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活”起来才有价值

2019年07月09日 10:1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何翠云

  原标题:文化遗产“活”起来才有价值

  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5项世界遗产,4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居世界榜首。

  “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让国人振奋。据介绍,良渚古城遗址文化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与分等级同时期的墓地(含祭坛),同时还有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体系的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等。良渚古城遗址揭示了从小规模新石器时代社会向具有等级制度、礼仪制度和玉器制作工艺的大型综合政治单元的过渡,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

  作为人类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此次申遗成功,对我们提起“五千年中华文明”更有底气,也让我们将目光更多地关注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更多地关注在文化的发展与价值。

  在这样一个万物互联的网络时代,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来没有如此近,世界各国的距离也从未曾有这么近,各种文化形态的交流学习与互鉴也更为频繁,文化的作用与意义也更为明显。文化,即文而化之,文化遗存作为文化的外在表征,是我们进行文化教育最好的参考。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之“教”,或将伴随诸如深度文化游、遗址游以及研学游等相关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更加广为人知。这也为各类文化遗产,带来保护与开发的价值。我国作为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大国,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如何让各种文化遗产“活”起来、如何让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传播与发扬,非常值得探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曾对教育提出了一个跨国度、跨洲际、跨文化的基本定义,这种广义的教育理念,正如同“行千里路,读万卷书”,那么,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尤为重要,而各类文化遗产就是最接近真实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教科书”。笔者认为,或许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真实的“教科书”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将更富有意义。对于文化遗产而言,无论是利用网络建立数字博物馆,还是培养文化传承人,或者真正创新求变让历史文化遗产“活”在当代等等都可以让文化遗产的生命延长并意义绵远。这几年大火的“故宫文创”团队所作的工作,或许可以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文化产业兴起的代言,值得借鉴学习。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树叶,人类文化历史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发展规律相同,但形态各异。因此,和而不同才是文化真正的表现形态。笔者认为,或许更应从世界的视角,从人类差异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各种历史文化遗产,其本质也是保护人类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尊重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而这种价值更是稀缺资源,因此,无论从经济、文化、教育或者旅游等的角度,其前景皆大有可为。

  我国作为一个有着几乎无断续的、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文化遗产的深层价值还远远没有向世界充分展现,还有待今人真正去理解并开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跨国度、跨洲际、跨文化的教育定义,或将重新定义人类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的价值。

  可喜的是,保护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已成为国人的共识。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或将进一步激发国人想象,进一步令文化遗产的价值进入业界并重新整合,让我们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利用网络时代的新技术,向世界传播,与世界分享。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文化遗产“活”起来才有价值

2019-07-09 10:1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