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大力推进花文化创意产业

2019年03月25日 15:2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花文化具有三重意义,一是人与自然界交互的文化载体,二是人与人交流的美丽纽带,三是人与自身对话的情感寄托。正因为花文化所承载的独特意义,花日益成为人们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日常载体,成为老百姓喜爱的大众文化“明星”。花不仅浸透到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深地走进市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育花、护花、赏花、食花、拍花、咏花、画花、插花成为人们陶冶情操,提高文明素养的文化自觉。

  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花与中华文明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经典花文化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统计,《诗经》中明确提及的植物种类有150种之多,其中属于花卉范畴的达132种;在我国各地的国宝文物中,花卉题材图案屡见不鲜,花文化为中国艺术史奉献了“花草纹时期”,并渗透到衣食住行之中,带来了建筑、陶瓷、服饰、家居等文化的繁荣发展。

  以花为媒,人们创造和丰富了各种文化,中国诗词中不少脍炙人口的名作佳句与花有关,以宋词为例,每十首宋词中至少有一首是咏花之作,共多达2000多首;歌曲《茉莉花》传唱至全球各地,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人物、食物、故事、场景等无不与花相关,大家耳熟能详的《聊斋志异》中,以花仙、花精的身份来塑造主人公。

  此外还有花与饮食家居、花与健康养生、花与中国文学、花与中国美术、花与中国宗教、花与中国民俗、花与中国园林、花与中国音乐、花与24节气等等多种文化样式。

  

  玉渊潭樱花节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花文化资源仍然养在深闺

  尽管中国传统花文化源远流长,但今天“开发度”仍相当不足。在浩瀚如烟的中国文化宝库中,花文化资源目前大多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一些资源仍然沉睡在禁宫里。比如热播的“国家宝藏”节目中,不少国宝都与花有关,但大部分国宝花文化尚未走近大众;还有一些资源仍然书写在古籍中,比如明人王路《花史左编》撰写了花之品、花之名、花之辨、花之候、花之情、花之味、花之荣、花之辱、花之忌、花之运、花之梦、花之事、花之人等24类辑录花事资料,这些丰富的花事文化内容鲜为人知;更有一些资源流入海外再转“内销”,比如日本花道成为当下时尚花文化,国内花艺师纷纷赴日培训考证,而日本花道最早却源自于中国,隋唐时期中国就产生了插花理论著作《花九锡》,提出赠予花卉九种美好、贵重的事物,《瓶史》、《瓶花谱》等古籍也都在传递“花是美好生活的必须”这样的生活态度。再比如,说到母亲花,年轻人只知道康乃馨,却忘了中国的母亲花其实是萱草, 它就静静地“躺”在唐代诗人孟郊和元代诗人王冕的诗中。

  而一些“出口转内销”的花文化,比如源自中国的日本花道,如今大红大紫,反而吸引了大批中国花艺师赴日培训考证。放着博大精深的本土文化不珍惜,却去追逐“舶来文化”,主要问题可能出在文化的演绎方式上。如果用符合现代传播规律的创新方式,去演绎中国花文化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让更多“待字闺中”的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中国传统花文化一定能重拾辉煌。

  花文化创意产业大有可为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将大自然中美丽的花草树木引入生活中来,在粗制的器具上描绘各种花朵的纹样,并染上漂亮的色彩,女子服饰中的“石榴裙”、“花笼裙”、以及古代女子美甲的“金凤甲”等等,这既是用花美化自己生活的写照,也是花文化时尚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

  据测算,2018年日本樱花经济规模将达6500亿日元,这得益于日本把樱花文化资源的活化、深化、细化做到了极致。目前上海各区也在举办了各类赏花观花等旅游活动,但普遍缺乏文化内涵、创意设计,也缺乏故事讲述、场景展示和文化体验,仍然停留在传统拍拍照的粗放式阶段,功能单一、附加值低、产业链不完善。

  建议大力推进融花饮、花馔、花饰、花画、花具、花节、花事、花艺、花展、花旅等于一体的花文创产业发展,在产业层面上,有效带动花卉种植业、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商业购物等产业创新升级,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格局,在空间层面上,跳出公园模式,把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融合,统筹规划布局,塑造上海乡村花文创的区域品牌,带动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游客在玉渊潭公园挑选与樱花节相关的文创产品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丰富上海花文化的公共供给

  花不仅是城市的绿化,更是城市的文化;花不仅是公园的专属,更应归属社区;花不仅是物质的文明,更是精神的文明。“像花儿一样幸福”的美好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每个市民的热切期盼和追求,花文化已经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

  目前,上海花文化供给与市民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公益性园艺讲堂等各类花文化活动供不应求,各类花展、花节也是人满为患。建议结合上海全球人文之城的目标任务,系统谋划和协同推进上海城市花文化发展战略,发挥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载体的功能,以花为媒,为市民创造美好生活。文化、旅游、绿化等部门,要拓展更多花文化的空间载体,让社区、园区、校区也花香四溢;开发更多的花文化赏析课程,如花卉文学、花卉美术、花卉民俗、花卉非遗等;增设更多的花文化传统节庆活动;搭建更多市民参与的花文化平台,将远方的诗意和春天的记忆植入老百姓身边。比如,中国花文化史中有一个与中秋节相提并论的节日——花朝节,俗称“百花生日”,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所谓花朝月夕,这是春天的节日,象征朝气蓬勃的向上精神,这也是中国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节日,值得大力推广和弘扬。

  在这一点上,日本樱花就值得借鉴。在开发各类针对旅游观光市场的樱花产品的同时,日本也不忘坚持举办国民广泛参与的“樱花祭”,加深了人与樱花的情感关联,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反观中国国内,这样“内外兼修”推广本土传统花文化的例子,仍屈指可数。(作者王慧敏系上海市政协常委、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成琪 )

王慧敏:大力推进花文化创意产业

2019-03-25 15:2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