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呼我应”点单式服务撒播新时代文化种子

2019年12月13日 08:2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民呼我应”点单式服务撒播新时代文化种子——武汉新时代文明实践观察

  编者按

  文以载道,德以化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要以崇德向善的文明环境熏陶人、塑造人。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今年以来,武汉坚持深化基层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厘定群众需求、社会资源和服务项目“三个清单”,形成了群众“点单”、街乡文明实践所“送单”、区文明实践中心“派单”、志愿服务队“接单”的“民呼我应”模式,将1000余处公共文化场所设施纳入文明实践阵地,全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将志愿服务作为公益指标纳入市积分入户管理办法的“爱心银行”、为百姓免费提供健康咨询、纠纷调解的“美好市集”便民服务、以湖北渔鼓等形式演绎的十九大报告的解读……如今,在广袤的江城大地上,一次次通俗易懂的政策宣讲、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一个个融入时代特色的文化节庆、一件件紧扣民需的暖心服务,生动书写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做什么、在哪做、谁来做、怎么做”的“武汉答卷”。

  1、文明实践,守正是根基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首先是且必须是新思想的宣讲传播中心。”这是武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基点和愿景。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武汉市始终坚持党组织领路,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各试点区构建区、街(乡)、村(社区)三级组织架构,各级党组织书记牵头抓总,区委书记、街道党(工)委书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分别担任文明实践中心主任、文明实践所所长、文明实践站站长,从组织上确保党对文明实践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千家万户。

  如今,走进武汉的大街小巷、村庄院落、田间地头,不仅随处可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文化墙、宣传栏、文化石,还经常见到走村串户的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的“轻骑兵”。

  在各试点区组织开展的900余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中,黄陂区“周三有约”文艺志愿者宣讲队、蔡甸区“汉江讲坛”、新洲区“理论宣讲轻骑兵”、东西湖区的党员常青宣讲队,是群众眼中的“明星”。他们用“理论+百姓+文艺”“宣讲+文艺”等形式,全方位、广覆盖开展“文明实践·周三有约”“汉江讲坛”等形式多样的理论百姓宣讲活动,把党“想说的”和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使党的创新理论“既走入家门又打动心灵”,深受群众欢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两江交汇的武汉大地,正是一个个党员干部发挥“头雁效应”,文明实践才能守正行稳。

  东西湖区常青花园新区是全国文明社区,下辖5个社区,居住人口近10万。这么大的社区如何管理、如何服务,是一个城市治理的难题。新区党委在领导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发挥党员干部“头雁效应”,蹚出了一条“党员常青之路”。

  在常青花园社区门栋单元墙上,调研组看到各种记录着门栋党小组长和自愿亮明身份的党员信息牌。在常青花园开展的把“党员身份亮出来,承诺的事情做出来,先锋作用发挥出来”活动中,1210名直管党员里已有1106名在服务社区建设、服务居民群众时亮出身份,作出承诺,接受监督。

  在“党员亮身份”活动基础上,常青花园进一步开展了“党员认岗”活动,发动党员认领“爱绿护绿、帮贫扶困、邻里守望、公共设施养护、义务治安巡逻、参加公益活动、捐献物资、参加社区志愿者组织、提供一次就业机会、上一次党课、参加社区文明创建活动、健身器材维护”等服务岗位,为他们发放“社区服务党员认岗牌”,鼓励广大党员争做社区建设的带头人。社区负责人介绍,先后已有879名党员认领岗位1100余个,1400多名“双进双服务”党员到辖区报到,开展共建活动219场,认领服务项目1383个。

  像常青花园社区一样,黄陂、蔡甸、新洲等试点区的党员干部,也纷纷投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这些党员干部以“党员志愿者”的身份参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深入群众开展关爱服务,开展沟通交流,“手拉手”“心贴心”地诠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服务中传播新思想、诠释新理论,在服务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规范引导社区居民逐渐养成勤俭节约、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党组织领路,坚持新理论领航,坚持红色头雁引领,武汉牢牢扭住“三个坚持”,确保了党对文明实践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强化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的力量。

  2、文明实践,创新是源泉

  以配乐诗朗诵形式呈现的《新时代与国同行抒怀》、500余人合唱的《我和我的祖国》、以湖北渔鼓演绎的十九大报告的解读……在“文明实践·周三有约”志愿者文艺宣讲活动上,一连串歌舞类节目将理论宣传与文艺表演相结合,以群众喜闻乐见、鲜活生动的讲演形式呈现。

  “理论+百姓+文艺”,这是武汉整合资源、创新传播方式和话语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文明实践活动的缩影。“文明实践,不是另起炉灶。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整合阵地资源;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变‘送菜’为‘点菜’;推行‘爱心银行’,探索多元化激励,激发志愿者活力,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座谈会上,黄陂区文明办负责人介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谭玉敏评价说:“黄陂区的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工作在群体定位、资源整合、节目形式上作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形成了一套系统工程,把理论宣传做到了实处又做出了亮点。”据统计,截至目前,“文明实践·周三有约”已举办活动500余场,吸引群众60万余次,被中央、省市级媒体报道70余次,点击率200余万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肯定。

