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创带红的博物馆:要做“知时雨”不搞“一阵风”

2019年07月04日 16:13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陈鹰

  原标题:被文创带红的博物馆:要做“知时雨”不搞“一阵风”

  “这是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春天,也是博物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流的春天。”在今年5月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文博会”)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总收入超过35亿元,开发文化创意产品逾4万种,博物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且已经成为持续提升公众生活品质的重要动力。

  文创助力博物馆走进寻常百姓家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本立体的百科全书,囊括了历史、艺术、科学、美术等不同的学科门类,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和“客厅”,在城市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博物馆的发展相对滞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许多博物馆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并不为过。

  2008年,我国开始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博物馆的观众数量逐年增长。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从2015年起,我国先后出台了《博物馆条例》和《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明确博物馆可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助推博物馆发展进入“快车道”。

  如何让沉默的文物生动起来?如何让古老的物件现代起来?2016年6月,国家博物馆和上海自贸区签订战略协议,启动了“文创中国”项目;2016年7月,故宫博物院与腾讯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博物馆运营全面进入文创时代。

  故宫博物院文创产业的发展无疑是国内博物馆中最成功的案例。从传统的明信片、书签到糕点、口红,衣食住行面面俱到的文创产品,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搭建了一个穿越时空的平台,以其强烈的带入感,助推故宫“走”进了千家万户。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共有万余种,为故宫带来超过10亿元的收入。

  “创意让馆藏文物变得亲切。”2018年,国家博物馆参观人数达861万人次,位居世界第二,最高单日参观人次达7万,创造了单日参观的最高纪录。王春法认为,博物馆的每一件藏品都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通过文创开发,把文物自身所蕴含的独特价值深入挖掘出来、充分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方式。

  “互联网+中华文明”培育产业融合新模式

  在今年5月召开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公布了《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关强指出,构建数字时代文物事业创新性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必须要构建文物事业开放式发展格局,进一步促进文物“活起来”,打通文物行业联通社会的道路,引导社会各种要素、多方力量的有序参与。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2016年,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国家文物局建设了全国文物信息资源数据库,大力推广“智慧博物馆”。同时,推进与腾讯、百度、网易、阿里、中国移动等企业的战略合作,大力促进融合发展。

  事实上,在高科技、新媒体的赋能下,“文物+旅游”、“文物+教育”等博物馆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已逐渐培育形成。博物馆与旅游的结合,早已遍地开花:去西安,“标配”除了兵马俑、大雁塔,还有陕西省博物馆;去长沙,怎能不去博物馆一睹辛追夫人的芳容……而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已结出硕果。

  2005年开馆即实现网上预约功能的首都博物馆,在教育方面已经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现在我们的教育活动基本上都是秒杀。”首都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杨丹丹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30人的亲子活动到300~500人的主题活动,一般不超过半天时间就全部预约满了。“不同年龄段的人走进博物馆,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内容,我觉得今天大家关注博物馆,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家庭,社会的需求确实很大。我们也创造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传播,比如在网站上发布各种小视频等,让教育真正成为博物馆与社会连接的桥梁。”

  杨丹丹介绍,首都博物馆坚持分类受众分类服务,从2006年到2014年之间共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了200多个主题活动,特别是“共享同一片蓝天”活动,给北京10个远郊区县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北京、学习历史的机会。他们还面向弱势群体和30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开展活动,比如借鉴给盲人讲电影的创意,开展了“给盲人讲展览”活动,吸引了众多家庭前来观展。自2015年起,首都博物馆与北京市教委联合,推出了全新的教育活动“读城”,放大还原城市的发展脉络,帮助初中、高中学生了解城市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作为我们博物馆在服务社会和教育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核心创作品牌,‘读城’帮我们找到了一条很好的传播途径。”

  风头正劲却也有“成长的烦恼”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注册的博物馆总数已经达到5136家,举办各类展览每年将近3万个,超过10亿人次走进了博物馆。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指出,最近3年,每年博物馆参观人数增量都在1亿人次左右,2018年达到了4.08亿人次。因社会需求比较大,博物馆现在遇到了“成长期的烦恼”。特别是最近几年春节期间博物馆连续“爆棚”,受到了广泛关注。今年春节假期,全国4.15亿旅游人次中超40%走进了博物馆。

  一方面,人民群众对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产品需求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博物馆的发展;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博物馆总数量很多,但囿于用地、人员配备等限制,“好逛”的博物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及周边,已经远不能满足全社会的广泛需求。

  以首都博物馆为例,2005年开馆当年参观人数为60万人次,2013年参观人数为119万人次,呈匀速增长状态。2014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助力下,首都博物馆参观人数“井喷式增长”,2016年参观人数达到170多万人次,“基本上已经是饱和状态。”杨丹丹说,首都博物馆最标准的日接待量是6000人次,按此测算,一年的接待量为170万左右,但目前单日最高接待量已达15000人次,无论是承载空间还是服务项目上都面临比较严峻的考验。

  而旺盛的需求也导致一些博物馆出现了“泥沙俱下”的情况。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对博物馆“热”进行了“冷”思考。刘玉珠认为,博物馆首先是文化遗产机构,尤其是遗址类和古建筑类的博物馆,保护是第一位的。同时,博物馆也是公共文化教育机构,不是庙会、集会和娱乐场所,要坚持“高雅不深奥,亲和不媚俗”的定位。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王瑞霞说:“要有担当,但不盲从。”青州市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共收藏各类文物5万余件,特别是藏有1996年在青州市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的佛教造像400余尊,有“小大博物馆”之称,年均观众接待量达到50万余人次。“这两年,博物馆游学兴起,孩子们走进博物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接受知识滋养是好事。”王瑞霞说,“但游学不是游乐,博物馆不是游乐场、卖场,在这一点上,博物馆还要加强对家长、学生的引导。”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被文创带红的博物馆:要做“知时雨”不搞“一阵风”

2019-07-04 16:13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