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 教育题材影视作品也很热 从学区房到补习班

2019年08月01日 10:20    来源:杭州日报    张磊

  原标题:这个夏天 教育题材影视作品也很热 从学区房到补习班

  暑假过了一半,可能很多孩子的培训班还没上完,暑假不再是放假,而是成为了补习“假”,这让很多家长和老师感到无奈。

  同现实教育热一样的是,今年这个夏天的教育题材影视作品也不断涌现,电视上的有之前的《带着爸爸去留学》《少年派》到昨天开播的《小欢喜》,无论在国内奋战高三还是国外留学,都是当下中国教育的现状。大银幕上,从很多家长结婚开始就绕不开的《学区房72小时》到关注父子教育的《银河补习班》,故事从现实中来,很多剧情走向也让家长们感觉到了满满的现实感,也给了他们不少启发还有勇气。

  从这些作品引发的话题度与票房成绩,可以看出当下社会对于教育题材的关注热度越来越高,这也给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现实的故事越来越具有戏剧性,那艺术作品就需要呈现更积极向上的能量,推动人们的观念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从“回忆滤镜”“残酷青春”到“现实至上”

  近些年来,青春题材的影片很多,但不是成年人带着浓浓的“回忆滤镜”给过往校园生活贴的美颜大片,就是残酷青春、校园爱情外加家庭伦理片,在现实主义的表达上,青春题材一直是欠缺的。

  中国家庭的“教育焦虑”日渐浓厚,无论是回忆滤镜还是残酷青春都已经无法打动观众,创作者必须用现实主义的题材才能打动观众,教育题材影视作品必须关照现实,才能引起共鸣。

  纵观这个暑期档的教育题材作品,它们所反映的情节和戏剧冲突,都是真实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社会现实,因而借教育这一众多家庭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走进了观众内心。

  比如昨晚开始播出的《小欢喜》,就聚焦高考这个国民话题,展现了文化和教育背景皆不相同的三组家庭,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最终在笑泪交织中学会达观应对的成长故事。

  没有回避矛盾,而是展现彼此的成长,总制片人徐晓鸥表示,“《小欢喜》看似是千万家庭的普通生活,实则折射了时代细微而深刻的改变,是为中国父母上的一堂意义深远的教育公开课,希望能为观众提供一个探讨亲子教育和相处的圆桌。”

  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则对“留学”进行了抽丝剥茧的探讨与呈现,为留学家庭提供了观察样本。剧集内容聚焦时代生活的前沿,即留学低龄化的热潮,包括陪读问题、孩子教育成长问题等。

  当观众最为关注与了解的话题在影视剧中呈现,文艺作品就真正地回归到了现实,有了社会价值和意义,走进观众内心,激发共鸣,作品也自然会形成“自来水”(指自发为之宣传的粉丝)式的宣传效果。

  舍弃套路,真诚至上

  近些年一旦发现某个题材受欢迎,影视公司也不对剧本进行打磨,不对市场饱和度进行衡量,一股脑儿地玩起了资本游戏,不得不说,这种短视的逐利行为也成为中国影视业的一大顽疾。

  教育这个话题“香饽饽”,题材肯定少不了“学区房、高考、留学”等,但如何在影视剧中真实呈现孩子的成长问题、家长的困惑与苦恼,显然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在专家看来,“真实但反套路”才能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

  有些影视剧里,一定是“虎妈”配“兔爸”,成绩好的孩子配状况百出的家庭,不是隔代的教育观念冲突就是父母间闹矛盾。这种“为了规避风险”的套路会让观众觉得厌倦与缺乏新鲜感,创作者们应该竭力避免。

  文化学者周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创作应当抛开剧情中的思维定式。好的影视作品就像一面镜子、一个万花筒,把目前社会上关于教育的问题通过不同侧面、不同人物、不同故事反映出来。当剧情真正能够打动人时,大家自然都会来关注。”

  另外,在人物角色设定时也应该遵从现实社会现状,抓住家庭教育中的痛点,比如代际沟通、青春期情感教育以及对未来的选择等,同时对青少年的心理掌握要与时俱进,当下青少年的心理诉求已经同二三十年前完全不同,如果还用“旧船票”,那怕是登不上00后们的那艘“心船”的。

  从教育话题出发,但不止步于教育话题。这些高热度的影视作品,不光让家长们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同时也应该关注社会话题,反映了当下社会的发展状况。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实习生2 )

这个夏天 教育题材影视作品也很热 从学区房到补习班

2019-08-01 10:20 来源:杭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