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聚焦文化自信与融合创新

2019年01月07日 14:2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7日讯(记者 魏金金 刘园香 王蒙) 1月5日上午,2019第十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主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上,多位来自文化产业领域的嘉宾围绕“新征程:文化自信与融合创新”的论坛主题,发表了演讲。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联合中经云端对本次年会主论坛进行独家直播。(点击回看主论坛精彩直播

论坛现场座无虚席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刘园香/摄

  “2015年,全球创意产品贸易额达5100亿美元;2015年,创意产品主要出口国家中,中国排在第一位。”联合国贸易发展署创意经济部主任Carolina Quintana在演讲中透露。Carolina Quintana 还指出,区块链技术现在正被重新利用和设想,以满足一系列与文化贸易有关的不同目的,例如,它的支持者认为,区块链可以重塑文化市场的分销、合同和版权返还功能。关于其在音乐合同中的作用和讨论已经深入,关于在在线音乐发行和侵权中使用区块链后端的详细建议正在浮出水面。

  Carolina Quintana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园香/摄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黄昌勇表示,21世纪,世界发展一个重大的方面就是文化经济高度融合,这个融合是历史性的产物,是一个不可阻挡的现实,特别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创意产业的发展,又把这样的融合浪潮向前推进了一步。在黄昌勇看来,要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发展,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包括需要更加注意审美价值的追求,需要更加关注中国传统的、本民族的IP价值开发,需要有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批判意识等。

  黄昌勇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讲席教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认为,文化创新必须要坚持“守正”。关于守正创新,他在演讲中表示,“守正”是基础,是保障,是第一位的,解决的是去哪里的问题;“创新”是动力,是能力,是守正的实现路径,解决的是怎么去的问题。“守正创新”,即在批判继承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基础上,结合时代任务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要求,为文化发展与繁荣指引新的方向。

  李凤亮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宋建明以“创新-可持续生存与文化自信”为主题,发表演讲。他坦言,自己来自设计界,除了每天面临设计的问题之外,也遭遇了文化自信可持续生存和创新的问题。他认为,我们要考虑创新的方式、方法,创新的目的,以及创新的逻辑的起点。

宋建明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花建指出,2012年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碎片化时代的用户习惯的养成,各类移动端视频产品开始纷纷试水,秒拍、美拍、快手等平台逐渐突出;2016年,大批移动短视频应用密集面世,资本市场不断升温,短视频内容创业者爆发式增长,短视频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2018年,短视频进入成熟期,市场竞争格局逐渐稳定,行业监管制度逐渐完善,商业变现模式初步成型,垂直领域内容崛起。

  花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影视产品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在打造国家形象、推销本国产品方面起积极作用。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教授,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向民在演讲中指出,以韩剧为代表的文化产品的出口,极大地带动了其他消费品的出口。如在多个国家热播的《太阳的后裔》,制作费用仅130亿韩元(约8000万人民币),但带动了约1兆韩元(约6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其中赴韩观光收入1247亿韩元,带动广告收入100亿韩元。

  李向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文化创意,是在创意的活动中发现并创造新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活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王齐国表示,创意的本质包括价值驱动和审美驱动;文化创意的价值驱动和审美驱动是推动城市变革的动力因素。据王齐国介绍,2018中国城市文化创意指数排行榜的评价体系中包括人才、资本环境、政策、市场潜力等诸多方面。排行榜中,北京、深圳、上海排在前三位;第四名至第二十名按指数排名分别为:东莞、杭州、广州、重庆、天津、苏州、成都、西安、武汉、南京、宁波、哈尔滨、郑州、无锡、长沙、温州、绍兴。

  王齐国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驱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陈少峰认为,文化企业家、艺术家与企业职业经理人有着不同的特征与冲突。其中,企业家注重直觉、创新、激情、个性、眼光、风险、未来商机把握与洞察力等。在陈少峰看来,现在人才教育理念相对落伍,陪伴机器人已经来了,但是应试教育还在考谁的记忆力强,背得多。他认为,人才培养一是要需求导向,理解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未来需要什么人才,要思考如何与文化科技融合、文化旅游融合的趋势相匹配。陈少峰表示,跨界是新常态,所以需要面向未来,做产业趋势的分析和人才需求的探索,“一能多才”是基本,其中,能是技能,才是见识和领悟。

  陈少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主论坛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向勇担任议程主席。他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希望未来文化产业能在时代发展的新征程中,坚持在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合创新,立足当下,走向世界,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世界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向勇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园香/摄

参会嘉宾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参会嘉宾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参会嘉宾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论坛结束后与会嘉宾合影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2019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聚焦文化自信与融合创新

2019-01-07 14:2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