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传统文化的根

2019年02月20日 09:41    来源:湖南日报    吴晓华

  明代湘潭县令包鸿逵、湘潭籍京官李腾芳也许没想到,他们主持修建的高峰石塔(见明代李憭《高峰石塔记》,坊间称之宝塔,宝塔街道由此而来),几百年后出现了一位虔诚而执着的守塔人。

  2月16日下午,记者慕名来到湘潭市岳塘区宝塔街道江边村,拜访守塔人李建国。春节未尽,元宵节将到,伫立于湘江东岸的高峰塔张灯结彩,一派节日气氛。蒙蒙细雨中,七层八角的宝塔更显端庄与肃穆。

  李建国今年62岁,精明干练,神采奕奕,他带着记者围着高峰塔上下几乎走了个遍,脚步匆忙,语速也很急促。每天义务向来访客人介绍高峰塔的来世今生及其民俗收藏,已成为他不可或缺的功课,他亦乐此不疲。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木,李建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6000多条麻石,1300余副石磨(寓意磨练、好事多磨);800余个石柱础,600余个石碓窝子,几十万块明清时期的青砖;缺了一角的镇塔之宝“屹镇重离”榜书石刻……还有相思树、丹桂、腊梅等,至于湘潭民间早年的物件,如躺椅、风车、碓窝子之类,日积月累,逐渐丰富,客人每隔一段时间过来,都会有新的惊喜。李建国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很多在外工作的湘潭人,扶老携幼或结伴邀友,来此一游,为的就是品味乡情、聊慰乡愁,唤醒儿时的记忆。

  高峰塔其实已不仅仅是高峰塔。李建国“入主”多年来,稳步予以改造,海量的古青砖与石磨铺地,门庭更趋于古朴,塔后的高峰楼,用于餐饮、茗茶、聚会。就连宝塔一楼与地下室,都进行了合理而近乎“奢侈”的装修,数万块古青砖与地、墙面融于一体,空间足够举办两个中小型展览了。李建国坦言,已投入大量资金,其中绝大部分是亲戚、朋友“友情相借”。

  走入高峰塔大门,除了高峰塔的招牌外,还有市区两级诸如书法、美术、收藏、奇石、诗歌等协会的驻地牌匾,其中还有一所大学实验基地。李建国自豪地说:“自来罗带水,千里护湘潭。何当登绝顶,湖岳划东西。说这里经常高朋满座、名士雅集,似不为过。”

  湘潭市文史专家何歌劲说,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四十五年间,嘉兴秀水人包鸿逵主政湘潭,他与正在籍乡居的京官李腾芳交往甚厚,两人感慨湘潭虽然“问学文秀之民多”,但科举成名“则士犹欠然”,遂力主建高峰石塔于湘潭县治之东南方。宝塔建成后,“士既登而乐之”。前些年,这里发现了清嘉庆年间湘潭县令李华黼亲题“屹镇重离”石刻。“重离”为太阳之寓,此4字意谓高峰塔迎着朝阳矗立于邑治的“东南方”。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高峰上耸立高塔,尖直拔起,形如立笔,寓意这里将振起文风。高峰塔相当于湘潭的“倡文”标志性建筑。高峰塔始建于1614年,建成于1615年,毁于1968年,1993年予以重建。何歌劲认为,还原宝塔当初的环境,就要用心去完善其文化与休闲功能,让这湘潭的“文化地标”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与生活中来。

  “其实,是高峰塔拯救了我。”李建国说。他遭遇过生意的“滑铁卢”,人生几经折腾后,一度心灰意冷,甚至欲遁入佛门。清闲的时候,他来此散步,见到宝塔杂草丛生,荒凉无比,他心中有了人生目标。“我守宝塔是缘分,也是责任。落叶归根,为报答生我养我的家乡,不让父老乡亲失望,讲好宝塔故事,传承宝塔文化,让远方的游子回到家乡有所慰藉。宝塔是湘潭人民的图腾,是他们家乡情结信念与坚守的寄托,400多年来护佑着湘潭人的平安与幸福。我有责任做好护塔人。”

  说起湘潭民俗文化,李建国很兴奋:“湘潭旧城、九华工业区、昭山、窑湾、东坪镇、易俗河等地拆旧改造的青砖、柱础、碓窝子、汉瓦、旧柜子、牌匾等古旧物件,我总是倾其所有,悉数收来,其目的就是不让这些承载着历史的旧物变成垃圾,将宝塔打造成具有浓厚民俗文化特色的不可复制的景观,集文玩、字画、奇石、古树、名竹于一体,雅俗共存,文人把酒临风,百姓强身健体。我少年好学,中年敢拼,晚年以守塔为荣,守心、修身,了此余生。”

  李建国有个外孙女叫果果,今年7岁,活泼伶俐,深受外公的影响与熏陶,她是高峰塔最小的“送菜员”,最萌的“导游”,宾客把酒言欢时的“开心果”。李建国笑道:“也许几十年后,她就是高峰塔的守塔人。”他认为,文化是必须传承的,“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守住传统文化的根。”

  站在塔顶,看湘江北去,高铁疾驰,河西万楼(又名文昌阁,与高峰塔为同一时期建筑)宏伟,河东新城巍峨。远眺窑湾横卧,昭山苍翠……面对如此胜景,人生岂不快哉!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守住传统文化的根

2019-02-20 09:41 来源:湖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