  长期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部门资源分散、各自为政,阵地资源有效供给不足、供需错位、无人管理,这是一个共性问题,武汉也不例外。

  武汉市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契机,打破传统体制机制藩篱,建立文明实践联席会议制度,对市、区、街乡、村(社区)和各部门的各类别阵地资源进行盘点、统筹、归类、整合,搭建起理论宣讲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普服务平台、体育与健康服务平台等5大平台,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的阵地就延伸到哪里。打破部门壁垒,盘点整合部门文化资源,紧扣群众需求设计出理论宣讲、农村政策咨询、科技宣传指导、关爱未成年人、文化生活、环保实践、移风易俗等兼具个性化和常态化的惠民服务项目,供群众“点单”。各试点区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创造性开展个性化文明实践活动,如前川街德兴社区文明实践站开创的“四微工作法”、王家河文明实践所依托红色文化的“面对面宣讲”、横店街建国社区文明实践站与周边企业的联建联动等,形成一地一品。

  “互联网+”“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新技术在武汉文明实践活动中被广为应用。黄陂区一体化融合推进“两个中心”建设,在掌上黄陂App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入口,开辟“实践风采”“你呼我应”和“志愿者”专栏,把志愿服务模块优化进融媒体便民服务,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与群众“一键相连”。蔡甸区开展网红直播,推进文明实践宣传与新媒体融合,通过二维码形式在全区推广蔡甸区市民文明礼仪规范三十条、三字经……这些新媒体新技术拓展了文明实践领域,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

  翻牌大开奖、“周三有约”、核心价值观文化墙、网红直播等,这些创新性文明实践活动载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小切口身边事讲大道理家国情,潜移默化地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其中,使理论宣传普及接地气、通俗化,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受益多。

  文明实践的主体是志愿者,主要实践方式是志愿服务。不断探索志愿服务新机制,充分激发志愿者活力,是武汉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调研组了解到,武汉采用多元化激励方式,通过完善志愿者保险制度,推广“爱心银行”“爱心公益超市”志愿服务积分储蓄兑换做法,将志愿服务作为公益指标纳入市积分入户管理办法,推动志愿服务激励回馈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此外,还择优选拔80名培训老师,组建志愿服务培训讲师团,以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对基层志愿者骨干、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者等人员进行培训,覆盖6个新城区20余万名注册志愿者,在培养带头人的同时打造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志愿服务队伍和品牌项目。

  3、文明实践,服务是关键

  “宣传形势政策,培育主流价值观,与关心和帮助群众的志愿服务相结合,能够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调研中,各个试点区负责人反复强调这一点。调研组也发现,只有善于发现群众需求、提供热心服务、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群众生活,才能够真正激发群众的热情,领会党的宗旨,愿意坚定地跟党走,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新时代的辉煌和奇迹。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

  通过掌上黄陂App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入口,“你呼我应”文明实践专栏中理论宣讲、方针政策咨询、法治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体育与健康、科技宣传指导、关爱未成年人、助残扶困、环保实践、移风易俗等十大常态化服务项目和包括巾帼宣教、“周三有约”、美丽乡村建设、巡回法庭、文艺下乡的三十个项目内容跃然眼前。“让群众知道我们的‘存货’,群众可以‘各取所需’”。截至目前,中心共接到群众“按货”点单80余次,中心按群众所需“送货”到位,群众满意率100%。

  为更好服务群众,“你呼我应”栏目中还设置了留言表达“微心愿”功能。对于“微心愿”留言,安排专人收集、集体研判,成熟的项目通过区志愿服务总队或分队或小队直接完成,一时有困难而又合理的“微心愿”则通过中心孵化器孵化,待成熟后派单服务上门。通过这种方式,中心共满足各种“微心愿”100多个。

  考虑到部分人尤其是老年人不会上网表达“微心愿”的情况,黄陂区试行“三个一”办法:配备一名文明实践专干、设置一个微心愿记录本、一天收集一次群众需求,经实践站研判形成菜单后,本级志愿服务小队能完成的,由本站直接组织实施,完成不了的,上线提交给上级文明实践所,以此类推直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这种方式,中心、所、站共组织各类活动、提供各种服务300余次。

  “你呼,我应”“你点单,我送单”“你送单,我评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政府和群众间、服务和需求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供给侧和需求侧精准对接,党心和民心相连相通。

