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年鉴中看城市工业遗存改造

2019年07月30日 09:55    来源:文汇报    许旸

  原标题:从上海年鉴中看城市工业遗存改造

  如何让更多工业遗存释放空间活力与艺术魅力,成为文创产业新地标?日前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改造问题与经验”交流研讨会上,京沪两地学者谈到,多个凝结工业历史、见证社会变迁的空间遗存,相继转型成为文化艺术空间,在留住城市记忆的同时,也撬动起城市活力。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艺仓美术馆、八万吨筒仓……上海的近百家美术馆中,不少是由工业遗存“华丽转身”而来。形形色色的工业遗存,不仅赋予展馆值得追溯的“前世传奇”,也为市民制造了眼前一亮的惊喜。以文化艺术促进工业遗产蝶变转型重生,不仅有助于保留原有历史风貌,也促使其化身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推动城市能级提升。《上海年鉴》对此类专题都有较为详尽的记录,为今后实施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鉴。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丰富多样的工业遗迹在城市空间中占据很大比例。厂房作为曾经上海重要的经济来源和历史的骄傲,随着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工厂的迁移,一度成为萧索沉寂的空间。但如今,与后现代的创意文化碰撞,它们正被赋予新的活力,转型成为全新的上海创意文化地标,充分彰显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比如,徐汇滨江地区曾是近代上海重要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生产基地,聚集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码头、上海飞机制造厂、龙华机场、上海水泥厂、白猫集团、上粮六库等大工业厂区,是一条封闭的传统工业岸线。此后改造成的余德耀美术馆,成为沪上又一人文地标。还有龙美术馆位于上海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核心位置,主体建筑以独特“伞拱”结构为建构特征,大尺度出挑的拱形空间表面由质地细腻的清水混凝土浇灌而成,与原北票码头构筑物“煤漏斗”改造而成的时尚空间“斗廊”形成视觉呼应。

  坐落于浦东新区黄埔江畔民生路的民生码头,曾是上海港装卸粮食、食糖的专用码头,有着逾百年的使用历史,最早称为“瑞记洋油栈码头”,后被英商收购,因标志性的蓝烟囱而得名“蓝烟囱码头”,在日据期间改称“八州码头”,直至1956年开始使用现名至今。如今,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及周边开放空间改造项目,成为黄浦滨江重要的工业遗产城市更新项目,效果显著。昔日巨型粮食筒仓重新焕发艺术活力,以艺术展览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八万吨筒仓寻得的合适功能,它能最大程度地贴合现有筒仓建筑相对封闭的空间状态。比如,筒仓本身几乎不做任何改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筒仓的原本风貌,却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内涵。

  目前,上海市内现有旧厂房与旧仓库改造的项目大多开发为创意地产。以田子坊、8号桥、M50、同乐坊、老码头等为代表,通过保护性开发老厂房、老仓库和老大楼,实现创意产业发展与工业历史建筑保护、文化旅游相结合。据悉,如今上海每年有近300部年鉴编纂出版,上海市年鉴学会作为综合性平台,以系统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各种记述上海城市发展的年鉴文献资料为己任,为城市更新提供史料支撑。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实习生2 )

从上海年鉴中看城市工业遗存改造

2019-07-30 09:55 来源:文汇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