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春晚故事多 营造浓浓年味儿

2020年01月25日 09:0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为近几年中国乡村的一道特色春节文化风景,乡村春晚讲述着乡村群众的文化故事,承载着乡音、演绎着乡愁、传递着乡乐、凝聚着乡情,也是村民富起来后寻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外在呈现。各地村民在这一方小小舞台上自导自演、施展才华,不仅是对乡风文明的继承和坚守,也是对乡村振兴成就的总结和展望,并且通过种种关于“年”的元素渲染了喜气祥和的新年氛围,营造了浓浓的年味儿。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节点。在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战中,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乡村面貌日新月异。这些发生在全国各地农村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变化及故事,从乡村春晚的节目中便可窥一二。随着2020年全国乡村春晚集中展示活动日前在浙江丽水启动,全国各地乡村春晚活动也拉开大幕。本版借8个省区乡村春晚编创、演出中的有趣、动人故事,管窥全国各地农村经济文化发展,作为我们解读乡村振兴的一组“文化密码”。

  湖南

  “竹山赶年”欢乐苗乡

  驻湖南记者 张 玲

  1月8日,冬日细雨中,紧锣密鼓筹备多日的“竹山赶年”迎新春大戏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热热闹闹地拉开了帷幕,四村八寨的苗族老乡们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喜庆丰收年。

  这场原汁原味的凤凰苗乡赶年大戏是2020全国乡村春晚的分会场之一。举办地竹山村是苗族聚居区,也是中国传统村落、湖南省旅游重点村、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口扶贫村。近几年,当地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村寨越来越美,村民参演的旅游演艺节目也持续火爆,神秘的苗乡吸引了八方游客,苗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这场喜庆热闹的乡村春晚就是竹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脱贫致富、走向美好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演出以“竹山赶年”为主题,通过“竹山‘蛮’味”“探秘竹山”“过瓜见(大年)罗”三大板块的演艺,呈现出浓浓的乡村年味和神秘的湘西元素。活动主会场设在村综合文化广场,与竹山苗寨融为一体,极具湘西特色的苗歌、苗鼓、苗舞、苗戏以及苗族“上刀山下火海”、土家茶灯等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展现了竹山村民脱贫致富的新景象和神秘苗乡的新面貌。其中,由龙殊妹等10多位竹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舞节目《操垢洞(苗语:竹山欢迎你)》,展现了竹山村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的生动图景。苗傩鼓词《水乳交融》则表达了苗汉兄弟间水乳交融的民族情。

  演出的同时,一支旅行团深入村寨“探秘竹山”,发现竹山的美人、美景、美食和特色文化内涵。“过瓜见(大年)罗”板块将气氛推向了高潮。四村八寨的村民和探秘的旅行团纷纷赶到主会场,把观众席变成主舞台,“竹山赶年”正式开始,为百姓祈福的刀梯爬起来,驱魔辟邪的狮子舞起来,吉祥的长龙耍起来,欢快的唢呐吹起来,幸福团圆的糯糍粑打起来,竹山的苗年热热闹闹地过起来了。

  这样一台精彩的乡村春晚离不开无数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辛勤的付出。“导演过1000多场文艺晚会,这一场无疑注定是要载入记忆深处的。”演出结束后,总导演、湖南省文化馆副馆长周固坚在朋友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为了这台乡村春晚,一个月来,周固坚三进竹山,走台连排时,他在寒风冰雨中站了10多个小时。“到最后,感觉双脚似乎成了冰条,我穿着棉衣在被窝里暖了一个小时仍没缓过来,但这台乡村春晚让我有着满满的成就感。”周固坚说。

  陕西

  腰鼓敲出精气神、铺就致富路

  驻陕西记者 秦 毅

  人们常说“扶贫先扶志”,对于家住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槐树庄村的李东东来说,脱贫首要依靠的就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当时打完腰鼓,最明显的感觉是对压力的舒缓,敲出来了精气神……”不久前,与另外15位鼓手在全国乡村春晚主会场(浙江丽水)上表演安塞腰鼓的李东东坦言,短短两三年时间,腰鼓已经改变了自己及家人的生活,不但让他们家成功脱贫,而且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李东东清楚记得,2016年12月,一个由当地扶贫、文化部门联合举办的针对贫困户的免费腰鼓培训班改变了自己。他之前也有一些打腰鼓的基础,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指导。那次培训后,他就开始参加一些小活动,渐渐成为一名鼓手。

