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桥上美术馆

2019年08月02日 13:24    来源:湖南日报    曾衡林

  美术馆建在桥上

  耳边是汩汩的流水声,周围是古旧的青瓦砖房,从吉首市乾州古城正门进入,沿着青石板路前行,便能看到一座奇特的桥——美术馆桥。

  美术馆桥的东侧入口,隐藏在寻常巷陌之中,乍一看,还以为是一户普通人家。正对入口的沐月客栈老板姓龙,是一位40来岁的精干妇人。她告诉笔者,这座桥是黄永玉捐建的,连接着新旧两个城区,对面是乾州古城的老城,这边原来是郊区,是近年来才开发起来的。乾州曾是吉首的古县城,是明清时期朝廷的坚固要塞,也是南长城的大本营。现在,这座吉首市美术馆桥则是湘西民族风情、地域文化和工艺精品的展示窗口。一位过路的须发斑白的老人听见我们在聊起这座桥,走上来说,这个建筑好看,开放后,一定会吸引更多人来参观。

  为家乡捐建了十座桥

  今年已95岁高龄的黄永玉,人称“一代鬼才”。12岁开始,他在战乱之中流浪异乡,为了谋生,做遍苦差,几成“百匠”之人。32岁,黄永玉终于以画博得盛名。他50岁考取驾照,95岁仍开着法拉利四处兜风。他写诗,写小说,出书,办画展。他的画,往往着墨不多,或素简或绚烂,他的人生,则笔酣墨饱、酣畅淋漓。

  黄永玉有着浓郁的家乡情结,一直为人所称道。为家乡修桥更是他热爱、支持家乡的表达方式之一。2010年,他在凤凰沱江捐建的四座桥分别被命名为“风、雪、雨、雾”桥。出于对家乡经济欠发达和文化旅游事业的关心,完成了在沱江上修建四桥后,黄永玉又提出在吉首再建四座桥的想法。2012年,他捐资超过2000万元,在吉首市峒河上建成了“肥、爱、花、醉”四座桥。2013年,黄永玉再次出资500万元,在吉首乾州古城修建了一座“喜桥”。这九座桥都由黄永玉亲自选址并进行艺术设计,其设计新奇别致,建筑精美,姿态各异,古色古香。这些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桥梁,不仅让居民生活更方便,也为家乡的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013年,黄永玉又想捐笔钱给吉首盖美术馆。他找来了建筑设计师张永和为他的美术馆做设计。今年63岁的张永和,是中国当代知名的建筑师,也是有建筑界奥斯卡之称的“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位中国评委。张永和的父亲张开济,更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建筑大师之一,曾被人们称赞“设计了半个北京城”。

  在作者成卿的一篇文章,记载了张永和的述说:一开始黄永玉没想到要捐桥,只是想捐建一个吉首市美术馆。他代表黄永玉去为美术馆选址。在吉首看了几块当地政府推荐的地后,觉得这些地都在城外开发区,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而一个文化设施应该放在城里。于是就回到城里转悠。最后他决定,干脆在流经乾州古城的万榕江上建一座桥,把美术馆建在桥上面。这个想法得到了黄永玉的支持,于是便有了这座奇特的美术馆桥。

  而这,也是黄永玉继凤凰沱江四桥、吉首峒河五桥之后,为家乡捐建的第10座桥。

  美术馆桥属亚洲首创

  从美术馆桥东侧入口进入第一层,是一座钢桁架步行桥。几个市民在桥上悠闲地散着步,桥下,有人在钓鱼。

  步行桥的跨度约60米,钢桁架用的是耐候钢,看上去红里面透着点黄。桥架设的位置,按照万榕江50年一遇的洪水警戒线设定。如果遇上洪水,桁架桥两侧的腹杆有切断大水中树枝的作用,防止河道淤塞。桥面台阶上,未来还会再安置些板凳。张永和说:“最希望看到的是,以后小贩们可以来这里摆个摊卖东西,夏天居民们吃完晚饭,溜达溜达来这座桥上乘乘凉,买根冰棍吃。”

  桥的第二层是上下两座桥围合出的大展厅。展厅的整个外立面上,瓦片纵向排列,可以调节室内光线。除了用瓦来遮阳,室内还会装上窗帘,窗帘关上后就是一个半透明的界面,光线会非常柔和、均匀。大厅里安装了不少可升降移动的展墙,这在国内也是一种比较新颖、先进的展览方式,能够极大地利用展馆的有限空间。

