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物回归的多样化途径

2019年04月12日 09:0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李绾心

  原标题:探索文物回归的多样化途径

  4月10日早晨,装运着意大利返还的796件(套)中国流失文物的国航客机抵达北京,漂泊海外多年的中国文物经过漫长的“归乡之旅”,终于到家了。或被抢夺劫掠,或被非法盗掘贩运,这批珍贵文物艺术品的流失,都铭刻着一段沉痛的历史。它们的回归,得益于中意两国政府的友好协商与务实合作,更标志着中国国力的逐渐强大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古朴浑厚的马家窑文化红陶罐,线条流畅的汉代茧形壶,形制完整的唐代武士立俑,刻画精细的清末至民国紫砂壶……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出土,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民国时期,它们是中国历史各时期生产生活场景、精神生活面貌、文明发展进程的实物见证。2007年,意大利文物宪兵在本国文物市场查获一批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品,随即启动国内司法审判程序。中国国家文物局得知相关信息后,立即对接意大利文化遗产主管部门,开展流失文物的追索返还工作。2019年初,意大利法院最终作出向中方返还796件(套)文物艺术品的判决,文物“回家”最终尘埃落定。它们蕴涵着中华民族鲜活的历史记忆,承载着我们祖先厚重的文化故事,寄托着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情感,其回归可以说是心之所向、情之所往。

  其实,这796件(套)文物艺术品,早在2014年,意大利法院就做出有利于中方的判决,但由于其他利益相关方上诉,判决未得以执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物回归路之艰难。流失文物的海外追索是世界性难题,目前,中国对外追索文物,主要依据《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然而这两个公约在追诉时效和强制性等方面,存在约束力小、执行力弱等问题。而跨国诉讼的方式也面临着诉讼主体资格、证据搜索取得时效等重重障碍。

  对此,我国不断探索文物回归的多样化途径,如山东博兴县的北朝菩萨立像,就是通过政府间谈判的方式回归。据了解,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模式,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其中圆明园鼠首兔首、大堡子山金饰片等重要文物已先后入藏国家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为宣传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原则理念、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作用。

  当然,比起流失在海外的文物,重回祖国怀抱的这些文物只是沧海一粟,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美国、日本等国家。海外流失文物的追索依然任重道远。梳理文物成功追索的范例,不难发现,文物“回家”关键要有明确的证据。没有详实的文物信息,海外文物追索就无处着力,因此,相关部门应对流失海外文物展开系统、科学的调查和认定工作,形成完善的档案,为后续工作提供材料,理清方向,同时,也要进一步拓展文物追索渠道,完善海外文物追索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社会开展更深入、更紧密的合作,并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和推动,让更多的国宝“回家”。

  流失海外文物回归让人欣喜,“回家”之后的文物如何更好利用,同样让人期待。希望相关入藏单位,做好文物的研究展示工作,让公众可以走近国宝,聆听它们“回家”的故事,了解它们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进一步关注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让文物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不再“离家”。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探索文物回归的多样化途径

2019-04-12 09:0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