  “每次打过腰鼓后,身上的压力就减轻了一些。”李东东说。对于一个30多岁的陕北汉子来说,全家的不幸或者说种种磨难都在他的肩上扛着,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父母身体不好、常年有病;他的第一个儿子不幸得了脑瘫,为了看病和进行康复训练,他花费了不少金钱和时间;妻子也体弱多病需要照顾。因此,李东东无法外出打工,只能就近找工作,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

  腰鼓带给李东东的绝不仅仅是精神的力量。“会打,又会教,这才能上一个档次。”细心钻研的李东东成长得很快,从2019年开始,他不仅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腰鼓手,更成立了自己的腰鼓培训班,除了在延安当地开班外,还时常到河南、广西等地开展腰鼓培训。

  如今,李东东把精力完全放在了腰鼓上。2019年,他在腰鼓上的收入近3万元。2020年,他打算成立腰鼓培训公司,进一步扩大规模。在家里经济情况好转的局面下,全家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改变,家人打算今年在老家承包一片地,搞土鸡养殖,让日子随着腰鼓铿锵有力的鼓点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

  安塞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等民间文化分别享有“天下第一鼓”“地上活化石”“东方毕加索”“信天游的故乡”等美誉。借助腰鼓之力成功脱贫的,李东东不是个案。2018年以来,安塞区大力实施“文旅兴业”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精心打造陕北新天地。本着保护传统优秀民间文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形成了以腰鼓表演和民俗观光为主题,集观赏、体验、生产、娱乐、居住、餐饮于一体的陕北地区最大的实景腰鼓表演基地,让传统腰鼓成为大家过上美好生活的得力助手。

  安徽

  三句半真是棒

  驻安徽记者 郜 磊

  1月8日上午,2020安徽乡村春晚六安市金安区翁墩乡杨公村专场演出热闹开演,现场准备的三四百个凳子都不够用,许多人自带椅凳或干脆站着看。除了文艺表演,村里还请来书法家为群众书写春联,四里八乡的乡亲闻讯赶来,个个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杨公村是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定点扶贫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村第一书记柏松介绍,演出的12个节目包括杂技、变脸、小品、歌舞、黄梅戏片段等,其中8个是当地干部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紧贴现实,文化扶贫特色浓郁,如歌曲串串烧《幸福生活甜蜜蜜》抒发群众脱贫致富的成就感、幸福感,老歌新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表达人们对新时代、新农村幸福生活的憧憬,快板书《传承家风树正典》赞颂优秀传统文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句半《美丽乡村杨公赞》:敲锣打鼓上台前,二零二零新一年,继续表演三句半,接着干!区委政府巧谋划,科学布局起点高,以点带面全推进,有成效!杨公村里大变样,处处都是新气象,今年住进新楼房,真是棒!

  这个节目由扶贫工作队员、村干部、文化站长和原来的老贫困户共同演出。从去年乡村春晚的三句半《脱贫攻坚杨公赞》到今年的《美丽乡村杨公赞》,表现了村里脱贫攻坚的新成效。每当老贫困户姚传喜敲响小锣,用夹着方言口音响亮地说出画龙点睛的“半句”时,台下总是一片掌声、笑声。

  今年73岁的姚传喜很乐意参加演出,节目排练10多次,他随叫随到,每次坚持到底。但毕竟年纪大了,背台词有些困难,他就找年轻人帮忙一遍遍重复,直到完全背下为止。问老人“为啥乐意排练和演出”,他说,亲眼看到村里建起漂亮的文化乐园,道路硬化了、水渠畅通了、路灯亮起来了,整村脱贫,包括他在内的120多户农民即将搬入新楼房,而且,村里如今给他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公益岗位,每月有1000多元收入,加上家里土地流转的收入,已经完全脱离了贫困。

  正因为如此,他在台上喜笑颜开,说出的台词那么响亮、自然,正因为如此,杨公村的村民才爱看这些接地气、说实情、鼓干劲的节目,因为他们都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见证人和受益者。

  内蒙古

  “一激动都唱跑调了”

  驻内蒙古记者 阿勒得尔图 通讯员 魏国清

  1月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西桥镇雷营子村举办的乡村春晚虽然只有短短1小时,但云直播吸引观众超48万人次。雷营子村村主任张平不无感慨地说:“舞台演出、农牧民文艺汇演、乡村大舞台……我看过好多,但这次感觉最震撼,特别是音乐快板《习总书记到锦山》,每句话都说到我心坎上了。”

  这个节目由喀喇沁旗文化馆张津悦根据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喀喇沁旗马鞍山村视察一事而创作,由马鞍山村村民武阁、李艳华等14人表演,通过朴素的话语表达出群众对总书记的真挚情感。此外,情景舞蹈《盛宴》展现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家乡、草原的情怀,歌伴舞《美丽家园》《咱百姓也要上春晚》《我眷恋的喀喇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脱贫攻坚以来农村的巨变;好来宝《格斯尔传》、情景诗朗诵《我爱我家》、歌舞《守望相助》和《牧民歌唱共产党》则弘扬了传统文化和民族团结。

