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乡土文化发展文化人有责

2019年04月09日 07:56    来源:光明日报    隋石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黄勇军与其在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副教授的妻子米莉,在家乡邵阳隆回县小沙江镇的群山碧水间建了一座蓝白色的乡村书院。在筹备3年、动工近1年后,这座乡村书院在上个月正式投入使用,并随即在这个书院举办了有海内外60多名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参加的“首届乡村书院与乡村振兴国际论坛”。

  隆回县小沙江镇江边村,地处高寒偏远山区的花瑶聚居区,距离隆回县城有90公里。这里山区海拔1300多米,即使在夏天,有时也需围炉取暖。与其他自然条件类似的地方一样,这里百分之八九十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村里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乡土文化的衰落以及教育资源的匮乏,尤显乡村衰落的现实。在黄勇军儿时,乡村的“大人有忙不完的事和活动,各种祭祀、红白喜事、劳务什么的,小孩天天在山里到处跑”,而现在则是“老人围坐一起抽烟打牌,小孩则紧抱手机不放”。

  早两年,每当农历新年过后,一些“家乡见闻”的网帖总能抓住许多人的眼球。在这些网帖里,人们常常能在他乡文化衰落的影像中重叠上自己故乡的影子,从而产生感伤的共鸣。最近一两年,这样的网帖少了,乃至不见了。但是,这种少或不见,并非乡土文化的衰落趋势得到了逆转,而是人们已经意识到,随着城市文化水银泻地般漫向乡村,乡土文化的衰落正在加剧。

  中国的乡土文化急需重建。那么,此谓重建,指望谁呢?在此,一言以蔽之,乡土文化的重建,就是要指望如黄勇军及其妻子米莉那样“生于斯”而又身怀乡土情结的文化人。如黄勇军和米莉,其对自己家乡的文化有直接的体认,又有更长时间浸染于城市文化当中;其对乡村文化的变化与把握是感性而又厘清于理性的,因而其重建乡土文化的行动就有了充足的动力而又少了名利的羁绊。如报道所述,除了必要的教学任务外,黄勇军和米莉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到了乡村书院的运营中,他们原本用于承接课题的时间被大量缩减,评定职称更是无限延后,而书院建设的实践性研究成果大多又不被学术标准认可。

  但是,也正如乡土文化衰落的现实与现行学术标准难以统一一样,乡土文化的重建也必须有一大批将乡土文化重建视为己任的文化人。所谓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三农”问题,其中也包括乡土文化的问题,这里每一个“农”其实都与乡土文化问题有关。重建乡土文化,振兴乡土文化,并非另起炉灶,也不是回到从前。正因如此,其中的细枝末节、价值重估及其传承与取舍,都需要对乡土有感知、有情怀的文化人来参与和主导。尤其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与以往城乡二元结构重整过程的高度重叠,使得乡土文化的衰落以及重建问题变得格外复杂。

  也正因此,出自乡土的文化人黄勇军和米莉重建自己家乡的乡土文化的努力,也只是蹚出了一个路子,而非成就或者固定了一个模式,其在乡土文化重建与振兴方面的成败得失,也不是短时间内即可得出结论的事情。据说,接下来,黄勇军还将发起成立“中国乡村书院发展公益基金”,最终在全国打造、运营500家左右的乡村书院。当然,对重建乡土文化而言,乡村书院也不过是一种探索而已。

  (作者:隋石,系媒体评论员)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乡土文化发展文化人有责

2019-04-09 07:56 来源:光明日报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黄勇军与其在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副教授的妻子米莉,在家乡邵阳隆回县小沙江镇的群山碧水间建了一座蓝白色的乡村书院。在筹备3年、动工近1年后,这座乡村书院在上个月正式投入使用,并随即在这个书院举办了有海内外60多名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参加的“首届乡村书院与乡村振兴国际论坛”。

  隆回县小沙江镇江边村,地处高寒偏远山区的花瑶聚居区,距离隆回县城有90公里。这里山区海拔1300多米,即使在夏天,有时也需围炉取暖。与其他自然条件类似的地方一样,这里百分之八九十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村里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乡土文化的衰落以及教育资源的匮乏,尤显乡村衰落的现实。在黄勇军儿时,乡村的“大人有忙不完的事和活动,各种祭祀、红白喜事、劳务什么的,小孩天天在山里到处跑”,而现在则是“老人围坐一起抽烟打牌,小孩则紧抱手机不放”。

  早两年,每当农历新年过后,一些“家乡见闻”的网帖总能抓住许多人的眼球。在这些网帖里,人们常常能在他乡文化衰落的影像中重叠上自己故乡的影子,从而产生感伤的共鸣。最近一两年,这样的网帖少了,乃至不见了。但是,这种少或不见,并非乡土文化的衰落趋势得到了逆转,而是人们已经意识到,随着城市文化水银泻地般漫向乡村,乡土文化的衰落正在加剧。

  中国的乡土文化急需重建。那么,此谓重建,指望谁呢?在此,一言以蔽之,乡土文化的重建,就是要指望如黄勇军及其妻子米莉那样“生于斯”而又身怀乡土情结的文化人。如黄勇军和米莉,其对自己家乡的文化有直接的体认,又有更长时间浸染于城市文化当中;其对乡村文化的变化与把握是感性而又厘清于理性的,因而其重建乡土文化的行动就有了充足的动力而又少了名利的羁绊。如报道所述,除了必要的教学任务外,黄勇军和米莉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到了乡村书院的运营中,他们原本用于承接课题的时间被大量缩减,评定职称更是无限延后,而书院建设的实践性研究成果大多又不被学术标准认可。

  但是,也正如乡土文化衰落的现实与现行学术标准难以统一一样,乡土文化的重建也必须有一大批将乡土文化重建视为己任的文化人。所谓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三农”问题,其中也包括乡土文化的问题,这里每一个“农”其实都与乡土文化问题有关。重建乡土文化,振兴乡土文化,并非另起炉灶,也不是回到从前。正因如此,其中的细枝末节、价值重估及其传承与取舍,都需要对乡土有感知、有情怀的文化人来参与和主导。尤其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与以往城乡二元结构重整过程的高度重叠,使得乡土文化的衰落以及重建问题变得格外复杂。

  也正因此,出自乡土的文化人黄勇军和米莉重建自己家乡的乡土文化的努力,也只是蹚出了一个路子,而非成就或者固定了一个模式,其在乡土文化重建与振兴方面的成败得失,也不是短时间内即可得出结论的事情。据说,接下来,黄勇军还将发起成立“中国乡村书院发展公益基金”,最终在全国打造、运营500家左右的乡村书院。当然,对重建乡土文化而言,乡村书院也不过是一种探索而已。

  (作者:隋石,系媒体评论员)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