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农耕文化的智慧与源流

2018年08月16日 10:04    来源:湖北日报    王才忠

  我国的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近日入选2018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49.3公里的襄阳长渠入选,更令人多出几份欣喜与亲切。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虽然从2014年才开始设立,但它对于人类的意义,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却非同小可。站在这些奔腾不息几千年、几百年至今仍在造福人类的灌溉工程面前,我们既感叹先民因仍自然、改造自然的勤劳与智慧,更要对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生出几分敬畏。

  灌溉因农业而生,没有农业哪有人类的今天?人类从采集食物到生产食物的转折点、或者说分水岭,就是在长期的观察、尝试后,开始对野生植物、动物进行驯化与种养。这个时间大约开始于一万年前,此为人类最早的农业。农业于人类的意义有多大?可以从人口增长来看。远古人类因为长期过着居无定所的采集渔猎生活,人口增长十分缓慢,据专家测算,在一万年前,全世界人口才只有500万左右。农业开始后,粮食和家畜多了,能够养活更多的人,7000年前,世界人口就增加到3000万左右,到公元元年已达到2亿多。农业催生出百业,村庄催生出城镇,人类从此掀开波澜壮阔的文明史画卷。

  农耕文明,看上去诗意盎然,但写满的是艰辛与抗争。野生动植物驯化、选种育种、防治病虫害、防范动物偷食、应对洪涝干旱,每个环节都凝结着先民们的汗水与智慧。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对世界农业的贡献有目共睹。世界三大作物之一的水稻,就是华夏先民首先驯化、培育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目前全世界五批共有68处入选,其中我国就有17处,占了四分之一,与中国农耕文明的地位相匹配。这17处名录,从地域看,分别代表着山区、平原、盆地、沿海等不同条件下的灌溉模式,体现了多样性;从省份看,分别位于10个省,体现了广泛性。

  悠远辉煌的中华农耕文明,是我们在今天满怀自信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需要警醒的是,与国内的其他产业比、与城市发展比,我国的农业、农村成了现代化发展最短的一块短板;与国外先进国家比,我国的农业无论从规模效益、还是从单个产品的质量以及产业链的延伸,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需要我们急起直追。弘扬、传承和利用优秀的农耕文化,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今天的人们进一步构建现代乡村文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持续利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敬畏农耕文化的智慧与源流

2018-08-16 10:04 来源:湖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