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生:我在须弥山修壁画

2020年04月16日 18:43    来源:宁夏日报    王玉平

  “每上一铲泥,每补一块色,清洗一条线条,我都在与元明时期的原州画师进行‘心灵对话’:‘我这样修,对不对?是不是您当年的心中所想,”4月14日,69岁的壁画修复专家王晓生谨小慎微地修缮着须弥山石窟壁画,生怕破坏了画师们当初的创意。

  4月1日开始,宁夏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须弥山石窟中的第1窟、第48窟、第50窟、第51窟中共计185.47平方米的壁画首次进行加固修缮保护。

  须弥山石窟开创于北魏晚期,西魏、北周、隋、唐连续营建,石窟艺术历时1500余年,是宁夏境内最大的石窟群。石窟壁画色彩艳丽,艺术手法高明独特,是十分珍贵的艺术品。

  长期以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须弥山石窟壁画出现了空鼓、起甲、覆盖等多种病害。

  王晓生及其专业团队对石窟壁画进行表面污染物清洗、起甲颜料回贴、局部全色等展陈性修缮工作,以期提升其艺术价值、详细记录壁画信息、建立完备的修复档案,为今后开展石窟壁画文物保护研究等各项工作奠定基础。

  壁画有病,全面体检

  王晓生团队第一次进入须弥山第48窟时,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油黑一片”:黑洞洞的石窟,四壁及窟顶如抹上了一层厚厚的黑漆,石雕佛像全身黑黝黝的,不见艳丽神采。

  佛像有病,壁画有病,亟需救治。

  壁画修缮不亚于一台大手术,须做好前期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查准病症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王晓生的儿子王喜荣等技术人员应用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等设备,对石窟干湿度、岩石风化程度等进行系统分析研判,全面掌握了壁画制作材料和工艺信息。

  王晓生指着一块鼓起的壁画说:“你看这块,因为石窟潮湿,壁画上抹的泥皮都鼓胀了起来,还有的被虫蛀空的,如不及时回贴加固就会大片掉落。”

  “再看这一块,颜料层已经脱落,精美的壁画已不见踪影,只能想象它的美。”

  “佛像、壁画上都生了一层黑污垢,足有一枚铜钱厚。有可能是当年修寺口子水库时,民工住在石窟生火做饭取暖熏的。”王晓生分析道。

  其实,关于第48窟黑污垢的形成原因,还有不同说法。有专家认为,可能是先前石窟香火太旺,1000多年的长明油灯熏、香烟燎,才形成这油腻腻的厚黑油层。

  经王晓生团队诊断,须弥山石窟壁画得了地仗脱落、空鼓、裂隙、酥碱、颜料层脱落、起甲、龟裂、风化、覆盖、涂写等杂症。

  修旧如旧,7名技师需要300天时间

  这次修缮加固须弥山石窟壁画时,对被烟熏黑的石佛像也一并进行清洗。

  修缮的第一道工序是除尘。王晓生团队用小软毛刷或毛笔小心翼翼地扫除附着在壁画和佛像上的尘土,对于裂缝还得用洗耳球进行吸尘或吹尘,然后才能精准定位病害的位置。

  “如果用大扫帚大扫除,不到一个小时就会打扫干净。但这不是文物修复的专业行为,这样会对文物造成人为的二次伤害。我们用专业软毛刷一遍又一遍清扫,仅第48窟,我们7个人除尘用了3天时间。”王晓生爱惜地看着清扫干净的文物说。

  第二道工序是加固。壁画清洗出来后,王晓生们对壁画空鼓、裂隙、起甲等部位,先用专用黏土泥浆和胶水进行加固,壁画稍干,再用棉签等滚动压平压实。

  1984年,在对须弥山石窟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时,曾使用了水泥进行加固,但现代水泥用在古代文物上,显得不伦不类,不符合文物修缮规矩。这次修缮须弥山石窟壁画时,王晓生们磨掉水泥,用当地黏土和泥进行加固。

  第三道工序是清洗。王晓生团队用竹棉签蘸着专用药水,一遍又一遍把固体黑渍泡软,再用竹刀进行清除厚污渍,一个人一天清洗面积不到一巴掌大。

  “古代画师具备的工匠精神让我们叹服。你看这片画着鎏金西番莲花纹的泥墙皮,古代画师是严格遵守配方,泥是配糯米制成,比水泥更耐久更牢固,窟里的砂岩都粉化掉落了,这泥皮历经上千年还好好的。这泥皮具有金属的硬度,我们清洗上百次,依旧坚硬如初。”王晓生指着一尊佛像后面的壁画说。

