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号”又有新发现: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 堪称我国水下考古之最

2019年08月06日 17:4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6日讯(记者 成琪)6日,记者从国家文物局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进展工作会上获悉,目前,“南海Ⅰ号”沉船船舱内货物已清理完毕,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堪称我国水下考古之最,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且文物种类比较庞杂,其中既有船货,有船上的生活用具,也有旅客所携带的物品。  

“南海Ⅰ号”出水的瓷器 国家文物局供图

  “南海Ⅰ号”为宋代沉船,1987年发现于广东省川岛海域,2007年实施整体打捞,2014年开始保护发掘工作。历经三十余年,“南海Ⅰ号”考古工作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的从蹒跚起步到磅礴发展的全过程,其船体保存、出水文物、打捞与发掘方法,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堪称世界水下考古史上的经典之作。 

  国家文物局水下中心孙键透露,“南海Ⅰ号”出水文物极为丰富,生动展示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画卷。“‘南海Ⅰ号’是一艘满载远航且保存尚好的宋代海船,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船货品类繁多,琳琅满目,且不乏文物精品。”

“南海Ⅰ号”出水的玉器 国家文物局供图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南海Ⅰ号”出水瓷器集中展示了宋元时期我国陶瓷外销的壮观景象。沉船瓷器囊括了当时大多数外销瓷窑址的产品,蔚为大观,特别是江西、福建和浙江三省的陶瓷产品,包括以江西景德镇窑的青白瓷,福建德化窑的白瓷与青白瓷,磁灶窑的酱釉与绿釉瓷,闽南地区的青瓷,以及龙泉系的青瓷等,器型则包括壶、瓶、罐、碗、盘、碟、钵、粉盒、炉等。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为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许多瓷器风格带有异域风格,典型者如德化窑的仿金银器执壶。

 

“南海Ⅰ号”出水的金饰 国家文物局供图

  此外,“南海Ⅰ号”的一个重要考古成果是,船上铁器在贸易品中占比甚高,总重量超过一百三十吨,“生动展示了铁制品在当时海洋贸易中的重要性,说明宋代以煤炭化石燃料的冶金业产量巨大,且已经广泛用于对外贸易,成为输出的主要货物品种。”孙键说。

  除铁器、瓷器外,出水文物中还有各类金、银、铜、铅、锡等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类骨骼、矿石标本、动植物遗存等。丝织品、纸张等有机物已经不存,但经检测提取到少量化学残留物。

“南海Ⅰ号”出水的陶片 国家文物局供图

  如同敦煌的发现对于陆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南海Ⅰ号以其完好和数量惊人的文物,以及所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宣告了海上敦煌的诞生。两千多年的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有了自己的标志。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将“南海Ⅰ号”的考古发掘称为“一次无与伦比考古成果”。

“南海1号”古代沉船 国家文物局供图

  除了丰富的文物之外,“南海Ⅰ号”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仅艏艉稍有残缺。全船共分为15个舱室,船舱间用隔舱板进行分隔;现存13个船舱以及艉部左右对称布置的2个艉尖舱。作为一艘沉睡在海底800多年的沉船,“南海Ⅰ号”的打捞,采用沉箱整体打捞的方案,将沉船从海底进行整体打捞、移入为她量身定制的博物馆进行精细化的发掘,堪称世界水下考古史上的一个壮举,也极大地提升了考古人员全面获取古代沉船信息的能力。

  根据考古发掘,“南海Ⅰ号”属于“福船”类型,采用了水密隔舱技术,具有安全系数高、抗风浪性好、装货量大、适宜远洋航行等特点。“下一步将对整个沉船进行考古发掘研究。”孙键透露。

  “‘南海Ⅰ号’的考古发掘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发掘的历程。”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作为一艘沉睡在海底800多年的沉船,“南海Ⅰ号”从发现到打捞,到现在发掘与保护,展现了中国水下考古工作不断创新。

    目前,南海Ⅰ号存放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也是为南海Ⅰ号而建设的博物馆。在博物馆里,公众不仅可以看到南海Ⅰ号的真容,还可以近距离直接观看考古发掘的全部过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成琪 )

“南海I号”又有新发现: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 堪称我国水下考古之最

2019-08-06 17:4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