  6年前,以“土路、土房”为特征的雷营子村是喀喇沁旗有名的贫困村,村民人均年收入3000多元;现在的雷营子村是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监测村、全国人居环境保障基本示范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201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去年底,长期吃低保的83岁老人腾学堂主动要求退贫,从而实现全村整体脱贫。

  参与并见证全村整体脱贫的村民赵云峰在乡村春晚上演唱了歌曲《守望相助》,唱完后他抱歉地说:“站在舞台上,满脑子都是家乡巨变,一激动都唱跑调了。”

  “雷营子村的演出是内蒙古乡村春晚的一个缩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文化服务处处长白俊明说,萌生于民间、根植于乡村、来源于群众的乡村春晚,是承载乡音、演绎乡愁、凝聚乡情的舞台,在内蒙古会越办越好、越办越精彩。

  浙江

  “国际村晚”搭起世界与侨乡的连心桥

  驻浙江记者 徐继宏

  挂灯笼、舞龙灯、放风筝、赏花灯、写福字、贴春联……随着春节的临近,浙江城乡一天天热闹起来。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有33万华侨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1月18日,在青田县油竹街道,来自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捷克、墨西哥、塞尔维亚、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国际友人和华侨代表与当地村民一起,拉开了“国际村晚”——“非遗过大年·2020浙江‘侨乡中国年’”序幕。

  “我1965年出生于青田县贵岙乡贵岙村。1993年,我和先生一起到比利时从事餐饮工作,1997年转到意大利罗马。这些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田也从过去偏远落后的浙南小山城变成了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欧陆地域风情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意大利华侨华人女企业家协会会长郑秀琴说,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花更多的时间,回家乡转转、看看,特别是希望她的两个在国外长大的孩子,能够对家乡有更多了解。这次,她接到“侨乡中国年”活动的邀请后非常激动,把孩子都带了回来,让他们充分感受中国传统佳节,了解家乡文化。

  据了解,以“乡村春晚+侨乡文化”为模式的“侨乡中国年”从2017年开始举办,迄今已举办了3届。每年春节,通过定向邀请、网络报名、华侨回国同行等方式,邀请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国际友人来到青田过年,共同参与乡村春晚,互动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村晚”更是通过网络直播“漂洋过海”,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友人关注。年货节、乡村民俗运动会、猜灯谜等系列活动,不仅让国际友人在互动中体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见证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发生的新变化。

  “春节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是联系海外游子和祖国的纽带。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有亲情的温暖、有乡愁的回味、有童年的记忆。我的两个孩子在意大利长大,现在,他们也越来越喜欢中国。乡村春晚,搭起了我们与家乡的连心桥。”郑秀琴说。

  贵州

  扶贫路上趣事多

  董金黄

  随着1月17日2020年全国乡村春晚(贵州)示范点展示活动在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举行,贵州省各地市乡村春晚陆续拉开帷幕。在凤冈县乡村春晚的节目中,有一个节目让老百姓看得津津有味,它是由凤冈县文化馆馆长欧阳俊伟创作的小品《脱贫趣事》。

  《脱贫趣事》讲述了一个丧偶的中年贫困妇女朱淑梅,在脱贫攻坚期间享受到了政策,通过饲养竹鼠成为专业养殖户,并成功脱贫的故事。而帮扶她的干部王东是一个畜牧业的技术人员,朱淑梅带了新培育出来的杂交竹鼠去感谢王东,不料被前来探班的王东爱人李梅撞见并产生误会。后来村书记李康达出面化解了误会,李梅和王东则一起投入到扶贫一线。

  “这个小品是根据脱贫攻坚期间的真人真事改编的。”凤冈县文化馆馆长、凤冈县锌硒茶乡艺术团团长欧阳俊伟介绍,驻村扶贫干部的爱人是一家畜牧业大公司的中层干部,为他们村带去了一个蚕桑养殖的新项目,带去这个项目首先是想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实际也是为了和爱人在一起奋斗,也有一个小心思就是想看住爱人,害怕爱人在扶贫过程中“出错”。这个项目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扶贫政策,经过几年努力,大家共同脱贫。恰好凤岗县琊川镇和进化镇临江村获得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的荣誉称号,编创者在这样“双丰收”的环境下创作了这个小品。