  日前,第48窟中心柱上的壁画基本上被清洗出来,神采奕奕,呈现出大气而简约之美。

  中心柱西侧,正中一幅袒露右臂的佛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佛像面部的威严;佛像右侧是一幅菩萨像,凤冠霞帔,富态华贵,笔法细腻;左侧也该有一幅菩萨像,可惜壁画已脱落;佛像顶部应画着千佛像,但只清洗出一幅。

  中心柱北侧也该有与西侧同样题材的壁画,但泥皮已全部脱落。

  这两侧未开窟凿佛像的原因,可能与北周时期的周武帝“灭佛”运动有关。

  记者采访时,中心柱东侧的佛像正在清洗中,坐佛面部还被黑色烟渍覆盖,但已能看见慈眉善目。左右侧各站立着一尊禅僧石像,消瘦清秀。左侧龛隔上已清洗出一幅坐佛壁画,但空鼓、裂隙等病害严重,王晓生正用小铲铲起一点点泥,进行加固回贴。

  中心柱南侧的石像和壁画只能用“惊艳”二字描述。佛像丰腴,面部虽已脱落但不失圆润。螺发头饰依旧清晰。鎏金衣纹凸起,线条自然,繁而不乱。“这次清洗才让这尊鎏金佛像再现给世人,原先被烟熏得黑漆漆的。”王晓生成就感满满。

  两侧各站立一尊菩萨像,体态修长丰盈。头部虽已脱落,但依旧能看出发髻高束。身着连衣裙,袒胸露脐,右手提裙,左手抱物。

  佛龛左右两侧各绘一幅莲花宝瓶壁画,尚在清洗中,但已然看见花在怒放、叶在勃发。

  第四道工序是随色。就是视壁画保存情况,对壁画进行补色。但王晓生他们这次尽量不做随色复原工作,尽可能让壁画保留历史遗留的本来面目,留存壁画沧桑的历史价值,这大概就是文物修缮苦苦追求的“最小化干预”和“修旧如旧”的目标吧。

  第五道工序是封护。在修缮好的壁画上喷洒专用药水,形成防护膜,防止壁画风化,保护壁画颜色。

  因为壁画修缮是细活里的细活,需要静心慢工,完成所有工序,王晓生等7名技师需要300天时间。“须弥山石窟壁画比我们的眼睛还要珍贵,我们会精益求精地修缮,让壁画延年益寿。”

  石窟壁画是北魏工匠画的吗

  春日的须弥山石窟阴冷潮湿,王晓生等壁画修缮技师们每工作两小时,就得到石窟外的寺院里晒晒太阳,暖暖身子。

  他们晒着太阳,喝着茶,也会聊聊壁画。

  有人依据石窟开凿于北魏晚期,历经西魏、北周、隋、唐连续营建的历史背景,认为他们修缮的壁画是北魏画师画的。

  但也有不同声音,认为是元明时期画师所画。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相比北魏至隋唐时期,元明时期固原的寺庙文化虽还繁荣,但其壁画已不及北魏至隋唐多彩绚丽;线条虽还流畅大气,但已无细密繁复之精妙;人物表情虽圆润慈祥,但缺少盛世的雍容自信。

  在场的宁夏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的研究人员还搬出固原博物馆收藏的北魏至隋唐的壁画说事。

  固原市南塬出土的北周李贤墓壁画是北周时期壁画的代表作。

  也许是快要进入隋唐盛世的缘故吧,北周李贤墓中的持团扇侍女壁画显现着一股单纯而富丽的气息。侍女安静而又自信,长圆的脸富态安详,乌黑浓密的头发堆起双髻像暴风雨挟持来的云团,眉毛高挑。圆顺的线条勾画着飞动的服饰,简洁的土红色,朴素的黑线条,让画面色彩简洁而又大方。

  伎乐侍女壁画上腾起欢乐的旋律。那侍女修长的手指握着一对轻巧的鼓锤,起落之间击出飞快而铿锵的鼓点。击鼓的侍女自己也随鼓点动了起来,飘起来的宽大的衣裙像春风拂动垂柳。

  通畅的丝绸之路让那个时期的中国开放而自信,从西亚而来的白种人可以成为达官贵人。

  ……

  一不小心就说远了,最要紧的是,如果有时间,还是自己去须弥山石窟探访壁画修缮的那些秘事吧!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王晓生:我在须弥山修壁画

2020-04-16 18:43 来源:宁夏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