  桥最上面一层,是混凝土拱桥承载的细长展厅。屋顶有若干个天窗,这是一个专门展画的空间,天窗的光并不直接照下来,而是自然光和人工光的结合。

  整个美术馆桥结构为底部的钢桁梁拱桥与上部系杆拱桥的叠合,形成上中下三个功能分区。这种结构,在亚洲还属首创。这个馆桥已经获得了2018·全球华人金创奖等多个大奖。

  既老又不老,既新又不新

  张永和说,构想一座横跨江面、兼做步行桥的美术馆,是希望人们不仅会专程去欣赏艺术,也可以在上班、上学或者购物的途中与艺术邂逅。

  两岸的桥头部分与万溶江畔的排屋紧密相连在一起。这些排屋包含了店铺、餐馆、小旅馆等,楼上通常便是屋主的居所。因此,美术馆桥位于河两岸的入口都可以被视作混合功能街道界面的一部分,从而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如今,许多博物馆和剧院等当代文化设施都被当作独立的纪念物而远离社区。而张永和认为,美术馆不应该从区位上脱离受众,应将其嵌入到现有的城市肌理中,尽可能地方便居民使用。

  被称作风雨桥的廊桥在我国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跨越河流或山谷的功能,它们也是供旅人休憩、商贩摆摊售卖的公共空间。作为对这一古老建筑类型的当代诠释,张永和们的设计在保持传统廊桥交通与歇脚功能的同时,引入了新的艺术内容,并将风雨桥的形式语言加以现代化。从气质上,张永和想跟传统建筑有一种对话。围合桥头的高墙,都是当地的水刷石和片岩。外形上,整个建筑有点像吊桥的旋转桥,上面有个弧度,两头微微翘起,像传统民居的檐角。其室内设计的创意则来源于当地晾晒扎染土布的印象,通过伸缩与位移的展墙,可使空间产生不同的变化与趣味,在满足多功能全方位的艺术展演需求之余,也可让人充分领略设计的本土化与室内外的关联度。

  “它看上去既老又不老,既新又不新,有一种特别融合在一起的效果。”在张永和看来,这个建筑不是一个精致的建筑,可是它的空间、结构、光跟环境的关系,又完成得很准确。

  一座精美建筑,凝聚了无数人心血

  5月9日,竣工验收;7月17日,通过夜景亮化验收。这座吉首市美术馆具备了正式开馆的条件。

  从2013年开始选址、设计,2016年施工进场,几年来,这座美术馆桥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

  吉首市美术馆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3199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20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685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其中黄永玉个人捐赠2000万元。

  黄永玉对此项目十分关心和支持,馆桥最初的外形设想是黄永玉亲自设计的。据看过他设计草图的人说,黄永玉的设计虽然只有寥寥数笔,颇有点中国水墨画的味道,与现在已竣工的馆桥比较像。

  今年4月4日,黄永玉不顾高龄和舟车劳顿,又一次来到美术馆桥建设现场,对建设和装修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意见。如美术馆的门套与片岩外墙有两厘米的间隙,黄老认为过宽,要求施工方进行调整;要求内墙踢脚线加装瓷板,等等。

  吉首美术馆桥由张永和主持、北京非常建筑工作室和湖南省交通规划勘测设计院联合设计。张永和为了这个项目也煞费苦心。从选址、创意、设计到施工,他倾注了无数的心血。5月16日,张永和又来到吉首,审核美术馆桥项目建筑室内外装饰方案。

  项目施工方为中铁二十五局,该局吉首美术馆桥项目部是一个年轻团队,刚进场时,平均年龄才27岁。项目经理李江波说,这个项目由于施工场地狭小、无同类型施工可以借鉴,很多东西按常规是做不到的。他们克服了很多困难,想了不少办法,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了任务。

  今年3月9日,美术馆进行了试展。当地的书画家们组织了100多件字画无偿提供给主办方,检验美术馆的功能性。一些艺术家还对美术馆提出了一些专业性的建议。

  2018年11月,吉首市政府为了管理和运营好这个美术馆,专门成立了吉首乾州展览展示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执行董事吴垣告诉记者,美术馆未来肯定是公益性的,现在工程虽已竣工,但整个馆桥还只是个空架子,究竟怎么搞?还希望得到黄永玉老先生的进一步指导。

  入夜时分,山城吉首笼罩在薄薄的烟雾之中,而美术馆桥,就像藏在这片湘西大山烟雾里的一位旷世佳人。人们正期待着她走出大山、撩开面纱、惊艳世界的那一天。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黄永玉:桥上美术馆

2019-08-02 13:24 来源:湖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