  “群众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在田间地头、机关厂房里,常年活跃着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身份各异,各有所长,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百姓宣讲团”成员。群众关注什么就讲什么,群众喜欢什么就讲什么,宣讲员们将生态环保、农村改革、民生保障、惠民政策等“书面语”变成“大白话”送到群众手中,让群众听清弄懂,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东山街、柏泉街、辛安渡街、新沟镇街、走马岭街等涉农街道,大型情景话剧《临空港之恋》巡演一幕一幕展开,老一辈围垦人的拓荒精神、移民精神、奉献精神生动再现,引发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刘崇景打妻》《风筝姻缘》《寻儿记》等颇具武汉地域特色的楚剧表演在柏泉礼堂大演“三天六场”,给柏泉居民带来一场场文化视听盛宴。吉祥秧歌、幸福莲湘、蚌闹春、欢庆腰鼓、群龙起舞等传统民俗节目,让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送文艺演出、送民俗表演、送图书等“文化下乡”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辛安渡小学、东山小学、新沟小学等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公益创投项目所带来的音乐、美术、剪纸、绘画、心理辅导等课程,为100多名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包”,进行“精准滴灌”,使留守儿童不再迷茫、孤单。彭志辉及其名师工作室赠送的“经典童书漂流包”,助力学生和家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乡村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新沟镇街红色物业大学生开设的校外“第二课堂”,既解决了孩子无人辅导陪伴的大难题,又为乡村学生提供了学校交流成长的平台,成为放学后孩子最爱去、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在“建设者之家”,“一起读书·共同成长”道德讲堂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设者的“功与名”》《致我的农民工兄弟》系列原创诗歌,“学习成长‘壹’对‘壹’结对服务协议”“文化大礼包”等“一站式”志愿服务,消解了工友们“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落寞,让万名农民工在工地上也能感受到文明实践活动的浸润和温暖。

  在美好社区幸福食堂的门前广场上,“美好市集”的志愿者早早摆起了“摊”,免费理发、家电维修、健康咨询、纠纷调解等吸引大量居民前来体验。这一每月两次的常规节目——“美好市集”便民服务活动,集中解决居民的烦心事儿,让社区生活更美好。

  农村、学校、社区、家庭、工地、田间地头……到处活跃着文明实践志愿者的身影,送理论、送文化、送希望、送新风,志愿之花开满江城大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

  4、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思考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一项传播道德文明、深化思想引领、抓实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武汉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为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性平台,交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做什么、在哪做、谁来做、怎么做”的“武汉答卷”,其经验做法具有借鉴意义。

  ——强化顶层设计,在谋篇布局上下功夫。武汉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上有明确的总体思路。紧扣“解决什么问题”定方向、立机制,推动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方式+内涵”“教育+实践”“需求+效果”多元契合。紧扣“发挥什么作用”定功能、立体系,发挥实践中心指挥枢纽和执行中枢功能,对基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工作,进行统一谋划、统一调度、统一推进。紧扣“达到什么效果”定目标、立样板,着力在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地域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等方面打造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的特色品牌。

  ——紧贴中心工作,在结合融入上下功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新农村重点工作之间,不是“并联”关系,而是“串联”关系。武汉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注重与乡村振兴、精准脱贫、融媒体改革等深入融合,一并谋划、一并推进、一并发展,形成彼此交融、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通过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振兴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围绕精准扶贫,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志愿服务,促进内生脱贫,以“扶智”“扶志”助推脱贫攻坚、致富兴业。在融媒体建设中提早规划文明实践功能,推动网上网下文明实践活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突出思想引领,在创新载体上下功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首先是且必须是新思想的宣讲传播中心。”为强化思想引领,武汉明确理论宣讲平台是管总的,处于核心平台位置。不断创新活动载体,通过“理论+”等形式,把“大主题”做成“小切口”,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推动各项文明实践活动见思想、见精神、有内涵。

  ——注重供需对接,在精致服务上下功夫。武汉坚持深化基层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厘定“三个清单”,即群众需求、社会资源和服务项目清单,将“群众要什么”与“我们有什么”有机结合,由中心、所、站把各部门、各类型惠民资源“有效、有序、有针对性”地投放到村、社区。同时,建立文明实践中心网络指挥平台,融合“线上线下”,打通“三个清单”网上通道,规范群众“点单”、站所“送单”、中心“派单”、志愿服务队“接单”、群众“评单”等流程,切实做到“民呼我应”。

  ——创新体制机制,在常态长效上下功夫。为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文章”,武汉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文明实践机构职能协同优化高效,实现资源整合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形成中心统筹指导、所统一协调、站具体落实的联动工作格局。通过制定《武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出台礼遇志愿者等相关规定,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激发志愿服务活力。此外,武汉还建立文明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以督导检查、考核评估推动文明实践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武汉市文明办调研组,课题组成员:严宏、夏静、梅文庆、夏芸芸、陶维兵)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民呼我应”点单式服务撒播新时代文化种子

2019-12-13 08:20 来源:光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