日

   加快发展线上业态促进线上消费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发展的意见》(渝府办发〔2020〕25号)等文件要求,加快培育发展线上业态,着力促进线上消费,推进商务工作智能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更高质量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开放共享、融合创新、变革转型、引领跨越,丰富完善线上业态,培育壮大线上平台,孵化打造线上品牌,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努力促进产品数字化、服务在线化、资源共享化。到2022年,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实现“上网触电”全覆盖,网络零售额突破1500亿元、网上消费额突破2200亿元,初步形成业态丰富、服务范围广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线上业态体系和线上消费环境,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二、主要任务

  (一)丰富完善一批线上业态

  1. 创新发展线上销售模式。围绕重庆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发展汽摩、食品、火锅等行业或细分市场深化运营的垂直电商。引导产业龙头企业等加强产业资源整合,完善信息服务、交易服务、数据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功能,促进产业重构,提升产销效率,大力发展产业电商。引导支持拼团裂变式电商平台建设,稳妥推进社群分销平台发展,推动便利店、快递取送点、物业等与社区团购服务深度融合,鼓励线上营销、渠道、用户、库存等多中心运营和服务,探索发展去中心化电商。积极推广视频技术在商业营销上的应用,深化基于场景的个性化互动体验,培育一批“带货”主播,建设一批直播电商供货基地,推进基于优质内容传播的内容电商发展。探索发展无人超市、无人商店、无人餐厅等新零售业态,推广应用VR“线上试衣间”等线上体验模式,积极建设沉浸式体验的超级体验店。开展消费服务领域人工智能应用试点,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扩大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5G+4K”等新技术应用,拓宽智能消费新领域。

  2. 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新场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加快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地理位置服务等信息技术应用,建立覆盖实体店、电子商务、移动端和社交媒体的全渠道营销新体系,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全方位、全天候满足消费需求。推动商圈利用5G、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科技时尚、服务智能、跨界融合等方面提档升级,以五大核心商圈为重点开展智慧商圈创建工作。推动大型商场(商业综合体)和超市积极发展“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体验”新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推动商品交易市场利用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鼓励商品交易市场向具有商品展示、价格形成等功能的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分拨中心、结算中心等转变,实现市场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强化与电商运营主体合作,推进城区菜市场“数字化”改造,鼓励引导品牌连锁便利店加快智能化改造、融合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研发线上产品,拓展线上销售,采用“社区团购+集中配送”“中央厨房+线下配送”“无接触配送”“餐饮+零售”等新发展模式进行经营。支持跨境电商平台进一步发展线下门店,推动跨境电商线上线下互动融合。鼓励再生资源企业建设信息化回收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回收”“线上预约+ 线下回收”新模式,推进行业转型升级。

  3. 提升线上生活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打造“网上餐厅”,鼓励引导餐饮单位深化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搭建CRM、营销、客服等餐饮系统,开发APP、小程序等外卖平台,加大直播、短视频等营销力度,提升服务水平,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着力发展线上生活服务业,推动家政、人像摄影、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行业利用互联网思维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场景化服务快速聚集顾客、标准化服务提升队伍素质。积极培育网络文学、影视、艺术等互联网数字内容产业,大力发展网游、手游、直播等在线娱乐产品,做大数字娱乐规模。加快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推进旅游企业和旅游电商合作,积极开发移动端APP、PC端电商销售平台等,提升全方位线上线下精准营销服务水平。鼓励支持相关机构、创意设计企业针对历史遗迹、文化古迹、著名景区、博物馆、图书馆等,开发一批虚拟再现产品,培育虚拟再现服务和体验消费。

  4. 探索发展线上商务服务模式。发展“线上会展”,抓好品牌会展活动的官网、微信公众号、APP等互联网平台打造,推进“智慧国博”等智能化会展场馆建设,打造“线上智博会”“线上西洽会”等永不落幕的展会,推动柑橘节、橙博会等产销类展会上线。开展“线上招商”,构建“投资重庆网”“投促项目库”“投促资源库”“投促活动库”线上招商体系,“面对面”与“屏对屏”并用,建立线上线下融合招商机制,激发招商活力。推动法律、广告、中介、信息咨询等专业服务线上发展,消除沟通时空障碍。探索远程办公新业态。通过积极推动扩大服务业开放拓展服务贸易新市场。

