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传统文化要把握特质、感知温度

2018年09月23日 09:00    来源:中国山东网    马文文

  原标题:杨朝明:传统文化要把握特质、感知温度

  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9月26日开幕,山东正在积极筹备,力求把论坛打造成为国际思想文化对话交流平台。日前,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在接受中国山东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山东作为文化大省,应着眼于筑牢中华民族的深厚根基、认清根脉、把握精髓,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了解传统文化的特质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此前数千年历史文化的高度凝结。”在杨朝明看来,以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华智慧,其产生和形成有广阔的文化背景,了解孔子儒学的“集大成”意义,理解它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时代性转化与发展。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系统工程,明晰传统文化的关键内容,才能找到撬动系统的支点。”杨朝明举例道,文化有不同层级,深层的观念文化决定着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观念的文化是信仰与信念,是道德与价值,弘扬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关键,在于穿越纷杂的外部形式,洞达本质,明辨是非,知荣辱,懂审美。只有如此,行动才有指南,才能传承中国精神,培育中国气质,才不至于“魂不附体”。

  坚定文化自信,让齐鲁文化走出去

  怎么来弘扬齐鲁文化?对此杨朝明也思考了很多。他认为,弘扬齐鲁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需要理性认知影响文化自信的制约因素。在新旧文化交汇、中西文化碰撞的夹缝中,许许多多的人难免带有文化转型时期的人格特征。了解这些才能讲清楚“学术的中国”和“理论的中国”,讲清楚“历史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

  杨朝明说,信仰与价值的树立要通过生活的细节来“落地”,但文化普及不能形式化、表面化,更不可世俗化、功利化。只有当文化经典开始润养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从中切实受益,文化自信才会本能地树立起来。儒学真精神源于生活,本于人性与人心,基于生命面向生活的思考。因此,在加大学术研究引领的同时,应切实思考怎样“润物细无声”地浸润人的心灵。

  “我们应该沉下心来,首先搞明白,然后讲清楚;先消化汲取营养,然后对外传播。”杨朝明说,就中国文化的现状而言“认识自我”甚至比“介绍自我”显得更为紧要。如果没有文化自知,缺少文化自信,就无法赢得理解与尊重,就只会理论漂浮,思想缺钙,不接地气。

  共同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弘扬传统文化,要善于采撷人性中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东西为我所用,以达到最好的对外宣传效果。”杨朝明说,中华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跨越时空,穿越千年,在于它的雅致精确,将人性中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东西表达充分到位,比如信念与追求,比如对真善美的渴望,比如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

  在杨朝明看来,“文化走出去”或“文明对话”的过程,也是自信并赢得信任的过程,要把握充分的话话权,首先要具备足够的对话能力,否则“对话”就缺乏主动,就不能主导与引领。

  在不同语系表达的转化过程中,杨朝明认为,意韵的相应与内心的共鸣更容易增强认知与认同,产生理解与向往,有了自知与自信,然后以活生生、富有温度、人人能知能行的语言将哲理表达到位,对话的吸引力也许会有本质的提升。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杨朝明:传统文化要把握特质、感知温度

2018-09-23 09:00 来源:中国山东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