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8—2019]》发布

2019年11月27日 16:41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7日讯(记者 魏金金)27日,第二届中国非遗发展大会北京论坛在京召开。会议上,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李可染画院)、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陕文投)发布了由西沐主笔的《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8—2019]》(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发布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据悉,这是我国目前首份常态化发布的关于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年度研究报告。整个报告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分析了在世界非遗发展格局下,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背景、现状、问题、特点、规模结构、趋势、重点发展板块、战略路径及建议与对策等。《报告》主体分为二十二部分,包括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大背景,非遗的概念、内涵与特点,世界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分析,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问题,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非遗产业发展的前沿实践探索,案例研究:世屹文化创新共享平台及政策与建议等。

  解放思想 全面理解非遗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报告》指出,我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但面临三大问题:一是要客观系统地认识中国非遗发展的内在规律,认真解决好非遗发展过程中的抢救、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看点上,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非遗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地位;三是必须解放思想,从系统性资源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推进中国非遗发展的未来格局。

  为此,《报告》提出,非遗领域的发展需要一场新的思想解放,并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国非遗文化发展的时代战略使命。新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下大力气做好非遗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二是积极推进非遗文化及其资源与当代设计、时尚文化及新的消费业态相融合,推动非遗文化融入当代生活,适应当代生活方式;三是进一步提升非遗文化及其资源是我们民族最为独特的战略性资源的认知,进一步深刻理解非遗文化及其资源更是中华民族复兴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在能够进行非遗文化资源化、资产化的领域,大力推动非遗文化资源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四是进一步研究与认知我国非遗文化传播的内在规律,创新非遗文化传播的路径,积极推进利用市场机制、产业机制进行非遗文化传播的规律研究与探讨,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走出去”,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

  《报告》强调,要全面理解非遗的基本内涵与特点。非遗是一体四维的综合体。研究非遗还要注意关于发源地状态研究,仅仅进行文本及内容式的研究是不够的,必须关注非遗的鲜活性的状态,一旦离开这个状态去研究非遗,就容易走向概念化、文献化的路子,使非遗的研究失去立体性、系统性与历史性。所以,在非遗的研究分析过程中,既要重视非遗是一个整体,也要注意非遗研究分析的四个维度:一是本体内容研究,强调民族属性,特别是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增进中华民族的融合;强调以“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作为非遗的确认方式,特别是关注动态传承性。也就是要把研究的关注点放在本体内容的传承发展上。二是非遗是发展中的非遗,是在时间过程中的非遗,不同状态下的非遗都有不同的时间或者是时代烙印。三是非遗都是在一定空间中生存发展的,空间概念是非遗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征与标志,不同的空间对应不同的非遗状态。四是非遗的发展都是开放的系统,环境是非遗系统进化发展的基础与前提,离开了环境,非遗系统就会瓦解与变异。要特别关注非遗的民族性、地域性、主体性、多样性、独特性、脆弱性、艺术性、商业性等特点。

  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谨防过度开发

  在对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趋势研究的基础上,《报告》显示,仅对中国非遗产品产业的核心层进行相应的规模分析,据预估统计,2018年中国非遗产业规模保守估计为14000亿元。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非遗产业发展结构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中国非遗产业规模发展迅速,特别是非遗业态的发展进一步丰富,新的业态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生发。二是中国非遗产业规模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是中国非遗产业发展的联动作用,表现在规模结构上就是有了核心层、外围层与辐射层的分布,三头并进,相互促进,带动了中国文化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四是在中国非遗产业规模结构中,非遗工艺品类产业、非遗医药类产业及非遗餐饮类产业是主导,超过了整个中国非遗产品产业规模的70%以上;非遗民俗旅游产业、以版权为中心的衍生非遗产业、非遗家具家居产业等,目前虽然所占的规模不是很大,但其成长发展最为迅速;非遗产品的支撑服务产业的规模也在迅速提升,成为中国非遗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发展板块。五是中国非遗产业生态正在形成。六是中国非遗资产管理的规模不断提升。

  《报告》强调,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战略不断明晰。首先,中国非遗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战略共识:一是非遗发展的宏观背景是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二是遗安全已成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三是在当下或者是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非遗发展过程中的抢救与保护还是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出新与变异的边界,既要强调传承出新的活态化过程,又要防止过度开发而带来的扭曲变异。四是非遗文化的发展,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需求,也是我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深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非遗文化及其资源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路径与突破口。五是非遗文化消费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体验,所以,非遗资源系统化、非遗产品、非遗市场、非遗产业发展的过程,既是一种消费过程,又是一种非遗文化的体验过程,更是一种非遗文化的传播过程。六是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非遗资源的梳理、挖掘、发现、使用等管理工作是核心。七是非遗资源与当代设计的融合发展是非遗进入当代生活,融入当代社会与文化生活的重要路径,更是产品创新与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是非遗在当代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八是互联网及其机制的发展,在为非遗的传播、传承、交易、市场与产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更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与发展的空间。

  跨界创新融合 搭建产业发展战略框架

  《报告》指出,当前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战略的框架越来越完备。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路径越来越科学可操作。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使命就是不断推进中国非遗资源的活化,具体来讲,其战略路径就是“一个平台二个方面五条路径”:所谓的“一个平台”是建构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除了基本的展示与交流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非遗及其产业资源整合与资产化平台,产业要素市场与产业资本市场平台,如通过建立相应的非遗及其产业基金、非遗及其产业设计服务中心等,为非遗及其产业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等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二个方面”是指在当下,非遗及其产业的抢救保护依然是重点;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非遗及其产业资源的梳理、挖掘、发现、使用、转化等工作是核心;

    “五条路径”包括:一是通过当代设计培育非遗及其产业链条,推进非遗产品与消费品进入当代生活;二是通过市场机制的推动,进一步利用市场交易创新,让非遗产品、非遗体验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三是通过发掘新的非遗及其产业消费需求,推进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时尚化进程,创造非遗及其产业新的需求,从而使非遗消费(物质与精神)进入当代生活;四是通过“互联网+”使非遗产品、非遗及其产业文化等的推广与传播大众化,在与新的生活方式融合过程中,通过跨界创新融合,推动非遗及其产业进入大众生活的进程;五是通过交流互动发展体验消费,推动非遗+旅游这一新业态的快速发展。

  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报告》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对策建议:一是提高认知水平,做好战略规划工作与顶层设计工作;二是在认知内在规律与探索资源配置中转变政府职能;三是把非遗发展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四是抓住核心推动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五是建构市场与产业体系,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与水平;六是加强非遗行业职能建设,完善非遗行业管理体系与组织;七是围绕需求大力培养各层次人才;八是基于新科技融合提升发展的智能化水平与能力;九是以法制化建设为抓手推动监管创新。

  西沐强调,从当下来看,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与新时期非遗传承发展自身的战略地位与作用严重不相符,已远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需求。我们要有更高的站位,在更高的水平上,进一步推动与发展我国非遗文化建设。

  本次活动由中国民协非遗资源管理评价研究委员会、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爱心委员会主办,世屹文化集团承办。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8—2019]》发布

2019-11-27 16:41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