  (二)培育壮大一批线上主体

  5. 壮大本土特色线上平台。加大知名平台企业招引力度,引进国内外知名线上平台企业在我市设立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建设区域营运中心、物流中心、结算中心及研发中心等,鼓励推动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扩大在渝投资规模。强化本土平台培育孵化,培育壮大猪八戒网、E宠商城、渝欧等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垂直平台,支持做强“生猪交易市场”“柑橘网”“有牛网”等特色平台,鼓励打造“啄木鸟”“重庆酒店”等服务平台,引导建设“重庆会展云平台”“重庆文旅商贸智慧平台”等会展平台。加大网商微商培育力度,发展善运营有实力的网商微商。到2022年,力争培育龙头线上平台企业30家。

  6. 推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利用深度学习、智能推理等算法优化推荐引擎与网销产品设计服务,推广应用智能存储系统实现订单周转和库存智能预测。鼓励支持大型商场(商业综合体)打造智慧商场,支持传统批发市场建设网上商城或数字化综合平台,推动大型超市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支持新零售便利店建设。推动生活服务企业发展线上接单、线下服务模式,鼓励洗染、家政、美容美发企业与“58家政”等平台合作,推动火锅等加大外卖业务发展力度。引导传统拍卖深化新技术应用,推动“互联网+拍卖”建设,拓展行业空间,提升服务水平。鼓励中小企业发挥专、精、特、新的优势,应用第三方平台,开设网上旗舰店和专卖店,积极开展在线营销。到2022年,力争商场、市场、超市等商贸企业和家政、美容美发等生活服务企业数字化渗透率超过80%,打造智慧商场50家、智慧(网上)菜场100家、智慧连锁便利店500家,推动10家市场、100家超市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10000家以上各类线上应用企业。

  7. 培育支撑线上发展的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网店建设、营销推广、视频美工和代运营等服务业,提升线上发展的服务能力。有效整合云计算、大数据、软件供应和系统集成等业务,培育一批专业化技术服务商。引导金融企业和机构加大对电子商务企业的服务力度,提高电子商务企业融资能力。持续推进国家、市级电商示范基地建设,鼓励有产业基础和电商潜力的区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集孵化培育、配套服务、物流快递等于一体的电商产业园,打造线上产业实体载体。

  (三)打响做靓一批线上品牌

  8. 提升线上商品和服务品质。围绕线上消费特点,深挖重庆消费品工业和农特产品的潜力和优势,加强网络消费品工业生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消费品、农特产品网货生产加工基地(园区),促进消费品、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电商化、品牌化改造,倡导“优质优价”。利用智能引擎、供应链协同等推动消费者直连制造商,探索发展C2M反向定制等多元化、个性化网货生产方式。推动餐饮、家政等服务行业完善标准体系,实施标准化服务流程和操作,开展标准化技术培训,提升线上服务质量。鼓励支持电商平台利用智能技术赋能服务,优化购买、售后和维权等流程,强化营销、产品质量等监测,提升平台消费体验。

  9. 打造线上消费品牌。引导电商企业以数据为依托,精准匹配网络消费新需求,大力发展“个性化订制、柔性化生产”模式,打造“小而美”网络品牌。鼓励支持中华和重庆老字号触网营销,推动更多名特产品龙头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大力拓展线上业务,抢占线上消费市场。加快实施农村电商品牌“528工程”,加大火锅底料、自热火锅、速食重庆小面、麻花等特色产品营销力度,着力打造网络热销爆款。运用APP、社群营销等手段加大重庆火锅、重庆小面等营销力度,培育一批知名线上餐厅和餐饮品牌。支持“啄木鸟”等家政平台整合行业资金,加速拓展市内外市场,打造一批线上家政品牌。到2022年,培育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线上品牌100个,打造品牌“网上餐厅”300家、“在线住宿”100家、“线上家政”30家。