  “这个节目最重要的是反映了驻村干部的艰辛。”这是该作品引起村民共鸣的原因。许多驻村干部为了给贫困户谋出路就住在村里,很少回家,和村民建立了浓厚的感情,甚至很多扶贫干部的家人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脱贫攻坚出了一把力。在这个过程中,扶贫干部也与家人产生过误会、矛盾,但最终通过有效沟通得以化解,一起投身脱贫攻坚大决战中。

  欧阳俊伟同时也认为,创作这些文艺作品、宣传脱贫攻坚,可以更好地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要把帮扶和内在激励统一起来,把对农民的帮扶和其自身学习成长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扶贫,尤其是文化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和农民解放思想,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典型示范和积极引导,及时总结有益经验,形成工作模式、制度、机制,从而形成稳定的、可持续的扶贫脱贫工作机制和文化内核。

  四川

  边看演出边吃坝坝宴

  驻四川记者 付远书

  1月15日下午,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张场镇小河村的德祥文化大院里,第六届乡村春晚在威风锣鼓和热闹的舞龙表演中拉开帷幕。台上,莲箫《中国喜洋洋》、唢呐《黑土地》、扇子舞《天天好时光》、快板《乡村振兴》等一批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轮番登场。台下,众人一边观看表演,一边品尝农家坝坝宴,欢声笑语中充满了新春气息。

  德祥文化大院负责人文德祥是小河村村委会主任。2014年,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振兴,他将自家依山傍水的房屋改造成德祥文化大院,配置了电脑、音响、图书、投影仪、桌椅、无线网络等设施,不仅有传统的舞台,还有年轻人喜爱的卡拉OK厅,渐渐成为村里老少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好去处。

  借助文化大院的影响力,小河村又建立了柑橘合作社和农产品物流电商网络,多次组织开展农业水产养殖、农产品种植等课程培训,给村民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并通过生动形象的文艺表演讲解党的方针政策、普及法律法规等。

  文化大院助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又反哺文化大院,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德祥文化大院更具活力与朝气,聚集了一批新生代年轻农民齐心协力发展产业、群策群力开展文化活动。

  在德祥文化大院的带动下,丹棱县民间众筹文化大院因地制宜,形成了综合型、专业型、文旅结合型等各具特色的文化院坝:金藏唢呐文化大院将农村唢呐爱好者聚在一起,峨山老窖白酒文化大院展现当地白酒酿造产业,盆景园文化大院聚焦乡村旅游……丹棱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骆元介绍,截至目前,丹棱县已创建100个众筹文化大院,依托文化大院这个平台,不仅强化了党的基层领导作用,还满足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真正实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河南

  陈杏兰村每年玩出新花样

  记者 杜洁芳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福宁集镇陈杏兰村的知名度近些年随着乡村春晚愈发提高,村民对外介绍家乡时多半都会骄傲地来一句:“去网上搜搜,我们村有很多新闻。”

  对陈杏兰村村民而言,没有乡村春晚的春节不像过年。春晚是全村的大事,一年一个主题,不仅不重样,还能玩出新花样,从前几年的模特秀、传统游戏到今年的“年轻人狂欢”,乡村春晚让离乡在外的游子们归心似箭,也让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有了更多的期盼。

  今年,陈杏兰村把接力棒交给了年轻人。按他们的话说,今年的乡村春晚就是年轻人的狂欢。这下,在外务工的、读书的全都领了任务,年前回家商量出节目。

  “我得回去瞅瞅这帮孩子准备出什么节目。”每年都被叫回去出谋划策的河南军旅剧作家、“喷空”创始人陈红旭现在已经把春晚当成自己的分内事。1月15日晚,当他看到一群年轻人在村路两旁模仿抖音里的视频排练舞蹈《桥边姑娘》,赶紧掏出手机记录了下来。

  除了出节目的年轻人,春晚组织者和每家的老人也都出来给年轻人“撑场面”。春晚导演陈红杰、村支部书记陈改利一进腊月就得开始忙活,组织、策划并发动每家每户参与进来。

  春晚举办这几年,村民们都明显感觉到村风村貌发生了变化。“原先一到冬天,麻将声到处哗啦啦响;现在呢,大家都去学吹拉弹唱,为春晚准备节目。”陈红旭说。

  “记得有一年的主题是孝道,各家都得上台和父母说些感恩的话。有一家婆媳关系比较紧张,但那天,当婆婆在台上说心里话时,儿媳妇在台下哭成了泪人。”陈红杰说,乡村春晚不仅仅是歌舞弹唱表演,更是进行内心交流、勾起儿时记忆的情景再现。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乡村春晚故事多 营造浓浓年味儿

2020-01-25 09:08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