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力谈教育创新:让学生走出去 发出更多中国声音

2018年09月07日 10:2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7日讯 (记者 魏金金)教育是立国之本。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勇于突破,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日前,在第十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期间,十代会侨界代表、西南大学西塔学院院长,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重庆市侨联副主席张自力就此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 

  十代会侨界代表·重庆市侨联副主席张自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10年前,已在澳大利亚学习、工作生活8年多的张自力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重新回到西南大学任教。事实上,西南大学对他而言并不陌生。早在1989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研究生毕业的张自力就开始在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工作,1996年年仅32岁的张自力因能力出色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可以说,毕业之后的10多年时间里,张自力把年轻时期最富有创造力的青春年华也奉献给了西南大学。

  张自力谈到,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平时总是习惯性地对比国内国外的教育情况,“这种比较不单单局限在我自己从事的高等教育方面,由于那时女儿正在澳洲,从小学读到初中,通过女儿也能接触到一些初等教育方面的情况。我发现在教育教学方面,国外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说不定可以弥补我国教育方面的一些不足”。其实,在跟家人商量回国的之前,张自力就已暗下决心,一旦回国,回到西南大学,一定要尽己所能,将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和中国本土优势相结合,推动西南大学的国际化办学。在张自力看来,能带给我国高等教育和西南大学学科建设一些有益的东西,比在国外按部就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更有意义。而彼时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股全球性的时代发展浪潮。

  回国之初,张自力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推动西南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当时,教育部还没有开放受理中外合作办学的申请,所以我们只是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通过简单的‘学分互认’进行合作。等到2010年,教育部开启新一轮中外合作办学申报,我们也随即启动了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合作办学的洽谈”。然而,要真正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顺利,具体实施过程一波三折,障碍重重。张自力谈到,由于中外文化和教育理念的差异,最开始在与澳方高校的洽谈的时候一度陷入困境。但最终,前前后后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张自力和团队最终于2014年促成了西南大学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软件工程专业的落地。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取得成功之后,作为学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申报一个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张自力接着谈到,此后他先是通过近四个月的时间详细论证,向教育部提交申请、答辩。四个月后,也就是2016年2月,西南大学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于2016年3月宣告成立西塔学院,“西塔学院不仅仅是西南大学,也是重庆市依据国家《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批准设立的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而且也是澳大利亚高校和中国高校在本科段设立的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张自力坦言,10年来,他花了很多精力在中外合作办学上,“我回到西南大学之前,这儿一个合作办学都没有”。这期间,他通过努力,先后落地四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之后待条件、经验成熟之后,最终促成了西塔学院的成立。

  “从广义来理解,促进地方经济最核心的就是教育,尤其对于西南地区,尤其是现在,我们之前有‘985’,‘211’,现在在加快‘双一流’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最核心的就是人,但实际上经济要发展靠的也是人,而人才培养的重任本身就在高校”张自力如是说。在他看来,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更多了解世界,“我们做这个事情,就是想通过借助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去’,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正如西塔学院的办校宗旨所言,要“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择业能力的创意精英”。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既要有全球化战略眼光来教书育人,又要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引才引智。回国的十多年时间里,张自力积极发挥侨联的纽带作用,一直致力为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牵线搭桥,“西南大学地处重庆,与东部沿海城市或北上广深等地高校相比,引进和留住人才更为不易。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怎样说服人才是重中之重,关键是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我的经验是,先邀请有意向的人才到学校考察,他们觉得满意再就具体的细节进行商讨。但凡引进来的人才,我们都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事业,一起为学校、为重庆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张自力谈教育创新:让学生走出去 发出更多中国声音

2018-09-07 10:2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