  10. 强化宣传和营销推广。推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相结合,加大重庆线上产品和服务宣传推广力度。鼓励发放消费券,组织开展“6.18电商日”“电商扶贫爱心购”“订一批网单”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促销活动,推动“云批发”“云生活”“云旅游”“云海淘”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塑造重庆线上品牌形象,提高重庆线上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重庆线上品牌销售规模。支持鼓励企业强化各渠道资源整合,深化数字化管理营销工具应用,参加各类线上平台举办的促销和宣传推广活动,做大销售规模,提升品牌价值。规范发展“网红经济”,鼓励以短视频、直播等社交媒体新形式重构营销模式。

  (四)构建一套有力的支撑服务体系

  11. 强化数据驱动。集成整合商务领域数据信息,推进跨领域、跨业务关联分析,加快建设智慧商务大数据平台,为商务领域的精细管理、智能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支撑。推进商务工作智能化,大力引资、引智、引技,着力发展智慧商务,深入挖掘商务领域大数据的政用、商用、民用价值,促进商务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深度融合,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12. 健全物流配送体系。发展主城区分区化、远郊区县城乡一体化共同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模式,建设快递物流公共配送中心和以快递实体门店、智能快件箱等为载体的城市末端公共取送点。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电子商务集配中心,推进农产品产地、集散地和加工区的冷藏保温仓储设施建设,鼓励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强化快递物流配送服务。继续探索推进“无接触”配送服务,鼓励发展精准投递、无人运输等配送方式,促进线上业态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

  13. 加强人才支撑保障。进一步发挥高校、民间智库、社会培训组织、平台企业的优势,构建多样化的电子商务培训组织体系,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互联网、在线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为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线下企业线上转型等提供人才支撑。

  (五)营造一个放心的线上消费环境

  14. 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强化法治保障。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规范各类涉网经营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加强对互联网广告和信息发布的监测监管,加大对网络虚假违法广告和违法信息发布的查处力度。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力度。提高信息发布、信用服务、网上交易、电子支付、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纠纷处理等线上服务的规范水平,面向不同线上业态发展需求,加快服务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和推广应用。

  15. 加强线上消费权益保护。严格落实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鼓励线下实体店自主承诺无理由退货。将消费者投诉举报作为网络案件线索的重要来源,督促、引导网络经营者和网络交易平台健全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及时发布网络交易风险警示信息,提高网络消费者和经营者的风险防范意识。推广应用电子票据、电子合同、电子检验检疫报告和证书等,探索建立线上交易纠纷解决和产品质量担保责任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监督功能,加大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

  16. 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强化线上业态发展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动信用信息互联共享,探索建立适合线上业态发展的治理体系。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大力优化线上消费环境,加大力度打击网络刷单炒信等黑色产业链。加强线上业态统计监测,做好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数据监控,为公众提供消费预警提示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线上业态发展和线上消费促进,加强信息共享、平台搭建、业态培育、行业监管等方面统筹协调,及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把发展线上业态、促进线上消费摆在突出位置,理清发展思路,把握关键环节,细化工作措施,强化责任落实。加强指导督促,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二)加大政策扶持。立足线上业态、线上消费实际,瞄准重点领域环节,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精准发力,落实产业扶持政策,优化政务服务、要素供给、市场监管等相关营商环境,引导社会资本对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优秀线上企业进行梯度支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支持线上业态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税收、用地等支持力度,出台企业培育、人才引进、示范创建等政策。

  (三)完善统计体系。探索建立能够科学客观反映线上业态、线上消费发展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推进建设线上企业名录库,强化线上业态、线上消费数据统计监测与分析。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研究,为有关部门及开放平台提供决策参考。建立平台风险防控及统计监测系统,分析线上业态、线上消费的交易风险,为精准监管和服务提供支撑。

  (四)推动创新发展。不断推进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线上业态自身发展要求,强化政府在产业规划、政策引导、法规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合力推动线上业态发展,促进线上消费。以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等示范试点创建为契机,引领线上业态创新发展。强化技术创新,注重商户赋能,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推进线上业态可持续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重庆:培育一批“带货”主播 促进线上消费

2020-05-15 10:1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