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世界读书日:不过是平常的一天

2020年04月23日 16:1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众所周知,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件很矛盾的行为,它重要但不紧急,是一个人私密的行为却可以公之于众。很少有人刻意的记着这个日子,读书日——对于习惯读书的人,这是平常的一天,对于不习惯读书的人,这也是平常的一天。 

  在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综合阅读率为81.1%,较2018年的80.8%提升了0.3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9.3%,较2018年的76.2%上升了3.1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9.3%,较2018年的59.0%上升了0.3个百分点。   

  对于文化消费来说,文化消费的绝对通货不单单是“钱袋子”,更多的是时间。对读书这件事儿来说,阅读一本书至少现在依然是系统化、完整化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最佳方式,从文化消费者而言,吸引眼球和占据时间的方式太多了,读书却好像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尤其是对于纸质书的阅读。 

  纸质书:甜蜜的“负担” 

  “我现在宁愿去淘宝买纸质书的影印版,也不会轻易的买一本纸质书,书太多太沉了。”一边举着kindle一边举着手机的南京某高校毕业生如此说道,“我现在很烦心大学四年的书该怎么办,从宿舍带回家,太沉。”一本300多页纸质书或许不那么沉,但是搬空一整个书架或许会真的质疑自己的臂力是否承受得起“知识的重量”,更何况“蜗居”的生活并不会给“知识”留出多少空间。 

  根据国民阅读调查,成年人纸质书阅读的逐渐下降,2019年,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略低于2018年的4.67本。成年人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9.69分钟,比2018年的19.81分钟减少了0.12分钟,仅超一成(12.1%)国民平均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图书,与2018年基本持平。阅读已经不是人们获取精神食粮的唯一途径,电影、电视、漫画,甚至短视频、游戏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提供知识和经验的产品。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纸质书? 

  书籍的文化意义并不是由一张张纸承载的,而是文字——这是所有媒介中最适合承载思想的符号形式。北京大学教授彭峰曾在阐述朗格的符号学时写道:“词语命名概念,句子描摹事态,由此语言可以精确而方便地表达我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语言就是思想。”考虑到语言记录在纸面上时便将转化为文字,我们依然可以推导出“文字即思想。” 

  数字阅读:移动时代阅读的新翼 

  在纸质阅读下降的同时,数字阅读则越发活跃。据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0.41分钟,比2018年的84.87分钟增加了15.54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6.05分钟,比2018年的65.12分钟增加了0.93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10.70分钟,与2018年的10.70分钟持平;人均每天接触Pad(平板电脑)的时长为9.63分钟,较2018年的11.10分钟减少了1.47分钟。  

  “我一般会看网络文学,用手机APP,一天至少四个小时。”另一位受访者如此说道,采访时她还在吐槽自己尝试创作的小说没有进展。 

  据艾瑞咨询,2019年网络文学规模总计约180.5亿元,增长率约为14.3%。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止到2019年6月,全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4.55亿,占网民整体的53.2%,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5亿,占手机网民的51.4%。 

  网络文学的勃兴不仅仅是读者规模的扩张,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的创新题材和平台搭建为越来越多的作者提供了便利,大量的读者转变为作者,为阅读市场的供给产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数据显示,阅文集团2018年新增作家群体中,90后作家占比超过七成,95后作家占比接近五成。 

  而另一方面便是纸质书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传播。艾瑞咨询的报告称,2019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达到了204.9亿,纸质书内容转为电子书更符合另一些人群的消费需求——碎片化的时间,阅读环境的即时即地,阅读设备的便利等等。数字阅读的商业模式也已然成熟,付费阅读、订阅制阅读、内置广告、用户打赏等销售手段更为丰富。 

  结语 

  “你为什么去读书?” 

  “不为什么,我看书你还问我为什么?” 

  读书应该是一件平常事,可以有为什么,也可以没有为什么,所以,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也是平常的一天。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卓 )

漫谈世界读书日:不过是平常的一天

2020-04-23 16:1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