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东文物考古工作进展有序

2019年03月18日 08: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李佳霖

  3月12日,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报告厅内,近百名文物考古人员、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参加了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的“2018广东文物考古汇报会”。汇报会对2018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田野考古、水下考古、文物保护与古建筑保护领域取得的工作成果进行了汇报。

  “2018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基建考古调查、勘探项目共29个,其中公路、铁路与天然气管线等线型项目调查总长度约2241公里,工业园区、机场等块状项目调查近317万平方米,共发现遗址、遗物点、建筑基址等各类文物点近百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说,同时,主动性考古项目也取得重要成果,如青塘遗址获评中国社科院考古论坛“2018中国考古新发现”;大洲湾遗址、上正村古遗址群、肇庆古城驿道遗址、莱山遗址六朝墓群获评为“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

  填补广东考古空白

  2018年,广东省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收获颇丰。青塘遗址包括黄门岩1号至4号洞、朱屋岩等多处洞穴地点。2016年至2018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英德市博物馆对黄门岩1号至4号洞地点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发现了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连续的地层堆积,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个重要遗迹,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等文物标本一万余件。经初步研究,该遗址文化遗存从早至晚可分4期,建立起距今2.5万年至1万年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并揭示出气候环境变迁过程与史前文化演进路径之间的耦合关系。“黄门岩1号洞地点发现距今约1.35万年蹲踞葬,这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出土人骨为广东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距今1万年前古人类化石。出土距今1.7万年的早期陶器,为广东年代最早的陶器,填补了本地区的空白。”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锁强介绍。

  乳源莱山六朝至唐时期墓葬群是2016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韶关机场建设对工程用地范围内进行考古勘探发现的一批古墓葬。2018年开始,考古人员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六朝至唐时期墓葬55座,出土金、银、铜、铁、陶瓷等器物460余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唐博豪介绍,该批墓葬整体保存状况较好,仅少数墓葬被盗,出土器物组合关系较完整,砚滴、扁壶等器物在广东地区的考古发掘中被首次发现,其发掘对广东六朝至唐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墓葬结构演变等诸多考古学研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遗址发掘墓葬具有较强的排列规律,年代跨度较大,延续时间长,很可能是一处或多处家族墓地,对认识岭南地区六朝至唐时期丧葬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I号”出土文物10万多件

  “南海I号”是水下考古发掘领域的明星项目。自1987年被意外发现以来,从水下搜寻、水下调查到整体打捞,“南海I号”见证着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2018年,“南海I号”的发掘工作以提取船内文物为主。经初步统计,共出土文物约10.6万件,以瓷器为主,还包括金器、银器、铜器、铁器、铅锡金属器、竹木漆器、朱砂等类型。瓷器主要源于浙江、江西和福建三省,器型包括碗、盘、碟、瓶、罐、壶、盒等,种类丰富,制作精美,其中一件德化窑印花四系罐底部发现“癸卯”墨书,为判断沉船年代提供了新的佐证材料。此外,还提取了一批疑似药材、橄榄、稻壳、骨骼、咸鸭蛋等动植物遗存。

  就目前发掘情况看,沉船甲板及以上大部分缺失,甲板以下保存较好。船体的左右舷板、水线甲板、隔舱板、舱内垫板、舵承孔等结构基本清晰,船桅夹、抱面梁、甲板、船壳板、底板和纵隔板多已显露,船板搭接等部分造船工艺比较明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胡思源表示,沉船船型宽扁,船艏平头微起翘,两侧船舷略弧曲,艏艉部弧收,属于长宽比例小、安全系数高、耐波性好、装货量大的短肥性船型,是我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该沉船与福建泉州湾后渚沉船、海南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结构相近,共同反映了南宋远洋商船制造技术和工艺特征。“沉船的船体结构基本保存于海泥之下,相对独立而又结构完整,从相关的文物船体、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进行考古学观察,对开展我国古代造船技术、海外航运、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胡思源说。

  科技助力保护和发掘

  在汇报会上,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中的运用也成为一大亮点。如龙嘴岗墓地于1995年、1996年、2005年及2010年进行过4次发掘。在2010年的发掘中,墓地出土350余件青铜器、陶器、瓷器、石器等文物,其中保存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战国时期青铜器约200件,130余件仍处于考古发掘时整体提取的固封保护状态。截至2018年12月31日,文保人员已经初步清理出123件文物,其中119件青铜器、3件砺石、1件陶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息与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陈以琴表示,目前,清理工作已进入尾声,下一步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该批清理出的青铜器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科技检测与分析,并对清理过程中发现的小件青铜器的捆扎物材质、捆扎方式以及部分特殊纹饰展开相关方面的研究。

  石燕岩遗址是古代采石留下的、保存完好的古矿场遗址,其年代从宋代一直延续到清代,保存了古代完整的采石痕迹,尤其是被水体淹没的部分没有任何风化迹象,是难得的水下考古遗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介绍,对该遗址的调查始终贯彻最小干预的原则,对人类遗留物、人工生活工作场景及遗迹现象等仅采取影像资料收集和个别遗物的现场测量,不对遗址进行扰动。“为解决测绘难题,我们在水面以上使用激光三维扫描,获取激光三维点云数据,水下使用三维声呐扫描,获取声呐三维点云数据,再结合人工定位、拼合、建模等手段最大限度复原了遗址三维立体结构,为其保护研究及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他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2018年广东文物考古工作进展有序

2019-03-18 08: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