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等”来良机

2019年03月25日 09:53    来源:大众日报    孟一

 “世界遗产”的光环,给南浔古镇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但保护为先的理念,使得古镇至今仍保持着它最原始纯净的样貌。

  阳春三月,突如其来的一场骤雨,把浙江湖州市南浔小镇打得湿漉漉。游客们三三两两,四散开来寻觅避雨的檐头。江南烟雨,说来就来。不经意间,平静的河面上就有了千朵万朵涟漪。从上海来的张文嘉也跻身避雨的游客群里。年近半百的他并非普通游客——在这个曾经的江南雄镇上,最为富有的四大家族之一张静江张石铭家族,是他的祖先。

  “决不能让叔曾祖父和祖父就此被历史湮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张氏望族史乃至南浔古镇历史文化。还在十七八岁时,张文嘉便随父亲多次回到南浔家乡,与当地乡镇领导商谈修复故居、建立纪念馆的事宜。上世纪90年代中期,父亲去世前将此未了事托付给了他。从此,他便将全部精力投注于搜集祖辈的遗物。张文嘉的努力与当地政府正在进行的一场古镇城市复兴运动不谋而合。遵循“修旧如旧、整修如故”的原则,这几年,古镇陆续完成了对张静江故居、刘氏梯号、张石铭旧宅、百间楼民居群、嘉业堂藏书楼、小莲庄(家庙、馨德楼、走马楼)、庞宅、颖园等重点文保单位的保护性修缮。

  历史建筑是文脉最直接的载体。对于古镇发展,南浔人走过弯路。

  十多年前,南浔古镇选择一家上海公司转让旅游经营权。有一段时间,古镇上开始出现仿古建筑,规划中还要建酒吧一条街。一时间,小镇居民安静的生活被打破,外界对这家公司的质疑也越来越大。没过多久,双方的合作终因理念分歧等原因终止。时至今日,对于那段历史,当地人已不愿再提。

  千篇一律的古镇模式不是南浔人想要的,可是面对国内如雨后春笋般的古镇崛起速度,南浔人一时间找不到发展方向。闲谈中,一位当地学者说道:“南浔都等了那么久,还怕再等嘛!”前一个“等”字,流露出对错过发展时机的惋惜,后一个“等”字,透露出当地心态:不急于求成,一定要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对得起前人留下的遗产。

  2011年,南浔成立了古镇管理委员会,掀开古镇保护与开发新的一页。那时起,古镇从保护利用的角度,全面系统梳理了古镇的房产、古建筑、居民等情况,形成了包括一本册子、一套图纸、一个软件在内的较为详实的数据库,为古镇保护利用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统一的规划,可以避免开放建设可能带来的破坏。南浔古镇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当地委托中规院编制完成《南浔古镇及周边区域城市设计》,委托中国美院编制《南浔古镇城市复兴总体策略》,连同前些年浙江省政府通过的《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确立了古镇保护的原则和规矩。

  南浔的等待,迎来了机遇。2014年,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南浔这座因水而兴的古镇,以“一段一点”(一段指穿城而过的頔塘故道,人称“运河”;一点即南浔古镇),成为中国首个整体荣膺世界遗产的江南古镇和运河重镇。时隔百年,千年古镇再次汇聚了全世界的目光。

  南浔古镇“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在提升古镇遗产价值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各界的保护意识,凝聚了保护力量,达成了保护共识: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历史文脉的延续,应该是古镇求稳求新求发展的基石。通过文化旅游推动古镇全面复兴,必须站在这个基石上,必须关注本地居民的需求。近年来,南浔区委、区政府决定启动《南浔古镇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计划总投资80亿元,前三年投资50亿元,用于古建修复、河道重建、交通路网打造、业态配套等方面。而按照“三年行动计划”,未来三年内,古镇区重要节点和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将基本恢复。

  “世界遗产”的光环,给南浔带来的还有汹涌而来的资本。不过这一次,南浔的选择极为谨慎,以引进文化项目为主。与国内百强旅行社前三甲的旅行社集团、中国美术学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后,包括中国美院写生创作基地、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等一批文化项目相继落地。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则让更多的古镇居民从中受益。2013年启动的20公里综合管网工程,涉及百间楼社区、适园社区、夏家桥社区内的57条街道(里弄),共7131户居民。目前,该工程已完成10多公里,待到完工,将全面改变生活污水直排现状,大大改善古镇景区旅游环境。

  挖掘、传承南浔传统文化的工作不断升级。2014年,一个以建筑园林、经济商帮等十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南浔学研究会成立。“前人留下的古建筑是不可复制的,浔商‘得诸社会 还诸社会’、经商治学这些精神遗产则可以代代相传,这是南浔最大的竞争力所在。”南浔区相关负责人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千年古镇“等”来良机

2019-03-25 09:53 来源:大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